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兴业
“也许是过分的爱你,我才穿上这身军衣。告别家乡的温暖,走向远方的风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到来之际,再次聆听这首充满军人情感的军歌,心中骤然涌动起对“绿色军衣”的无限深情,对那段军人生涯的深切回忆,真的是情切切、意浓浓,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我是1972年底从山东安丘四中应征入伍的。记得当我第一次穿上绿色军衣时,虽然还没有佩戴红色的帽徽和领章,不太合身的军衣还有些稍大,但是,因为圆了多年当兵的梦,心里那种高兴劲、自豪感就甭提有多铿锵、多伟岸了。临行前,年迈的父亲看着我的绿色军衣久久舍不得放手,慈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绿色军衣眼里滚动出晶莹的泪花。那一刻,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当个好兵,对得起父母家人,对得起这身绿色的军衣。

在新兵连里,每天学习、训练很苦,但是我从没有叫苦叫累。训练学习之余,我积极为连队出黑板报、办宣传栏,给大家教歌、打拍子指挥唱歌,参加文艺演出。新兵连结束前实弹考核,我的射击、投弹两项都取得了优秀成绩。遗憾的是,崭新的绿色军衣在训练中磨破了一个洞,让我心疼的不得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和同年入伍的战友们学会了缝补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雷锋精神从此在我们这代人中得到传承。

下连队第一年,我们营奉命到江苏金湖县泗湾湖南京军区部队农场执勤,边训练、边劳动。那时泗湾湖农场刚刚围湖造田建起来不久,许多设施还不完善配套,所以,我们连队的主要劳动任务是挖排水沟、运灰沙石、修路桥、盖营房、建操场,麦收时跟车往金湖粮库送储麦子。那些活劳动强度大,确实很累,尤其从内河船往大坝上运砂石,肩挑人抬,绿色军衣磨破了,我们就光着膀子干;肩膀磨破了,流血化脓起水泡,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当我们看到绿色的军衣和红色的帽徽、领章时,心里就有一腔热血在奔涌,“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一咬牙就挺过去了。

以后的几年当兵生涯,我多在团、师、炮兵和南京军区搞通讯报道、文艺创作,有时也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所以相比连队要轻松得多。然而,一期又一期的学习,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使我对军人责任和使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绿色军衣的钟爱更加真挚。所以,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练,就如同上了几年大学,使我在文学创作和文字功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部队首长和老战友的培养帮带下,我的一些通讯报道稿件和文学创作作品包括歌曲,先后被江苏《新华日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和《前线文艺》杂志采用,即是我退役后好长一段时间,有些军队媒体上还刊用过我的部分作品。因此,尽管当兵没有穿上“四个兜”的绿色军衣,但我对绿色军营、绿色军衣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

1977年3月我退役了,当时所有的家当就是一件绿色军大衣、一床绿色薄棉被、两身绿色军衣(一单一棉)和满满的一箱子书籍。回家后,我对绿色军衣珍视如宝。相亲时穿着它,结婚时穿着它,走亲访友时穿着它,去县城办事也穿着它……。只是在一次参加生产队救火时,我的绿色军衣被烧了几个窟窿,因为那是身的确凉军衣没有合适的布料而无法缝补,只好洗干净叠整齐后放到衣橱里成为家庭陈列品了。那一刻,我对绿色军衣的不舍感情迅间蝶变成满眼的泪水。
退役之后,我在工作中拼搏过、努力过,也苦累过、受挫过,但是却从来没有退却过、后悔过。因为,每当我想起绿色的军衣,心中就激荡起战胜困难的勇气。退休之前,我一直在安丘市乡镇企业局从事文字和管理工作,光见诸报端和市以上党政机关刊用的调查报告、署名文章、通讯报道及文学作品就有500多件,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先后十几年评为“优秀报道员”和聘任记者,连续多年被《大众日报》、《山东经济报》、《潍坊日报》等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被授予山东省“企业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当年部队对我的培养教育、首长和战友们对我的指导帮助,无不得益于当兵时那身绿色军衣给我的信念、鞭策和激励。

“我是那样深深地爱着你,爱你我才更爱这绿色的军衣”。是的,热爱军营才珍爱军衣。绿色军衣凝结着我多少当兵的情结,承载了我多少青春的梦想,给我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

又到“八一”建军节了,打开衣橱再看一眼那身绿色的军衣,再抚摸一下那军衣上的破洞,犹如再次看到那绿色的军营、那火红的军旗、那熟悉的首长和战友们的面孔,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恋恋不舍、那样的无以伦比。

当兵无悔,我爱这绿色的军衣!
2024年7月15日于山东安丘青云花园
作者简介:李兴业,男,1953年11月生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原南京军区高炮75师658团6连、老3连战士),统计师、经济师,原安丘市乡镇企业局调研室主任、安丘市乡镇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