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华书院书香浓
文/阳春白雪
一个充满文学氛围的士华书院,我心中的文学之家。
——题记
40多年前,在雪域高原西藏军区政治部认识詹仕华,我是新兵,他是首长。这次是几十年后联系上第一次赴约,前去拜望老首长。他告诉我住在德阳市杨柳村士华书院。我心中咯噔一下,书院,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传播殿堂吗?老首长学古人,要把毕生的才学知识奉献给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那可是大爱无私奉献的文化传播之举。
那是个春意浓浓,菜花小麦飘香的日子。按照发给我的定位,从新都住家坐地铁在成都医学院站,乘德阳的摆渡车抵达德阳市文庙,转坐去德阳市火车站的公交车,再乘乡村公交车前往杨柳村,抵达士华书院!
我经过数座民居,转过一个小湾,具有传统风味的院门上方,悬挂着紫红色匾额《士华书院》,两盏大红灯笼配上两边的楹联:望龙门苍茫百鸟翱翔仙鹤舞,观朝阳升腾千里平原稻麦香。大气生动的画面感扑面而来。书院高大的香樟和浓密的银杏树掩映,这就是主人詹仕华老师,与省内外文学朋友的交流驿站。
士华书院隐藏川西平原的乡间民居之中,沃野碧绿花草树木环绕,院内花香透过山墙沁人肺腑。真个是鸟语花香迎晨曦,鸡鸣犬吠伴夜眠。院子里陈列着曾经的农家打理麦粒和稻谷等农作物的风车,石磨、犁耙等农具,农家的桌椅、条凳,彰显出浓浓的川西民居乡土气息。迈入书院书屋,书橱装满了诗书、字画,墙壁悬挂名人书法作品,桌上有序地存放着文房四宝。土华书院墨香四溢,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随手抽书一阅。
后来,我多次去仕华书院,每一次都留下不同的感受,深刻的印象。
据资料记载:书院始于唐朝中后期的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成立的丽正书院,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典籍、修书校勘藏书、兼顾皇帝的侍读等皇室咨询服务。到开元十三年改名集贤书院,当初书院是没有教学功能的。不过那时地方上的文人墨客或者官员,也效仿皇室创办私人的书院,例如《皇寮书院》《松洲书院》,主要收藏书籍外,开始摸索利用讲学来传播知识的方法,不过没有形成教学规模和体系的制度。唐末到五代,由于处于国家动荡时期,书院开始出现转型发展,一些名人志士利用私人书院的藏书、修书,招募学徒或者门生开办教学,当时,最有名的莫属湖南的岳麓书院,它一度成为五代时期的文化传播中心。
直到宋元时期书院在全国范围内达到鼎盛,由于官府的推动作用,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其中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是最有名的四大书院。元朝则供奉两宋的理学家,专讲程朱之学。
明朝初期书院兴衰起落,王明阳主政科举考试书院盛行,官办书院影响最大的有东林书院。后来由于书院批评明朝时政,遭到明世宗和宰相张居正诋毁,书院逐步衰落。到了清朝书院被兴起的官办学堂逐步取代。
书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人才培养教育的作用。历史上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章兢《从书院到大学,湖南大学文化研究》,阐述了湖南大学在沿袭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学术和教育传统、传承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
年初,书院借助中国农庄这个平台,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出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德阳士华书院文化交流创研基地,助推文化养老。
书院门前新建的诗歌长廊,浓缩了书院主人詹仕华从平原走向雪域边疆,又回到平原的人生轨迹和情怀。
开首诗《永安》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家乡:金秋柚香传千里,白马飞腾跃东方;群山逶迤牧仙牛,麦浪千重是故乡。《五月故乡》是詹仕华家乡川西生机蓬勃的景象:故乡门窗扇扇洞开,虫鸣蛙声便一起成熟,这是最开心的日子,麦穗在镰声中温柔躺下,秧禾又鲜活地站起,水车喷灌蓬勃五月,季节鸟的啼唤,透明地躺过原野,在阳光下脆生生地响亮,一切都变得柔柔美美地了,感谢阳雀不改初衷,总让故乡在青翠中,繁茂地长。《晨香》是作者家乡丰收的景象:八月,小雨,洗亮鸟语,彩蝶托稻香依偎窗前,晨香满屋;花径,访友二三,桂香盈袖;亭畔,孩子捧书,清露点点;金秋风轻轻拂过川西稻海,芦花亮了河溪;收割机忙碌晨阳中,平原稻香千里。诗歌让川西平原稻香千里浓烈的乡情,深深感染着我。《边关》诗又是另一番景象:边关五月,绿意磅礴;绿海呼拥,助我们训练的声威;界河淙淙,伴我们警惕地巡逻;朝阳常从我们肩头跃上青青峰峦,帽檐露珠,悄悄绿了,脚下草棵。作者把责任和雪域边关巡逻的艰难旅程,揉进浪漫的诗情画意之中,让我们感受那份神圣和美好。
《我的祖国》抒写边关战士的赤诚,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边关,天边雪域,当笫一抹曙光染红哨所,哨所雄鸡啼唤出边地黎明,首都北京国旗祥云辉煌升起,那是我守卫的祖国的清晨。走进东北茫茫林海,绿染的朝阳,那是我的祖国。眺望祁连,旭日冉冉,牧歌朝晖,那是我的祖国。连天的麦海稻浪,东阳磅礴,鱼跃莲肥,花香千里,那是我富饶美丽的祖国。云贵,腾格里红日,天山,昆仑奔腾的晨阳,是我广袤祖国万里骄傲的日出。与祖国太阳同在,每寸土地都生长着我的赤诚。祖国一声召唤,我就是雷电,会挺起泰山黄河的脊骨!作者披肝沥胆的赤子情怀,对博大美丽富饶祖国的热爱,那赤子之情,令人热血偾张,凸显出詹仕华一生的军人品质。
据说自仕华书院入住以来,受到詹老师文学的熏染,加之他夫妻俩的言谈举止,谦虚和善的待人之道,感染着邻里乡亲,与邻里促膝谈心调解纠纷,约请有关单位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兴爱老之风,和朋友通过有关部门为乡邻排忧解难。邻里乡亲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和矛盾,都喜欢请他们帮助。詹老师除了榜样作用之外,骨子里的军人作风,耿直豪爽助人为乐的品质,感动着邻里乡亲。乡亲们把士华书院当亲人。那些时令果蔬、土鸡蛋,邻居会悄悄地放在门边,新收获的粮油也会送上门来。在处理这些东西时,付钱时颇费一番周折,尔后礼尚往来,互相关心交流,与乡亲们亲如一家。
特别是士华书院的文化氛围,附近的邻里乡亲带着孩子来感受,请教读书学习的心得。詹老师毫不保留地传授,把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爱家和孝敬父母、尊重邻里,作为传播正能量的主要内容。
诗歌长廊自揭幕以来,吸引了左邻右舍,成为邻里乡亲心中的文化地标。左邻右舍时而相约而至,亲朋好友慕名而来,文学朋友常聚于此,或围坐探讨创作心得,或漫步其中,感受风雪高原军旅的豪迈苍劲,品味川西平原乡土诗情的温婉质朴,两种风情在此交融,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浸润在浓郁的诗情中。
从德阳市文艺界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詹仕华先生初心不改,笔耕不辍,以西部作家村、都市头条总编的身份继续深耕文坛,助推文学繁荣和新人成长。他常言德阳这片川西北沃土文化厚重的底蕴:广汉三星堆青铜神树见证古蜀文明的璀璨,孝泉古镇的德孝文化传承千年伦理,李冰治水的功绩浸润天府粮仓,汉代经学与三国风云均在这片土地留下深刻印记。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德阳,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城区内外的山水胜景与人文地标,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文脉。
此生有幸认识詹仕华老师,是命运垂青,聆听詹仕华老师的教诲,提升了我的文学创作素养。他那严肃、豪爽耿直的军人气质,勤奋笔耕的坚韧气派感染着我;作为文学前辈,他甘为人梯的胸襟与诲人不倦的热忱,更如明灯照亮后学成长之路。其治学处事一丝不苟,从文稿审阅,图片选择,到编辑上线,包括举行文学活动的统筹安排皆亲力亲为,那份对文学纯粹的敬畏与执着,令人敬重。
如今,由他创办的士华书院已成为文友交流的精神家园,亦肩负起培育青少年写作人才的使命,也是健康养生文化养老的传播之所。士华书院依托乡村振兴的时代风尚,正以文化赋能的方式,让文化文学之花在德阳乡村绽放新的生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阳春白雪,原名,李义忠,一位爱好文学的新兵。曾经的雪域军医、喜欢读书、写一些军旅方面的文章,呈现给喜爱的读者!作品在《雪域老兵吧》《西部作家村》,《西部散文诗人》和其他网络发表文章,有作品获奖。平淡的文字也有生命,希望大家喜欢!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涂国模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
《西部作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