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映忻口:记抗日英烈郑廷珍
一罗培永
在忻口会战的漫天烽火中,一位身着灰布军装的将领手持步枪,跃出掩体冲向日军阵地。他的吼声穿透枪炮轰鸣:“有我郑廷珍在,日军休想过此一步!”这是1937年10月16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独立5旅旅长郑廷珍留在世间的最后身影。这位出身农家的抗日将领,以生命为笔,在忻口的黄土坡上写下了荡气回肠的爱国篇章。
郑廷珍1893年生于河南柘城的贫寒农家,少时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立下“强军卫国”的誓言。17岁投军后,他从普通士兵做起,凭借过人胆识与严明军纪崭露头角。在西北军服役期间,他因作战勇猛获“郑铁头”绰号,却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质朴——常将俸禄分予部下,见百姓受难必倾力相助。部下回忆,郑旅长行军途中遇老弱妇孺,总会翻身下马步行,让坐骑载负灾民,这份体恤民情的仁心,让他所率部队被誉为“仁义之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郑廷珍正驻守山西阳泉。得知日军全面侵华,他连夜上书请缨:“国家养兵千日,正为今日。我虽不才,愿率部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9月,独立5旅编入第9军序列,开赴忻口战场。此时的忻口已是华北抗战的焦点,日军集结重兵企图突破这道屏障,直取太原。郑廷珍率部驻守的南怀化高地,恰是日军主攻方向,堪称整个防线的“咽喉”。
10月初,忻口会战打响。日军以飞机、重炮猛烈轰击南怀化阵地,钢铁弹幕将黄土坡翻耕数遍。郑廷珍在指挥部昼夜不眠,地图上的红箭头被他用指甲划出深深刻痕。他对部下说:“咱们旅是独立旅,更要打出独立的骨气!南怀化就是咱们的坟墓,也是鬼子的坟墓!”战斗最激烈时,他亲赴前沿阵地,与士兵一同挖战壕、扛弹药,棉衣被弹片划破多处仍浑然不觉。有参谋劝他退回后方,他指着阵地上飘扬的国旗:“旗在人在,我郑廷珍绝不后退半步!”
10月15日夜,日军凭借优势兵力突破部分阵地,战局岌岌可危。郑廷珍召集营以上军官,掏出怀表重重拍在桌上:“明日拂晓,我亲自带队反击。能跟我冲的,留下;想后退的,现在就走!”满堂将士齐声怒吼:“跟旅长冲!”次日天微亮,他身先士卒跃出掩体,士兵们见旅长带头冲锋,纷纷呐喊着紧随其后。冲锋途中,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他的腹部,郑廷珍踉跄几步,仍高举步枪呼喊:“杀啊!”最终轰然倒地,时年44岁。
郑廷珍牺牲后,独立5旅官兵含泪夺回他的遗体,发现他贴身口袋里还揣着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信中写道:“吾儿知悉,倭寇犯境,国难当头,父身为军人,唯有战死沙场以报国家。汝当勤读诗书,长大勿忘报国……”这封沾染血迹的家书,成了将军留给家人最后的嘱托。
忻口会战因无数像郑廷珍这样的将士浴血奋战,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1983年,民政部追认郑廷珍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忻口战役纪念碑上,与万千抗日英灵一同接受后世瞻仰。
如今,南怀化高地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战壕化作田埂上的浅痕。每当秋风掠过这片土地,仿佛仍能听见那位河南汉子的呐喊。郑廷珍用生命诠释了“军人”二字的重量——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最朴素的忠诚,写下了属于中国军人的不朽诗行。
烽烟漫卷忻口秋
热血终浇国土酬
旅帜高扬驱日寇
枪锋直指破敌陬
身先士卒冲锋路
气贯长虹报国仇
一纸家书凝血泪
英名长共吕梁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