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里的天祝,是会跳舞的历史
作者/高金秀(甘肃)
鼓点砸下来的瞬间,整个体育馆的空气都在震颤。像有柄重锤敲在了天祝的脉搏上,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故事,忽然就顺着鼓点的缝隙涌了出来——周总理提笔写下“天祝”二字时的郑重,草原上第一声锅庄鼓响的悠远,此刻都凝在演员们扬起的藏袍角上,在灯光里划出金色的弧。
藏袍是会说话的。那件镶着水獭皮边的藏青色袍子,领口绣着的万字纹是阿爷传下来的,针脚里还嵌着六十年代的风雪;穿亮黄色藏袍的姑娘,腰间的银腰带叮当作响,每片银饰都刻着六字真言,是阿妈去年跑遍县城的银铺才打制好的;最惹眼的是件绯红的,下摆拼接着七八种颜色的氆氇,像把草原上的四季都缝进了衣裳,舞起来时,竟让人想起当年周总理接见各族代表时,礼堂里飘着的那些五彩哈达。
舞姿是历史的脚印。手臂向上托举时,像在托起当年牧民献给国家的第一捧青稞;脚步踏地的节奏,和五十年代修公路时夯土的号子惊人地合拍;卓玛们侧身旋舞的弧度,藏着茶马古道上商队绕山而行的轨迹。最动人的是那记顿足,不轻不重,却像踩在每个天祝人的心上——那是祖辈在雪夜里守护羊群的坚定,是建设家园时搬开第一块石头的力量,是此刻千言万语都化作的一声“值了”。
看那些跳舞的人啊。白发苍苍的老者,皱纹里还嵌着草原的风沙,可舞步一起,腰杆挺得比山松还直;扎着小辫的孩童,藏袍太长拖在地上,却跟着鼓点认真地踮脚,眼睛亮得像星星;还有那些卓玛,眉眼是雪山雕的,鼻梁是草原托的,笑起来时两颊的高原红像熟透的苹果,不笑时双目凝眸,又像纳木错的湖水,深不见底的全是对这片土地的爱。
掌声是突然爆起来的。先是零星的几响,像春雪落在屋顶,接着就汇成了潮——拍红的手掌,喊哑的嗓子,还有人忍不住站起来跺脚,把地板踩得咚咚响,倒像是给舞蹈添了重低音。有个穿军大衣的老阿爸,一边拍手一边抹眼泪,他袖口的补丁磨得发亮,我认得那是当年修水电站时被石头划破的。他嘴里反复念叨着“扎西德勒”,声音混在掌声里,竟比鼓点还让人心里发烫。
鼓点越来越密,藏袍旋成了一朵朵花,掌声浪头一样拍打着四壁。忽然有人起头唱藏歌,声音粗粝却滚烫,像把整个草原的风都灌了进来。演员们的舞步更快了,银饰的叮当、脚步的踏地、歌声的起伏、掌声的轰鸣,搅在一起,竟让人分不清是历史在跟着跳舞,还是舞蹈在讲述历史。
落幕时,所有人都在喊“扎西德勒”。这四个字撞在体育馆的穹顶,又落下来,盖在每个人的肩头。我忽然懂了,天祝的锅庄哪里只是娱乐?是周总理写下的那两个字有了温度,是千年的故事有了形状,是所有欢笑、坚韧、热爱,都化作了此刻的掌声、舞姿和藏袍上的光。
扎西德勒,天祝。扎西德勒,这会跳舞的历史,这永远年轻的土地。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