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闭聪录引》
银针封却人间耳,
谁识孤怀如许?
城隍庙冷,槐阴移月,
自修聋哑。
非是痴顽,非关疯癫,
避秦何处?
对青灯黄卷,朱砂点破,
浩然气、冲牛斗。
忽有狐仙夜访,
尾尖焦、雷痕犹怖。
黑山老魅,铁衣裹怨,
满城尸舞。
暂借妖瞳,重开尘眼,
血书驱蛊。
叹真盲者,
衙门冠带,
庙堂豺虎。
--------
第一章 闭聪塞明
明末清初,云州城内。
崔明澈将最后一根银针插入耳后穴位时,窗外正传来市井喧嚣。卖油郎与豆腐西施为三文钱吵得面红耳赤,几个纨绔子弟纵马踏翻老妪的菜摊,更远处还有官差锁拿人犯的镣铐声响。这些声音像无数把钝刀,日日凌迟着他敏感的神经。
"世人皆醉我独醒,原来才是最苦的刑罚。"他喃喃自语,手指稳如老匠,针尖刺破皮肤的细微触感顺着指尖传来。随着银针完全没入,左耳突然陷入深海般的寂静,右耳尚存的听觉反而让这种对比愈发鲜明。
案头《庄子》翻在《人间世》一篇,墨迹未干的批注写着:"道丧而后德,德丧而后仁,仁丧而后义,义丧而后礼。今之世,礼亦丧矣!"字迹力透纸背,最后一笔几乎划破宣纸。
三日后,当崔明澈彻底成为聋者时,他搬出了租赁的雅舍。房东看着这个曾经才华横溢的秀才如今形销骨立,摇头叹息:"科场失利也不至于如此啊。"却不知崔明澈并非为功名,而是看透了举子们道貌岸然下的蝇营狗苟——那日他亲眼目睹主考官的侄儿在考场传递文章,揭发后反被诬为"心怀怨望"。
第二章 止语观心
城西破败的城隍庙成了崔明澈的新居所。他在斑驳的壁画前搭了张木板床,每日除了研读带来的圣贤书,就是面对斑驳的城隍像打坐。香案积灰寸许,他却细心擦拭出一块净地摆放《论语》《孟子》,偶尔用手指蘸水在案上写字,写罢即干,不留痕迹。
这年冬至,几个顽童闯进庙里避雪。他们见崔明澈对喧闹毫无反应,胆子渐大,竟偷走他晾在香炉旁的干粮。为首的孩童故意在他面前做鬼脸,却发现书生空洞的目光始终望向虚无。直到孩童伸手欲取枕边的《中庸》,突然被铁钳般的手腕扣住。
"偷书与偷食,孰重?"崔明澈开口时声音嘶哑,像是许久未用的门轴。他摸出怀中最后半块炊饼塞给孩子,却将《中庸》紧紧抱在胸前。孩童们吓得一哄而散,却听见身后传来低沉的自语:"幼而不学,长无能也..."
次日清晨,庙门口整齐摆放着昨日丢失的干粮,还有一捆新鲜野菜。崔明澈摸索着碰到这些物件时,嘴角微微抽动。当天晌午,他用银针刺哑了自己的哑门穴。
第三章 瞽目明心
第三年春雨连绵时,崔明澈的修行到了最后一步。他用桑皮纸蘸着姜汁反复擦拭眼皮,直到双眼红肿如桃。老郎中在庙外徘徊三日,终于忍不住冲进来制止时,发现书生正用艾草熏烤双目。
"造孽啊!"老郎中夺过艾条,"当年你父亲临终托我照看你,不是让你这般糟践自己!"
崔明澈虽听不见,却从老人颤抖的唇形读懂了意思。他平静地摊开掌心,上面用针刺出四个血字:明心见性。老郎中颓然坐地,看着他以金针渡穴之法彻底封闭了视觉经络。
当夜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中庙前老槐。崔明澈在黑暗中端坐如钟,突然闻到一缕异香。不是庙中陈腐的檀香,而是山野间清冽的草木气息,混合着雨水的湿润。无形的气流拂过他三年未剪的乱发,在裸露的脖颈激起细小的战栗。
"郎君修得这般模样,究竟想求什么?"女子声音如清泉击石,直接在他心湖中荡起涟漪。
崔明澈枯瘦的手指在膝上划动,以指为笔,以气为墨,在虚空写下:"求个清净。"
"若是妖魔来扰,你这聋哑瞎之人如何抵挡?"那声音带着几分戏谑。
崔明澈忽然笑了。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露出笑容。他从枕下摸出一方砚台,墨香中混着朱砂气息,在身前划出一道弧线。霎时间,女子惊呼声中夹杂着皮毛烧焦的气味。
"原来郎君早有准备。"声音忽远忽近,"可知道我是何方精怪?"
书生沾着雨水在地上写:"白狐。"
庙外雷声轰然,照得殿内霎白。瞬间的光明中,可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蹲在香案上,尾巴尖却有一撮焦黑。它口吐人言:"三年前我渡劫失败,被天雷所伤,躲在庙梁上养伤。见你日日诵读圣贤书,周身正气渐浓,本想借你阳气疗伤......"
崔明澈摸到案头的《周易》,翻到"中孚"卦,手指重重按在"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句上。
白狐突然人立而起,化作素衣少女,只是双目仍保留着兽类的竖瞳。她对着无法看见的崔明澈盈盈下拜:"谢先生点化。今日方知,闭目方能见真,塞耳始得闻道。"
第四章 六根清净
自那夜后,城隍庙常有白衣女子出入。有人看见她在月光下为闭目的书生梳发,有人听见她对着聋哑之人吟诵诗书。更奇的是,庙周围再无蛇鼠作祟,连盗匪经过都会莫名绕道。
秋分这日,云州新知府到任。听闻城西有妖人作祟,带着三班衙役前来查探。远远望见白衣女子在庙前扫落叶,走近却只剩满地梧桐叶与一个打坐的盲眼书生。
"装神弄鬼!"知府命人掀翻香案,圣贤书散落一地。崔明澈突然抬头,"望"向知府所在。明明是无神的双眼,却让知府如芒在背。
"大、大胆!见了本官为何不跪?"知府强自镇定。
崔明澈的嘴唇蠕动着,没有声音,但知府脑海中突然响起《尚书》中的句子:"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当夜知府突发恶疾,医者诊断时发现他后背布满抓痕,像是被兽爪所伤。而城隍庙中,白狐舔着爪尖的血迹,对打坐的崔明澈轻声道:"今日破戒伤了人,怕是要多修三百年了。"
崔明澈似有所感,摸到她的手腕,在掌心写下:"何必。"
白狐反握住他的手:"先生为求清净自封六根,我这一生却偏要沾染你的因果。"月光透过破瓦照在相依的身影上,城隍像斑驳的脸上似乎浮现出笑意。
远处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三更天了。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