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令•秋吟文/石宝杰
皓月靓长空。中秋远近同。赞神州、菊艳枫红。旖旎银河天宇阔,群星闪、落杯中。
晨起露华浓。民勤禾黍丰。啭黄鹂、雁驾西风。把盏吟诗闲凑趣,常矍铄、岁时匆。
人月圆•中秋抒怀
文/石宝杰
边关大漠中秋到,赏月在今宵。雁飞天际,风摇杨柳,欢客吹箫。
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喜上眉梢。沽来佳酿,金樽酌酒,伴我逍遥。
明月逐人来•中秋
文/石宝杰
神州文化。名传天下。中秋节、夜空如画。晚来细雨,凉风消酷夏。节庆欢欣放假。
鸿雁南归,寿客清香淡雅。冰轮靓、当空正挂。月饼五仁,团聚留佳话。赏月相携喀瓦。
注:喀瓦,酒店名。
沁园春•庆祖国75华诞
文/石宝杰
盛世中华,泱泱大国,屹立东方。庆母亲华诞,江南塞北,花团锦簇,锣鼓铿锵。回首前尘,峥嵘岁月,带路双赢嘉瑞彰。国旗靓,蘸玄香太守,同赋诗章。
江山固紫云祥。复兴梦,勤劳入小康。奋图强几代,乾坤巨变,豪情万丈,荡气回肠。绿染田畴,莺歌燕舞,大业千秋党领航。新时代,走康庄大道,再创辉煌。
念奴娇•祖国万岁
文/石宝杰
金秋十月,看喧天锣鼓,红旗招展。九域繁荣新画卷,万众同心讴赞。科技争先,励精图治,炫彩神州灿。粮棉丰获,国强民富仓滿。
华夏盛世平安,锤镰引路,小康心如愿。采壤蟾宫凭六号,胜利返回功献。锦秀江山,和谐社会,瑞气祥云伴。万邦凝目,莺歌燕舞华诞。
七绝•重阳
文/石宝杰
节入深秋天已凉,边关大漠又重阳。
登高揽胜观鸿雁,翰墨飘香五柳章。
七律•兴来把笔醉重阳
文/石宝杰
四序循环菊绽黄,白云浮动雁成行。
登高远眺群山秀,别往迎今岁月长。
万众心圆中国梦,一壶秋色晓天凉。
兴来把笔重阳醉,漫品人生讨吉祥。
云仙引•重阳
文/石宝杰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边关喜度重阳。家山远,念悠长。登高豁眸远望,地北天南禾黍香。棉蕾绽铃,菊花吐蕊,无限风光。
霜凝寒露清凉。碧空靓、征鸿翔远方。落叶翩跹,鬓添斑白,眼阅沧桑。风曳诗情,舞文弄墨,笔下飘香唐宋章。又逢佳节,一壶清酒,尽诉衷肠。
🌹🌹作家简介🌹🌹
石宝杰,笔名松树塘。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铁路退休工人。中国当代诗词书画联合协会名誉会员,中诗在线新疆频道注册会员。孔子诗歌协会骨干会员。千家诗江苏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档案库官网认证诗人作家。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会员。金榜头条认证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文联作家分会会员。创作诗词作品收录在阜新市诗词大典,诗人作家新编,孔子诗歌杯诗词卷,中国当代诗人谱,上海滩诗叶,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诗集一•二两卷。红船百年,中华诗语,香江流韵,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优秀作品等大型诗集。已成书出版。
曾荣获2018年第二届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授于当代好诗人称号。获2018年青稞酒杯全国诗词大赛入围奖。获孔子诗歌杯二•三•四届全球诗人作家诗词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获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诗集优異奖。获金榜头条创新有为诗人奖,优秀编辑奖。获名篇金榜头条第一届诗词节《太白杯》文赛金奖。获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大奖赛一等奖。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优秀作品全国诗词大奖赛一等奖。获(中华诗词新时代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Biography of the Writer🌷
Shi Baojie, pen - name Songshutan. He is from Shunping, Hebei. He is a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ember and a retired railway worker. He is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China Contemporary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sociation, a registered member of the Xinjiang Channel of China Poetry Online, a key member of the Confucius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Qianjiashi Jiangsu Group, a certified poet - writer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hina Poets and Writers Archive, a member of the Hong Kong Poetry Assembly Literature Society, a certified editor of Jinbang Toutiao, a member of the China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Xinjiang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Writers Branch of the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of China Railway Urumqi Bureau Group.
His poetic works have been included in many large - scale poetry collections, such as Fuxin Poetry Anthology, New Compilation of Poets and Writers, Poetry Volume of Confucius Poetry Cup,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Poems on the Bund, Volume 1 and Volume 2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Hong Kong Poetry Assembly Literature Society, Centennial of the Red Boat,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Rhymes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and Excellent Works Commemorating the 130th Anniversary of Mao Zedong's Birth, and have been published in book form.
He has won many awards, including the Excellence Award in the 2nd 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 in 2018 and the title of Contemporary Good Poet. He also got the Finalist Award in the 2018 High - altitude Barley Cup 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 the Special Excellent Poet Award in the 2nd, 3rd and 4th Global Poets and Writers Poetry Grand Prix of Confucius Poetry Cup, the Excellence Award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Hong Kong Poetry Assembly Literature Society, the Innovative and Promising Poet Award and the Excellent Editor Award of Jinbang Toutiao, the Gold Award in the Taibai Cup Literature Competition of the 1st Poetry Festival of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the First - prize in the Centennial of the Red Boat National Poetry Grand Prix, the First - prize in the National Poetry Grand Prix of Excellent Works Commemorating the 130th Anniversary of Mao Zedong's Birth, and the honorary title of Outstanding Figure in the New Era of Chinese Poetry.
点评词
钢轨上的诗魂——石宝杰诗词别解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一位铁路工人的扳手与诗人的笔在岁月里相遇,便淬炼出石宝杰诗词中独有的金属质感。其作品如钢轨般精准咬合着平仄格律,又似列车般载着时代风景向前奔驰,中秋的月华与重阳的菊香里,祖国华诞的礼赞中,铺展成一幅流动的中国当代生活画卷。这种创作不是文人案头的闲情偶寄,而是劳动者用生命体验熔铸的诗行,每一个字都带着钢轨的温度与远方的风尘。
一、节令书写中的时空锻造术
石宝杰的中秋诗词构建了一套"轨道路网式"的时空结构,既有精准的坐标定位,又有延伸的情感轨迹。《南楼令·秋吟》开篇"皓月靓长空"的"靓"字,打破了古典诗词对月色朦胧美的执着,恰似信号灯划破夜空的明亮,带着工业文明的清晰质感。"中秋远近同"一句看似化用张九龄"天涯共此时",实则注入了铁路人的时空观——现代交通让"远近同"从诗意想象变为生活常态,这种细微的意识转变,藏着时代进步的密码。
上阕"旖旎银河天宇阔,群星闪、落杯中"的意象转换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将宇宙的浩瀚压缩进酒盏的方寸,这种空间折叠术暗合了铁路隧道贯通山川的物理逻辑。群星入酒的浪漫,与"民勤禾黍丰"的现实形成张力,前者是精神的飞升,后者是大地的馈赠,劳动者的双重向往在此达成和解。下阕"雁驾西风"的"驾"字用得极妙,将雁阵比作列车,赋予自然现象以工业时代的动感,这种潜意识里的职业投射,让传统意象焕发新生。
《人月圆·中秋抒怀》最动人的是"边关大漠"与"欢客吹箫"的强烈反差。沙漠的苍凉与箫声的悠扬,本是矛盾的存在,却因"中秋到"这个时间节点达成和谐。诗人没有回避边疆生活的艰苦,却更执着于发现艰苦中的诗意——"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不是虚构的繁华,而是铁路人亲手点亮的文明之光。从"沽来佳酿"到"伴我逍遥"的情绪递进,展现出劳动者直面孤寂、创造欢乐的生命韧性,这种逍遥不是逃避,而是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明月逐人来·中秋》的创新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破坏"。"喀瓦"这个酒店名的植入,如同在古典园林里铺设铁轨,乍看突兀,实则是对"团聚"主题的现代诠释。诗人没有固守"举家团圆"的传统模式,而是坦然接受"赏月相携喀瓦"的当代场景,证明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纯粹,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月饼五仁"的味觉记忆与"鸿雁南归"的视觉符号,共同构成文化基因的双螺旋,在"节庆欢欣放假"的现代语境中完成传承。
重阳诗词则展现了时间的纵深维度。《七绝·重阳》二十八字里藏着三个时间刻度:"节入深秋"是自然时序,"又重阳"是岁月轮回,"五柳章"是文化传承。"登高揽胜观鸿雁"的动作,既是个人行为,也是历史姿态的重复,这种"同时性"让短短一首绝句有了厚重的时间感。《七律·兴来把笔醉重阳》的"四序循环"与"岁月长"形成互文,前者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后者是主观感知的生命体验,在"一壶秋色"中,个体与宇宙达成和解。
《云仙引·重阳》的时间叙事最为精妙。"岁月如梭,流年似水"的直白感慨后,突然转入"地北天南禾黍香"的空间铺展,这种时空转换如同列车穿越隧道,黑暗与光明交替出现。"鬓添斑白"的个人衰老与"棉蕾绽铃"的自然新生形成对照,"眼阅沧桑"的沉重与"笔下飘香唐宋章"的轻盈达成平衡。最终"一壶清酒,尽诉衷肠"的收束,将所有时空线索收束于当下的真情,这种处理方式,恰似铁路枢纽将无数轨道汇聚一处,终归于人的情感需求。
二、家国情怀的钢铁架构
石宝杰的国庆诗词没有空泛的抒情,而是用"钢轨式"的结构支撑起家国情怀,每一个意象都是承重的枕木,每一句感慨都有坚实的生活地基。《沁园春·庆祖国75华诞》开篇"盛世中华,泱泱大国,屹立东方"的起笔,如钢轨铺陈般气势恢宏,却绝非虚张声势——"江南塞北,花团锦簇,锣鼓铿锵"的细节铺陈,让"盛世"有了可感的具象,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逻辑,如同铁路干线与支线的有机连接。
"回首前尘,峥嵘岁月,带路双赢嘉瑞彰"的历史叙事,展现出劳动者的历史观——既尊重过去的"峥嵘",也关注当下的"双赢"。"蘸玄香太守,同赋诗章"的表达,将个人创作纳入文化传统,暗示家国叙事的延续性。下阕"复兴梦,勤劳入小康"的核心句,点出了诗人理解的国家发展逻辑: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勤劳"这个最朴素的动词。"绿染田畴,莺歌燕舞"的田园景象与"大业千秋党领航"的政治表述并置,证明在劳动者眼中,美好生活与制度保障同样重要,二者如同铁轨的两条钢轨,缺一不可。
《念奴娇·祖国万岁》的突破在于将科技元素纳入传统词牌。"采壤蟾宫凭六号"的写入,让古典诗词的视野延伸至宇宙空间,这种"边关"概念的拓展,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空间认知升级。"科技争先,励精图治"的表述看似口号,实则是铁路人对"工匠精神"的另类诠释——正如钢轨需要不断淬炼,国家发展也需要持续精进。"粮棉丰获,国强民富仓满"的民生关怀,始终是家国叙事的落脚点,这种"富民"优先的思路,藏着劳动者最本真的政治觉悟。
值得细品的是诗人处理宏大主题的"缓冲技术"。在《念奴娇》中,"喧天锣鼓,红旗招展"的热烈场面后,紧接着"九域繁荣新画卷,万众同心讴赞"的客观描绘,避免了情感的过度宣泄;《沁园春》在"豪情万丈,荡气回肠"的激昂后,转入"绿染田畴"的平和景象,让高涨的情绪有了安放之处。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如同列车运行中的加速与减速,既保持前进的动力,又确保运行的平稳,体现了成熟的艺术控制力。
两首国庆词中的"自我定位"同样耐人寻味。诗人始终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同赋诗章"的"同"字,"心如愿"的"心"字,都表明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这种认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正如铁路工人不仅铺设铁轨,更参与着国家地理的重塑。当"锤镰引路"的政治符号与"锦秀江山"的自然意象相遇,产生的不是违和感,而是"瑞气祥云伴"的和谐共鸣,证明意识形态的表达完全可以融入诗意的书写。
三、艺术表达的锻造工艺
石宝杰的诗词艺术如同钢轨的制造过程,既遵循严格的标准,又在细节处体现匠心。其格律的严谨性令人惊叹,《七律·兴来把笔醉重阳》的平仄对仗一丝不苟,"四序循环菊绽黄,白云浮动雁成行"的起联,不仅词性相对,意象也形成"天地对应"的巧妙布局;《南楼令》的上下阕结构如同铁轨的两根钢轨,既对称平衡,又各自延伸,共同承载着情感的重量。
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冷热锻打"的混合特质。"皓月靓长空"的"靓"、"冰轮靓、当空正挂"的重复使用,带着口语的"热锻"温度,鲜活而直接;"旖旎银河天宇阔"的书面语表达,则经过"冷锻"的精密处理,典雅而庄重。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策略,让诗词既能进入"唐宋章"的传统谱系,又能扎根于当代生活的土壤。"民勤禾黍丰"的直白陈述与"翰墨飘香五柳章"的含蓄表达,形成互补的语言张力,满足了不同层面的阅读需求。
意象系统的构建展现出"多元合金"的特质。自然意象中,"雁"的形象最为突出——"雁飞天际"的自由,"雁驾西风"的奋进,"征鸿翔远方"的执着,"雁成行"的秩序,共同构成了雁意象的多义性,既保留了"鸿雁传书"的古典内涵,又注入了"团队协作"的现代精神。人文意象中,"酒"的功能不断演变:从"群星落杯中"的审美媒介,到"金樽酌酒"的抒情伴侣,再到"一壶清酒"的情感载体,最终成为连接个人与时空的精神纽带。
最具独创性的是"行业意象的诗化转换"。虽然诗词中鲜有直接的铁路元素,但"驾"、"路"、"轨"(隐喻)等概念的高频出现,暗示着职业经验对诗歌创作的深层影响。"带路双赢"的"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暗合铁路人的职业身份;"康庄大道"的意象,更是将抽象的发展道路具象化为可感的交通图景。这种潜意识的职业投射,让诗词有了独特的"行业气质"——精准、坚实、延伸。
修辞技巧的运用如同钢轨的"连接技术",既牢固又隐蔽。《云仙引》中"岁月如梭,流年似水"的明喻,直白如钢轨的对接;《南楼令》"群星闪、落杯中"的暗喻,则巧妙如轨道的无缝焊接。"风曳诗情"的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绿染田畴"的通感则将视觉转化为触觉,这些修辞不是炫技的展示,而是情感表达的必要手段,如同铁轨的扣件,虽不显眼,却保障着整体的稳定。
艺术创新上体现出"渐进式改良"的智慧。诗人不追求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传统框架内寻求突破:将"喀瓦"写入词中,是对题材的微调;用"靓"字形容月色,是对语汇的更新;把"嫦娥六号"纳入意象体系,是对视野的拓展。这种创新如同铁路技术的升级,在保持核心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性能,既确保了与传统的衔接,又展现了时代的新意。
四、生命经验的熔铸过程
石宝杰的诗词本质上是生命经验的结晶,如同钢轨是铁矿石经高温熔炼后的产物。"边关大漠"的地理印记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人月圆》的"边关大漠中秋到",《七绝·重阳》的"边关大漠又重阳",《云仙引》的"边关喜度重阳",形成了独特的"边关三重奏"。这种地理执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情感的叠加——从初到时的新鲜,到节日时的感慨,再到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展现了生命与土地的深度融合。
"家山远,念悠长"的乡愁是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这位河北顺平人将对故乡的思念,转化为"登高豁眸远望"的动作,转化为"地北天南禾黍香"的联想,转化为"笔下飘香唐宋章"的精神寄托。这种乡愁没有化为消极的哀怨,而是升华为建设边疆的动力,正如铁路将远方变为近处,诗人用诗词将乡愁转化为扎根的力量。"禾黍香"与"菊花吐蕊"的并置,暗示着他乡已变故乡的心理转变,这种情感的迁移,藏着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成长史。
退休工人的身份赋予诗词以"劳动美学"的特质。"民勤禾黍丰"的赞美,源于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同;"棉蕾绽铃"的欣喜,带着对生产过程的熟悉;"奋图强几代,乾坤巨变"的感慨,藏着对建设成就的自豪。与纯粹的文人诗人不同,石宝杰的审美趣味始终带着劳动者的印记——他欣赏"菊艳枫红"的美,更珍视"粮棉丰获"的实;他享受"把盏吟诗"的雅,也不忘"勤劳入小康"的本。这种审美取向让诗词有了坚实的生活根基,避免了虚无缥缈的空泛。
中共党员的政治身份则赋予作品以"信仰的底色"。"锤镰引路"的表述,"党领航"的认知,不是外在的附加,而是内化的信念。这种信仰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国强民富"的现实追求紧密相连,与"复兴梦"的个人期待相互印证。当"锦绣江山"与"和谐社会"并提时,展现的是一位老党员对美好生活的完整理解——既包括物质的丰裕,也包括精神的和谐,这种全面的追求,让政治表达有了人性的温度。
"岁月如梭"的时间感慨在诗词中形成复调。《云仙引》的直白感叹,《七律》"别往迎今岁月长"的哲理思考,《七绝》"又重阳"的含蓄暗示,共同构成了对时间的多维认知。诗人不回避"鬓添斑白"的衰老,却更强调"常矍铄"的生命状态;不沉溺"眼阅沧桑"的沉重,却执着于"兴来把笔"的创作激情。这种积极的时间观,如同铁路对抗空间的阻隔,诗人用创作对抗时间的流逝,在"唐宋章"的传统中寻求精神的永恒。
五、文化传承的焊接工艺
石宝杰的诗词创作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焊接工程",将古典传统与当代生活连接成完整的文化轨道。其作品中"五柳章"的典故,"唐宋章"的自觉,表明对文人传统的深刻认同;而"喀瓦"的植入,"六号"的写入,则展现出对接当代生活的勇气。这种双向的文化态度,避免了复古的僵化与创新的无根,让诗词成为活态的文化载体。
中秋与重阳的节令书写,是对民俗文化的创造性传承。诗人不仅保留了"赏月"、"登高"、"团聚"的核心习俗,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秋的"欢客吹箫"与"华灯初上",展现了节日娱乐方式的丰富;重阳的"万众心圆中国梦",则拓展了节日的精神维度。这种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是如铁路升级般的改造——保留核心功能,提升适应能力,让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对"家国同构"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诗人延续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基因,却将其转化为更具当代性的表达:从"常矍铄"的个人修养,到"团聚留佳话"的家庭伦理,再到"祖国万岁"的国家认同,形成完整的情感链条。这种链条不是单向的延伸,而是如铁路网络般的相互连接,个人、家庭、国家在诗词中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语言层面的文化传承更为细腻。诗人熟练运用"冰轮"、"寿客"等古典雅称,也自然融入"流光溢彩"、"科技争先"等现代词汇,两种语言系统的无缝对接,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皓月靓长空"中,"皓月"是古典的,"靓"是现代的,二者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既不失传统的韵味,又带着时代的气息,证明语言的发展可以是渐进的融合而非断裂的革命。
石宝杰的创作实践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传统诗词如何在当代社会保持生命力?他的答案是:像铁路一样——扎根大地,连接古今,承载生活,通向远方。他的诗词证明,格律的约束不是创作的枷锁,而是如铁轨般的引导;传统的意象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可不断赋予新义的文化符号;家国的主题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
从河北顺平到新疆边关,从铁路工人到诗人作家,石宝杰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他的作品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创新,却以真诚的生命体验、严谨的艺术态度、坚定的文化自信,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正如钢轨默默支撑着时代的前行,这些诗词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承载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奋斗与梦想,最终汇入中华文化奔流不息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