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三千年的石鼓文字遇上现代戏剧的舞台,当黄土高原的秦腔老调融进年轻创作者的笔端,卢文娟的故事,恰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温柔对话。
这位从扶风渭水河畔走出的青年女作家、剧作家,以散文为基,以戏剧为桥,将故乡的麦香、秦腔的嘶吼、历史的褶皱,都酿成了笔下的悲欢。她的书房里,《扶风县志》与《雷雨》相照,社火脸谱拓片与剧本手稿并存——那不仅是创作的素材库,更是一个创作者与土地血脉相连的见证。从《一莲幽香》的笔墨生香,到《延河春早》的舞台光芒,再到《石鼓铭》里跨越时空的文明守护,她始终坚信:好的作品要从土里“拔”出来,带着烟火气,藏着精气神。
本文作者强军以细腻的笔触追踪卢文娟的创作轨迹,既写她在史料堆里破译石鼓密码的执着,也记她在苹果园里听老果农说戏的顿悟;既展现秦腔与现代艺术碰撞的火花,也传递一份“让传统活在当下”的文化自觉。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创作者的成长,更是一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她指尖流淌的板胡旋律,既有黄土的厚重,亦有青春的滚烫。
特此编发,与读者共品这份扎根大地的创作初心。(467字)
【散文】笔墨绘秦声:
卢文娟与她的戏剧天地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在西安城南一间洒满阳光的书房里,卢文娟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剧本凝神思索。窗外的梧桐叶被七月的风翻动,光影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来回流淌,像极了她笔下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起伏的角色。桌上摊开的《石鼓铭》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商周的青铜纹、秦汉的烽燧烟,还有她作为陕西扶风女儿独有的文化密码——这是她最新入选2025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的作品,也是她用笔墨为故乡历史刻下的又一道深深印记。
一、渭水河畔的文学种子
扶风县法门镇的清晨总是裹着麦香的。卢文娟的童年记忆里,爷爷总在晒谷场上给她讲《封神演义》的故事,那些发生在岐周大地上的神话与史实,像渭河水一样在她心里缓缓流淌。"爷爷说,咱们脚下的土,埋着文王演易的蓍草,藏着周公制礼的竹简。"她笑着回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架上一本泛黄的《扶风县志》。
少女时代的卢文娟最爱做的事,是跟着父亲去法门寺赶集。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她听货郎的吆喝、看秦腔戏班的彩排、读地摊上租来的《三侠五义》。有一次,她蹲在戏台角落看了整整一下午《周仁回府》,当饰演周仁的老艺人唱到"见嫂嫂只哭得珠泪滚滚"时,她竟跟着抽泣起来。"那时候不懂什么是表演,只觉得那些人的眼泪是真的,心疼也是真的。"
这种对"真"的敏感,让她在初中时就开始写日记。日记本的封面是她自己画的莲花,每一页都记着村庄的晨昏、家人的絮语,还有偶尔迸发的诗句。"有次写了篇关于村头老槐树的散文,被老师贴在教室后墙上,我偷偷看了好几遍,觉得文字好像有了生命。"正是这株在渭水河畔悄然萌发的文学幼苗,为她后来的创作埋下了最初的根系。
2008年卢文娟考入西安某高校中文系。第一次在图书馆读到曹禺的《雷雨》,她彻夜未眠。"周朴园书房里的那扇窗,像极了我老家堂屋的窗棂,只是一个锁着爱恨,一个锁着岁月。"她忽然意识到,戏剧原来能把生活里的褶皱熨开,让那些说不出的心事变成可触可感的台词。从那天起,她的读书笔记里开始出现舞台提示,课本的空白处常常画满简易的舞台草图。
二、从散文到戏剧的转身
2015年卢文娟的第一本散文集《一莲幽香》出版。书中收录的《法门晚钟》《渭水谣》等篇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关中平原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有评论家说她的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经文的沉静”,但她自己却在一次读者分享会上坦言:“写散文时,总觉得有些情感堵在喉咙里,说不透彻。”
那次分享会后,她收到一封来自省戏曲研究院的信。写信的是位退休老编剧,说读了她的散文,觉得她笔下的人物"站着就能说话,走着就能唱戏",鼓励她试试写剧本。"我当时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剧本是很神圣的东西,不是谁都能碰的。"她把那封信压在书桌玻璃下,犹豫了整整半年。
转机出现在2017年,她去延安采风时,在杨家岭看到一间简陋的土坯房,墙上挂着"鲁艺戏剧系"的牌子。讲解员说,当年曹禺、田汉都曾在这里给学员上课,《白毛女》的初稿就是在这样的土屋里写出来的。"那一刻突然明白,戏剧不是庙堂里的贡品,是能在泥土里生根发芽的种子。"她当即在笔记本上写下《延河春早》四个字,这后来成为她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话剧标题。
创作《延河春早》的过程,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为了还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创作氛围,她翻阅了几十万字的史料,走访了五位当年的鲁艺学员。"有位92岁的老奶奶告诉我,那时候排戏没有布景,就用陕北的窑洞当背景;没有道具,就拿自家的粗瓷碗当戏里的道具。"这些细节都被她写进剧本里,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了烟火气。
剧本完成后,她抱着厚厚的打印稿找到省话剧院的导演。"当时手都在抖,怕人家觉得一个写散文的人写不好剧本。"没想到导演读完后拍着她的肩膀说:"你的戏里有'呼吸感',人物一开口,我就闻到了延河的味道。"2019年,《延河春早》在西安首演,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看着演员们说着自己写的台词,卢文娟躲在侧幕布后泪流满面。
这次成功让她坚定了戏剧创作的方向。她开始系统学习戏曲理论,从秦腔的板腔体到话剧的三一律,从关汉卿的杂剧到田汉的话剧,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养分。"写散文是独白,写剧本是对话,得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声音。"她在笔记里写道,"就像秦腔里的生旦净丑,各有各的唱腔,合在一起才是一台好戏。"
三、扎根土地的创作密码
走进卢文娟的书房,最醒目的是靠墙的书柜,一半摆着文学典籍,一半放着地方史料。《陕西戏曲志》《扶风民间故事集》《石鼓文研究》等书的书脊都有些磨损,里面夹着密密麻麻的书签。"我的创作密码,都藏在这些书里,藏在陕西的土地里。"她指着一本《宝鸡民俗志》说,"你看这页记的社火脸谱,《石鼓铭》里的周宣王形象,就借鉴了它的色彩搭配。"
2021年她创作的秦腔现代剧《泥土情韵》入选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这部戏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种苹果致富的故事,里面有秦腔的高亢,也有民谣的婉转。为了写好这个剧本,她在扶风县的苹果园住了一个月,跟着果农学疏花、套袋、采摘。"有个老果农说,'苹果花要一朵朵疏,就像戏要一场场排',这句话成了剧中老支书的台词。"
在创作儿童剧《一颗子弹》时,她特意去照金革命纪念馆搜集素材。"有个讲解员给我看了一枚红军遗留的子弹壳,说当年有个小战士用它给妹妹装过野蔷薇。"这个细节触动了她,让原本严肃的革命题材有了童真的温度。2023年,这部剧获得全国"金画眉"优秀剧本奖,颁奖词里说:"在枪林弹雨中,开出了一朵温柔的花。"
最让她倾注心力的是两部关于宝鸡历史文化的作品——秦腔《长乐塬》和《石鼓铭》。长乐塬是抗战时期的工业遗址,被誉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石鼓则是国宝级文物,上面的文字记载着西周的历史。为了写好《长乐塬》,她走访了十多位老工人的后代,听他们讲述父辈在厂房里支起机床、生产武器的故事。"有位老人给我看了他父亲的工作证,照片都磨花了,但上面的钢印还很清晰,那是民族工业的骨气。"
而《石鼓铭》的创作,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为了破译石鼓上的文字,她跟着考古专家学习金文,去故宫看石鼓原物,甚至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拓片室里待了整整一周。"那些斑驳的文字里,有周宣王的巡狩,有史官的记载,更有中国人对文字的敬畏。"她把这种敬畏转化为戏剧冲突,让考古学家、文物贩子、民间艺人在舞台上相遇,上演了一出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
陕西的土地太厚重了,随便一挖就是历史。"卢文娟说,她的创作就像秦腔里的"吼",不是凭空喊出来的,是从黄土里"拔"出来的。这种扎根土地的创作理念,让她的作品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正如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评价的那样:"她的戏里有秦人的骨,有渭水的魂,一听就知道是咱陕西的味道。"
四、让传统在舞台上活起来
在卢文娟看来,创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传承。"秦腔不能只在老戏院里唱,要让年轻人也能听懂、喜欢。"她在《千秋石鼓》里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在《泥土情韵》里融入了流行音乐的节奏,这些尝试起初遭到质疑,但演出时却赢得了年轻观众的掌声。"有个00后观众说,原来秦腔也能这么'潮',这比拿奖还让我开心。"
她还经常去中小学做戏剧讲座,教孩子们写剧本、排小品。"上次在扶风县实验小学,有个孩子写了个《青铜器的对话》,让毛公鼎和大克鼎聊起了家常,想象力特别丰富。"她笑着说,"传统不是老古董,是能跟孩子对话的朋友。"
如今卢文娟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除了修改《阳早寒春》的排练稿,她还在构思一部关于法门寺地宫的新戏。"那些千年的珍宝,不该只躺在玻璃柜里,它们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她指着书桌上的日历,上面圈着几个日期:《石鼓铭》的研讨会、《长乐塬》的巡演计划、去陕北采风的行程......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户,给书桌镀上了一层金边。卢文娟合上电脑,拿起桌边的秦腔板胡,轻轻拉了一段《三滴血》的旋律。琴声里,有渭水的波澜,有黄土的厚重,还有一个青年剧作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她说:"我这辈子,就想做个'戏痴',把陕西的故事写进戏里,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兵马俑的雄壮,还有秦腔的滚烫,有文字的芬芳。"
窗外的梧桐叶还在翻动,仿佛在应和着板胡的旋律。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里,卢文娟和她的戏剧故事,正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陕西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终将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芬芳。而那些被她写进戏里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也终将在舞台上活起来,成为流淌在时光里的秦声秦韵。(3388字)
【卢文娟简介】
卢文娟是陕西扶风人,青年作家、剧作家,现任宝鸡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其创作涵盖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主要成就集中在戏剧剧本创作。
卢文娟著有散文集《一莲幽香》和《一树秘密》,作品多次获全国孙犁散文奖、丝绸之路全国青年文学奖等。其散文以细腻笔触探讨生命哲思,语言隽永,常借自然意象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代表作包括秦腔古装剧《王朝云》、《洛水悲歌》,现代剧《双亲桥》《泥土情韵》,话剧《等你回来》《旭日始旦》等。其中,《等你回来》获2020年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泥土情韵》入选2021年陕西省青年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2023年凭借儿童剧《一颗子弹》获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金画眉”优秀原创剧本奖;2024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千秋石鼓》获陕西省剧本征稿评奖大戏类优秀剧本奖第一名,话剧《延河春早》入选2024年陕西省青年艺术创作资助项目。(376字)
共4205字 2025年7月27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