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经网
作者:吕云(成都)
随后,李勇与几位朋友继续碰杯。几杯酒下去,他带着一丝醉意的对邱伟说,“前两次,我同吕记者的府南河漂流行动,很成功!”
漂流期间,他们不时把皮划艇推上岸与当地的村民、餐馆老板,还有几家沿河工厂的工人交流。他们还把李勇提出来的“综合整治府南河”、“把黄龙溪古镇打造成,成都第一个仿古‘文旅’古镇”倡议,拿出来请被采访的人员签字和盖上手印。
说实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勇的做法,能够得到朋友邱伟、郝青等人的支持。从而又得到成都市政府支持,媒体又进行实地跟踪报道,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突然间,综合整治府南河,把成都黄龙溪古镇建成成都文旅中心圈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成为了成都市民茶余饭后,大街小巷谈论的爆点新闻之一:张哥,府南河沿河两岸整治,我们村要被拆迁啦;武哥,你的馆子是土坯房,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成都的发展,也要被政府拆迁;文哥,你们厂修在府南河边,长期向河里排放污水,也要拆迁……
哈哈!拆迁!拆迁!只要自家外墙上、住房上用红字画上一个圈,里面写上一个“拆”字。周围的住户,立即就会意识到,数百万拆迁款就会到达被拆迁户的手中,买新房、买汽车、买新家电等这一些活动,彻底搞活了成都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再看成都一环路、二环路以内说真正成都话的人,基本上没有。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在十九世纪末期,成都市区的大拆大建中,得到赔偿款买的新房子基本上都在二环路以外。
这一些情况与北京、上海、广东、杭州等大城市一样,老城区的居民由于房屋拆迁搬到房价低的新城区。老城区的新房子被全国各地前来的人购买,以成都为例,坐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很难听到过去老成都人男男、女女,那种带柔美语调的相互聊天。
当你听到天南海北语言在成都的公交车上交织唱响的时候,唯一标准的普通话便成为,所有新老成都人对外交流的唯一工具。
李勇经常对邱伟说,“伟哥!现在,我出去,很少听到老成都话,全国各地的语音,多得很!”
“对啊!这才是大都市、大成都的唯一象征!”
“成都,外来居住的人口多,第一个是说明,经济发展;第二,说明国家正在推进又一次经济、文化、社会习惯的大融合。”
每当谈起成都发展的这一些现象,李勇的心中总会涌现出各种不同的激情,“生在好时代,见证全国各地,乃至成都的繁荣和辉煌。”
在李勇、媒体和市民的强烈要求下,成都市政府很快做出对于府南河整治的一期、二期、三期……
接下来的时间里,沿着成都市区府南河周边的菜地、老旧商店、老旧民房,向河里直接排放污水的工厂,顺势被纳入到成都市政府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之中,进行大面积整改。
我们现在回头再看,当时成都府南河的影视资料与现在的府南河两岸景色相比较,那真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当时,成都民间有一个说法,“府南河太臭!想要给府南河修一个锅盖,把这种恶臭彻底消灭!”
现在,每到夜晚,我们行走在锦江两岸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地段。回想起来,当时提出整治府南河的人李勇和进行府南河整治的成都市政府,的确做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性大事情。其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需要后来的人记住和弘扬。
李勇与记者吕红英一起掉进府南河的时候,邱伟并没有参加这次“漂流活动”。
邱伟记得,一个星期以前,成都连续下过几场大雨,他的黄龙溪古镇“邱家烧菜馆”屋顶的瓦出现漏水,正在组织人员进行抢修。
听到李勇当着吕红英说,一起翻船掉进府南河的时候,邱伟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李勇问,“这么不小心吗?”
“勇哥!咱们一起漂流府南河的时候,不是每人都穿着救生衣吗?”
“是啊!每人都穿着救生衣!”
“那一天,我们一起从市里九眼桥下水到黄龙溪古镇,一共有六条皮划艇!”
“每一个皮划艇上,前后都坐着一个人!也就是每一支艇上有两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