未寄出的家书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作者:张南玲
播音:玄子
那天,在整理祖父留下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斑驳的旧木盒。拂去灰尘,打开盒盖,一封泛黄的书信静静的躺在里面。
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只见信纸毛边卷曲,薄脆如枯叶一样—— 那上面散布着片片深褐色的陈旧血痕,模糊了字迹,也模糊了我的双眼......
记得祖父生前曾提起过,他的一位好战友,为抗击日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原来他最后的牵挂,竟封存在这小小的木盒里......
信中写道:“母亲:儿随部队转战抗日,离乡已三年之久。 当前山河破碎、倭寇横行!今日队伍暂驻扎在晋北,这是一个被日寇炮火摧残的小村子,百姓把我们看做救命恩人,情意深重,更添儿驱敌复国之志!”……
读着读着,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远离亲人、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看到了侵略者肆意践踏的铁蹄;深深感受到战士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
冰冷的战壕里,一星篝火在朔风中忽明忽暗,昏黄的光亮映着一个年轻战士蜷缩如弓的身影。他握着半截铅笔,借着那点微光,在冻得麻木的膝盖上,艰难地一笔一划的写着......
他写几句就重重的喘口气,抬头望向被硝烟遮蔽了的漆黑的夜空,他的目光像穿透了千里烽烟,直抵那战火尚未波及的遥远的故乡......
破旧的茅草屋、低矮的柴门边,站立着翘首期盼的亲娘,寒风吹透了单薄的旧棉衣,灰白色的头发凌乱着,嘴唇冻得青紫,可她眼神里的光却比篝火更炽热。 好像在说: “儿啊,天又冷了,你在外头可穿得暖?部队可又打了胜仗? 娘天天在这柴门边望啊 盼哪...…只要你平安,娘这颗心就踏实了…...”
战士似乎感应到了娘的心,继续写道:“娘啊,家中灶火是否还暖?你咳喘的老毛病冬日里可曾加重?......待驱尽日寇重振河山,儿必披一身硝烟与荣光,速返娘亲的膝下,奉养天年……”
字字句句,倾诉着对娘的深深眷恋,流露出对祖国执着的热爱。
骤然 一声撕裂耳膜的尖啸——是日寇的炮弹!他猛然抬头,一阵爆炸声震耳欲聋!冻土、碎石、雪沫劈头盖脸的砸落下来......
他几乎是本能的、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未写完的信死死攥在胸口扑倒在地。
然而,一枚罪恶的子弹还是射穿了他的胸膛,破旧的军 装前襟,瞬间被滚烫粘稠的液体浸透,洇开一片刺目的深红。
他倒血泊中,意识渐渐模糊。那只紧握着信纸的手无力地松开,涣散的目光,死死钉住那页信纸,嘴唇微弱地翕动着,好像在叫 “娘…...娘.......”, 可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后来,我的祖父和战友们在收敛他的遗体时,将这封沾满血迹的家书工工整整的叠好。大家沉默着,任由泪水决堤般的滚落......大家轮流捧着那张还带有体温的又似乎重如千钧的纸片,如同托举一颗燃烧的灵魂,照亮了硝烟弥漫的夜空......
这哪里是一封家书,这是年轻的战士对祖国最赤诚的忠心!是儿子对娘亲彻骨的孝心哪!......
后来,几经辗转,这封无法投递的家书,终于被一位九死一生的战友——我的祖父带回到他的家乡。
那位白发苍苍的母亲捧着这封家书,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这是儿子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家书啊!
这位老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又将信转交给我的祖父。那一刻她枯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声音虚弱却坚定:“我儿对得起列祖列宗!....我这就去找他,团圆啦....”
如今,我捧着这封穿越烽火、凝结着几代人深厚情感的薄薄的家书,不禁热泪盈眶。信上每一个模糊的字迹,都是深深刻在民族脊骨上的、未曾愈合的创痕,仍旧在灼烧着痛楚,在无声地呐喊!这沉甸甸的纸片,连同它所承载的全部血泪与期盼,像一股热流,通过我的掌心遍布全身 —— 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负感瞬间涌上心头。
人间多少烽烟散尽,终成史册中冰冷的墨痕。 这封没有地址、没有邮戳的家书,早已化作一只洁白的鸽子,带着无尽的深情和爱恋,在澄澈的蓝天上飞翔。
这鸽子,盘旋时洒落的哨音凄婉而悠长,仿佛在诉说:为了屋檐下每一缕安宁的炊烟,为了天下的母亲不再因战争而惊惶,为了千秋万代的祥和幸福——愿警钟长鸣、挺直民族的脊梁;莫忘历史、让和平永驻人间!
【作者简介】
南玲,网名菊棠。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西岗区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大连)讲师团成员,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喜欢文学和写作,热爱朗诵艺术。用文字传递红色基因,用声音表达对的生活感悟。
【主播简介】
玄子,本名郑玄珮。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主席团成员,世纪文化朗诵艺术团签约朗诵艺术家。酷爱朗诵艺术,用声音去触动听者的心弦,以情感绘制着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