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型赋魂传神韵
——陈立鹏先生及其雕塑艺术漫论
文/李文祥
与艺有缘,不负遇见,终于在天祝县的一个叫黄草川的村落里,见到了陈立鹏先生。一个人,一只狗,一院落,与无数件泥塑木雕相伴着、相守着。
先睹为快,在后院的棚屋里我们看到了马、牛、羊、猪及老虎、狮子、大象等,古今人物,还有神龛人物,各色各等雕塑作品,摆满了整个房间院落。
继而谈他的艺术经历。得知他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村娃,非艺术科班出身,因为痴爱,自费师从雕塑大师田跃民,从此走上了雕塑艺术创作的道路。
进而看他目前的处境。漆黑的夜晚,偏僻的山村,离县城10多公里,一个农家院落,就是他的工作室兼雕塑艺术加工厂。
我由此懂得了艺术的奇葩是从苦根上结出来的,是在寂寞里悟出来的,是在坚守中熬出来的。
一
在二十余年的时光里,陈立鹏以泥为胎、以刀为笔、用朱砂作颜料,双手抟泥,刀削板刮,造型敷彩,将“形”与“魂”完美契合,超越静态形态,直抵生命内核,让那些泥塑木胎立体、鲜活、灵动地站立在人们面前。一句话,“活”了起来。
在人们对艺术的一般认识里,不论的书法、绘画、雕刻、剪纸、泥塑等都属于手工艺术,判别其高与下、雅与俗,在于随类各应、立形见性,神立其中,这便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陈立鹏先生的诸类雕塑作品,总给人以造型精准、立体鲜活的视觉冲击力,动静相宜、活灵活现的动态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艺术性。那么,他雕塑创作的活力源泉及其艺术指向究竟在哪里?他雕塑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支撑点究竟在哪里? 据此,作一深入的探究和考证。

雕塑艺术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同频共振。它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石雕、骨雕、木雕,最初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又深受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观念中,雕塑是静态、可视、可触的三维艺术,以空间形象反映现实,被誉为“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而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思想观念的革新推动雕塑艺术突破边界。爱因斯坦相对论颠覆了传统时空观,让艺术创作从牛顿力学框架下的三维认知中解放出来。在此背景下,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软雕塑等应运而生,卡通雕塑(如福娃立体造型、软陶人偶)也走进日常生活。陈立鹏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既扎根传统写实的深厚土壤,又敏锐捕捉时代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路径。
陈立鹏先生立足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创新而又不失根本,大胆引用了现代五维雕塑技法,博古通今,洋为“我”用,跨界突破,从而让他的雕塑超越了路径依赖的“常法”“常态”,进入了“变态”“变法”的创作特质。这是他“悟”出的艺术境界,是他“熬”出的艺术功力,也是他“磨”出来的艺术成果。
二
陈立鹏先生雕塑的艺术特色在哪里?
以塑立形,形神交融,以魂动人,是他最为显著的特色。
“塑型”是技艺的根基,“赋魂”是艺术的升华--这是陈立鹏先生雕塑的核心魅力。在写实雕塑领域,他的技艺堪称高超,尤其在以“马”为主题的创作中,展现出对形态与神韵的极致把控。
他雕塑的“马”,并非简单的形态复刻,鬃毛飞扬间藏着风的速度,肌肉线条里蓄着奔涌的力量,眼神中透着不屈的傲骨。“势不可挡,威风八面,气势宏大”是外在形态的精准呈现,而“准确把握马的内在神韵”则是艺术灵魂的注入。

他雕塑的各类人物、诸类动物生灵及其它,从传统写实的坚守到时代精神的捕捉,以塑型赋魂、各得其所的理念,让冰冷的材料拥有了温度与灵魂,也让雕塑艺术在他的手中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精神载体。
“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二十余年的深耕,让他跳出了“为塑而塑”的局限,用刀刻与泥塑的语言,对生命力量的理解、对精神气质的感悟融入作品,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雕塑语言与艺术思想。
陈立鹏先生的雕塑风格有哪些特点:
形态逼真准确。陈立鹏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对所塑造对象的结构把握精准。他曾表示对马的结构已深深印在脑子里,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能够准确地呈现出马的身体比例、肌肉分布等细节,使雕塑作品形态逼真,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神韵生动传神。他的雕塑不仅在外形上追求写实,更注重捕捉和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如他的《论语》《奔马》等作品,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东方圣贤的智慧和马的精神气质,让观赏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灵魂。
气势宏大磅礴。陈立鹏雕塑的马往往具有势不可挡、威风八面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他通过对姿态、动作的精心设计,以及对力量感的巧妙表现,使作品呈现出宏大的气势,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风格独特鲜明。经过二十多年的雕台锤炼,陈立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语言和艺术思想。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和创意,与其他雕塑家的作品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传统与创新结合。他在继承传统写实雕塑技艺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使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陈立鹏先生雕塑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上的特点在哪里?
陈立鹏先生在雕塑艺术中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根基,通过观念革新、表现手法突破与时代语境融合,让写实雕塑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其创新路径既扎根于雕塑艺术的历史脉络,又敏锐回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现代技法的隐性融合。写实雕塑是西方古典传统与中国传统造像技艺的共同根基,他以二十余年的深耕夯实了这一传统,对塑造对象的结构(如马的肌肉分布、动态比例)的精准把控,对“雕减”“塑增”等传统雕塑技法的极致打磨,延续了雕塑艺术“以形写神”的核心追求,这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而在现代语境下,他并未止步于技法复刻,而是通过细节处理的现代性转化实现创新。在塑造马的形象时,他突破了传统写实中对静态“形准”的单一追求,转而通过肌肉的张力、鬃毛的动态、眼神的锐度等细节,强化作品的“运动感”与“生命力”--这种对“动态瞬间的凝固”并非传统雕塑中常见的静态叙事,而是融入了现代艺术对“时空流动性”的理解,暗合了现代动态雕塑的观念内核,让传统写实技法承载了更丰富的现代审美体验。

传统题材的现代精神转译。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题材,承载着“昂扬奋进”“刚健有为”的精神内核,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到唐代三彩马,历代艺术家都在赋予马不同的时代气质。陈立鹏选择以马为核心创作题材,本身是对这一传统题材的延续。
但他的创新在于对传统题材的精神内核的现代诠释。他笔下的马 “势不可挡,威风八面,气势宏大”,不仅是对马的生理特征的写实,更注入了当代社会所崇尚的“突破局限、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再局限于传统农耕文明或军事语境下的“马之勇毅”,而是与现代社会对“奋斗精神”“生命力张扬”的价值追求相呼应,让传统题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实现了“旧题材新表达” 的现代转译。
时空观念的现代突破。从“静态三维”到“动态多维”的探索,传统雕塑受限于牛顿力学时空观,多被定义为“静态、可视、可触的三维物体”,而现代艺术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下,开始突破单一时空维度,探索多维时空的表达。陈立鹏先生虽以写实雕塑为核心,却在作品中暗藏了对现代时空观的回应。

他的雕塑看似是静态的三维形态,却通过对“瞬间动态”的精准捕捉,让作品产生“超越静态的张力”:马的前蹄腾空、肌肉紧绷的瞬间,仿佛下一秒便会冲破雕塑的物理边界,这种“凝固的动态”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封闭性”,让观者在视觉感知中自然延伸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联想,暗合了现代雕塑“向多维时空心态探索”的趋势。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三维形态,而是在传统框架内注入现代时空意识,让静态雕塑拥有了“动态叙事”的可能性。
艺术功能的当代延伸。从“审美载体”到“文化桥梁”,传统雕塑的功能多与宗教祭祀、陵墓装饰、权贵收藏相关,而现代雕塑的功能已拓展至文化交流、公共审美、精神符号等多元领域。陈立鹏先生的创新在于将传统雕塑艺术从“纯粹的审美载体”转化为当代文化交流的显性媒介。
三
陈立鹏先生1972 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这片孕育了古老文明的大地,赋予了他对生命与力量的原始感知,也为他日后的雕塑艺术埋下了精神伏笔。二十多年来,他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以近乎执着的专注打磨技艺,最终在写实雕塑领域练就了炉火纯青的功夫。
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与行业影响力,陈立鹏先生在专业领域得到多重认可,在雕塑界担任多项重要职务,亦是众多权威艺术机构的核心成员。凉州大马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雕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高级研修班专家委员,文化部美术创作基地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
其艺术成就获得广泛认可,雕塑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党政领导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多件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美术报》《读者文摘》《大地》《人民艺术家》《美术论坛》等权威报刊杂志,让雕塑艺术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被更多的人们认知和喜爱。

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党政领导人、国际友人,也被海内外旅游景区、文化、企业界单位和人士收藏,这一实践本身便是传统艺术功能的现代延伸。一方面,作品以写实雕塑的传统形态展现中国艺术的精湛技艺,传递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另一方面,通过马所象征的“友好交流、共同奋进”的现代寓意,让传统雕塑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视觉语言”,既坚守了艺术本体的传统价值,又赋予其服务于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功能,实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 “价值扩容”。
传统为“根”,创新为“翼”,陈立鹏先生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探索,本质上是一种“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的艺术实践,他未因追求现代而抛弃写实雕塑的传统技艺与题材根基,也未因坚守传统而困于陈旧的表达范式。通过技法的现代转化、题材的精神转译、时空观念的隐性突破与功能的当代延伸,他让传统雕塑艺术在现代语境中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焕发了时代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塑型赋魂”的艺术追求--让传统的“形”承载现代的“魂”,让雕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生命体。
祝愿陈立鹏先生坚守初心,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走向更加精彩绝伦的雕塑艺术世界!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