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文/杨武军
今天上午,陪两个外孙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剧情以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为主线,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馆里的故事。
他们为求活命,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 。随着一次次看见洗印照片里的影像,他们的抗争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决定将底片带出南京城,让日军暴行得以曝光。最终,他们以底片作为“武器”,将日军炫耀战绩拍摄的暴行影像变成了反击日军的“子弹”。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早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有30多万军民死于那场劫难。
巧妙地将镜头聚焦在为日军冲洗相片的吉祥照相馆里,通过八个普通百姓和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合作”与“交锋”,通过他们的经历和结局,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人曾经的滔天罪恶,是这个电影的一大特点。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暴行中,最野蛮、最凶残的典型事件。《南京照相馆》全程都是灰暗的,还原了战争中的南京城的景象,断壁残垣、硝烟弥漫,建筑上烟熏火燎的痕迹看上去让人心酸,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虚构但不虚假的人物形象,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影片的第二大特点。
电影的最终字幕只有八个大字——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也是影片的第三大特点。镜头里那一卷卷底片,像极了88年前真实的胶片:命悬一线,却终于让全世界看见南京的真相。走出放映厅,我脑海里回荡着一句话:“永远自信,永远进步,永远保持警惕。”这是《南京照相馆》想告诉我们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刻进骨子里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