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艾玲,做好时代“记录员”
——《岁月如歌》读后感
文/孙瑞
盖艾玲是烟台一位高产作家,今年一月,她的30万字现代神话小说《百花争王》,刚刚在新加坡环球出版社出版;五月份她的散文精选《岁月如歌》,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拥有山东省作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双重”身份的盖艾玲,1954年出生在五龙河下游一户普通的农家。
“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给予我无尽的灵感与情感滋养。”
盖艾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结,始终如一贯穿在作品中。从小对家乡记忆,蕴含了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盖艾玲人生阅历丰富,做过多个职业:共青团干部、检察官、电视台编辑。但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五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记录、去书写那些触动心灵的乡土故事……参加工作之前,盖艾玲在莱阳老家生活到17岁,她听过的盲艺人说书节目不下几十个:《说岳传》《打金枝》《秦香莲》《墙头记》《白蛇传》《杨家将》《林冲夜奔》《借东风》……等等。里面的故事、人物形象等等,盖艾玲都能烂熟于心。也就是那个时候,让她更多地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这种价值观的教育,让她感觉到所受教育意义深远,以致影响终生。
五龙河静静流淌,缱绻情深。盖艾玲乡音不变,乡愁不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家乡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五龙河,了解胶东文化。盖艾玲追求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喜欢华丽的辞藻。她希望通过手中的笔,用平实而有力的文字真实地记录,让读者更加贴近生活的原生态,感受到那份朴实无华的美。
《岁月如歌》书里记述听“盲人说书”,曾经是农村一个颇为热闹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那时候盲艺人每到一村,村里就安排其住下。一般是住在队部的记工屋,在地下打地铺,铺上谷秸麦草,五六个盲艺人就睡在那上面。队里还会安排人送饭,我们把这叫做“管瞎汉饭”。“ 轮到我家管饭了,送饭的营生都是我来做。妈妈按照人数,准备相应的干粮,那时候可没有白面馒头,一般都是我们自己也不能常吃的玉米饼子,还有地瓜、地瓜干,一碗咸菜类,比如蒸虾酱、炒疙瘩丝、炖大白菜等。我记得妈妈还熬过热面汤,加上主食就够吃了。各家各户送的饭不一样,玉米饼子大葱蘸虾酱,擀面条等,有的差一点儿,有的好一点儿。”可以说,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老百姓喜爱的方式,不止给了那个时代农民简易的文化娱乐,还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给农村、农民做了普及。
2000年前后,根据电视台领导的安排,为了给当代社会那些式微的古老民间艺术和技艺,留下影像资料。盖艾玲在她担任编导的《梨乡采风》《七彩人生》等电视栏目里,做了一系列这类电视专题片。首先选中的题材“盲人说书”即是其一。一个个盲人师傅的采访,一段段的历尽艰辛的苦情,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四处流浪谋生的不易;看到他们因为回忆起参加全县的文化交流大会而开怀大笑……
为了传承、弘扬胶东大鼓民间艺术,盖艾玲利用在电视台担任栏目编导的机会,多次和有关部门联系沟通,请他们协助拍摄、挖掘、整理这项古老的技艺,最终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
经过不懈努力,莱阳盲人说书第一次登上莱阳官方媒体这是“第一次”有人为即将洇没的优秀传统文化胶东大鼓,留下珍贵的声光媒体资料——“我有幸,做了这个第一次的‘有人’”——盖艾玲这样说。再后来,经过更多社会有心人的努力,莱阳盲人成功登上央视舞台,让胶东大鼓从莱阳走向了华夏大地。
更为可喜的是,胶东大鼓这项流传在胶东半岛数百年的民间艺术,被认定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迄今为止,莱阳有关部门先后举办6期“胶东大鼓说唱培训班”,共培训120多人。让这项深受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重新回归。在采访中盖艾玲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莱阳许多传承千年的民间古老行业,不可逆转地衰败、式微;而这类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从业人员,也慢慢地消失了。于是她把家乡民俗“七十二行”里的若干项目挖掘整理,如:钉驴掌的手艺人;头发换针、卖胭脂饽饽粉、戗刀磨剪子的老者;乡间媒婆、铁匠小红炉等等人间百相……用文字、用电视镜头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曾经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视频影像资料。
2000年,盖艾玲担任撰稿、编导主创的30集电视系列片《五龙人家》,先后荣获国家广播系统“全国农村民俗题材纪实类电视专题片”一等奖,山东省及烟台“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盖艾玲创作的《岁月如歌》一直秉持着三个原则:大时代,小人物,深切口。所谓“大时代”,是要揭示出特定历史时代的某种特质;所谓“小人物”,是要从最底层的视角自下而上,去审视这个大时代,如此才能看清许多问题的本质,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艺术感染力与共鸣;所谓“深切口”,即专注于一事一人,题材收窄,视角深入,直抵其本质,集中笔墨于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如《解放莱阳城 十八岁的他在炮兵团卫生队》,即从解放莱阳城血与火的鏖战中,从滔天的历史巨浪采撷一朵小小的浪花,描写一个18岁的战士亲身经历的战争记忆;《父亲和他的“右派朋友”老陈》,记述青岛一位打成右派的工程师,下放到盖艾玲老家安里村她所在的那个生产队,赶驴送粪、使用农具、扬场打麦等劳动中,所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记录了那段无数人难忘的历史。
纵观《岁月如歌》这本书,也是一部集“乡情、乡趣、乡愁”于一身的佳作。《村庄的秘密》《熬鹰驯鹰逮兔子》《恼人的喜鹊》《上梁大吉》等,无一不是“接地气”的文章,都是盖艾玲人生旅途中的亲历亲见,她把胶东五龙河这块沃土上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安里村英烈清明祭》,展现了她对不惜牺牲生命而献身于共和国英烈忠魂的敬仰;《天地之间有杆秤》,则是对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赞美……等等。
盖艾玲说,“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创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她说我要用手中的笔,真实的记录历史,做一个好的、人民群众喜爱的时代“记录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