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重返起点
---
七月的校园空旷寂静。蓝心站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小楼前,阳光将红砖墙照得发亮。这座曾经在她记忆中完全消失的建筑,此刻却熟悉得令她指尖发麻。
"0715-3..."她轻声念着那行数字,推开玻璃门。前台的女士抬起头,脸上挂着专业而疏离的微笑。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
蓝心张了张嘴,突然不知如何开口。她该怎么解释?一个毕业七年的校友,回来寻找自己刻意遗忘的心理咨询记录?
"我...我想查询一些过去的资料。"她最终说,"大约八年前,我在这里参加过苏雯博士的团体治疗。"
女士的表情微妙地变化了:"苏博士已经..."
"我知道。"蓝心迅速点头,"我不是来找她的。只是想看看是否还保留着当时的记录。"
女士犹豫了一下:"除非涉及法律程序,否则我们一般不对外提供咨询记录。您是..."
"蓝心。"她说出这个名字时,感到一阵奇怪的战栗,"当时用的是真名。"
女士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安静的大厅里格外清晰。几分钟后,她摇摇头:"系统里只有基础信息,详细记录按规定保存五年后已销毁。"她停顿一下,"不过..."
蓝心屏住呼吸。
"苏博士有些个案会做特别备份。您可以问问档案室的张老师,他今天刚好值班。"
档案室在地下室。沿着楼梯向下时,蓝心的手心开始冒汗。某种深埋的恐惧从脚底爬上来——她真的准备好面对过去的自己了吗?
张老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戴着厚重的老花镜。听到苏雯的名字,他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哀伤。
"苏博士的特别案例啊..."他颤巍巍地走向一排金属柜,"她总说有些灵魂特别珍贵,需要特别保存。"老人取出一把钥匙,"您说您叫什么?"
"蓝心。广告系2015届。"
金属柜打开时发出刺耳的声响。张老师翻找了一会儿,抽出一个贴着蓝色标签的文件夹:"只有这个了。按规定应该销毁的,但苏博士坚持保留..."
标签上写着"案例B-特殊保存",下方是日期范围:2013.9-2014.5。
蓝心的手指微微发抖。九个月,远比她记忆中的时间长。
"可以在这里看吗?"
老人点点头,指了指角落的桌子:"不能带走,不能拍照。一小时后我要锁门了。"
文件夹不厚。第一页是标准的咨询登记表,右上角贴着蓝心大学时代的一寸照。照片里的女孩眼神警惕,嘴角绷紧,像个随时准备战斗的士兵。
"主诉症状:"蓝心轻声读道,"长期自我否定、完美主义倾向、间歇性抑郁发作..."她的目光停在最后一栏:"曾有自伤行为(已停止六个月)"。
自伤?蓝心的太阳穴突突跳动。她完全不记得自己有过这种行为。卷起衬衫袖子,手臂内侧的皮肤光滑无痕——至少没有可见的伤痕。
翻到下一页,是苏雯医生的手写记录:
"第一次个体咨询:
B表现出典型的'优秀学生综合征'——表面完美无缺,内在自我评价极低。当被问到'最近一次为自己感到骄傲'时,沉默长达三分钟,最终回答'我不记得'。
布置作业:每天记录三件不带批判的自我观察。B的反应:'这有什么意义?'"
蓝心的胸口发紧。这些对话陌生又熟悉,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另一个自己。
后面几页是团体治疗的记录。苏雯医生详细记录了每次活动中蓝心的表现:
"...B今天分享了她父亲将她的画作扔进垃圾桶的经历。团体成员给予支持时,B表现出明显不适,称'我不需要同情'..."
"...突破:B在绘画治疗环节创作了一幅自画像,但拒绝展示。我注意到画中人物的脸部被反复涂改..."
"...令人担忧:B的父母得知她接受心理咨询后,称这是'软弱的表现'。B缺席了下一次治疗..."
翻到最后一页,日期是2014年5月12日,记录比其他页都要长:
"紧急咨询:
B今晨被室友送来,处于严重解离状态。自述连续三天无法入睡,出现幻听(批评性声音)。初步判断为长期压抑导致的急性焦虑发作。
谈话中B透露关键信息:大二时曾因期末考试成绩第二(非第一)在浴室用剃须刀...伤口不深,未就医。此后表面'恢复正常',实则内化更严重的自我厌恶。
最令人心痛的是B的话:'如果我不能是最好的,那我什么都不是。'
住院观察建议被B强烈拒绝。妥协方案:暂停团体治疗,改为每周两次个体咨询。开立轻度镇静剂(已叮嘱室友监督服用)。"
记录到此为止。蓝心呆呆地盯着这页纸,耳边嗡嗡作响。大二那年,她确实记得有过一段"感冒",两周没去上课...原来真相是这样?
"同学?"张老师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还有二十分钟闭馆。"
蓝心深吸一口气,继续翻看。文件夹最后有一个小信封,上面写着"给未来的B"。拆开后,里面是一张便签纸和一把小钥匙。
便签上写着:
"亲爱的B:
如果你看到这张纸条,说明你终于准备好了。储物柜317,密码是你第一次画展的日期。
记住:感受不会杀死你,否认它们才会。
——苏雯"
蓝心的眼眶发热。第一次画展...大一下学期,学生社团举办的联合展览。那天父亲来了,却只评论了一句:"业余水平。"
她记得那个日期。2011年4月9日。
-----
储物柜在教学楼三楼。蓝心输入密码时,手指冰凉。柜门打开,里面只有一个素描本和一个牛皮纸袋。
素描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不完美的星星》,下方是两个人的签名:苏雯,和...蓝心自己。
翻开第一页,是一幅精美的水彩画:夜空下,一颗缺了一角的星星正在哭泣。第二页开始是手写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名叫小蓝的星星。她和其他星星不一样——她的光芒时明时暗,形状也不够对称。
'你要更亮些!'大星星们说,'完美的星星应该永远闪耀。'
于是小蓝拼命练习发光,直到精疲力竭。有一天,她的一角突然碎裂了..."
故事到这里中断了。后面几页是草稿和分镜图,主角都是那颗残缺的星星。最后几页夹着一张照片:苏雯和蓝心在画室,面前摊开着这个素描本,两人脸上都带着明亮的笑容。
蓝心完全不记得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照片里的自己看起来那么...轻松,是她几乎认不出的模样。
牛皮纸袋里是一叠装订好的纸——团体治疗成员的期末反馈。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给其他成员。蓝心颤抖着翻到给自己的部分:
"亲爱的蓝心:
你总说自己的画'不够好',但你知道吗?每次看你画画时的专注神情,我都觉得那比任何完美作品都动人。感谢你在团体中展现的勇气。
——陈默"
"蓝心:
记得你说过'脆弱是危险的'。但正是你分享父亲扔画作那次,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你的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小雨"
总共有七封信,每封都在感谢蓝心"不经意间"给予的帮助。最后一封是苏雯写的:
"给才华横溢的B:
治疗师不该有'最爱'的来访者,但请允许我破例一次。看着你从'我必须完美'到'我可以尝试真实',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荣幸。
星星不必完美也能照亮夜空,就像你不必完美也值得被爱。
永远相信你的,
苏雯"
泪水模糊了视线。蓝心将信件贴在胸口,感到某种坚硬的东西在体内缓缓融化。原来那段被自己遗忘的时光里,她曾经那么接近过...自由。
"蓝心?真的是你?"
一个男声从身后传来。蓝心转身,看见一个戴黑框眼镜的高瘦男子站在走廊里,满脸难以置信。
"陈默..."这个名字自动从唇间滑出。蓝心的记忆深处浮出一张年轻的脸——团体治疗里总是第一个发言的男生。
"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陈默快步走来,"你毕业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苏医生后来还问过我们有没有你的消息..."
蓝心下意识将素描本抱在胸前,像护住一块脆弱的玻璃:"你...你还在这里?"
"留校读博了。"陈默推了推眼镜,"说起来,我前两天整理旧物时还找到咱们团体治疗的合照..."他突然压低声音,"你...还好吗?我是说,自从那次...意外之后。"
蓝心的心跳漏了一拍:"什么意外?"
陈默的表情变得复杂:"你不记得了?就是那次你在团体中突然...崩溃。"他斟酌着用词,"你说父母发现了你的咨询记录,威胁要断绝关系。然后你尖叫着跑出去,整整两周没人联系得上你..."
蓝心的指尖开始发麻。这段记忆完全空白,就像被人生生挖走了一块。
"后来呢?"她听见自己问。
"苏医生找到你了。她没告诉我们细节,只说你需要休息。"陈默犹豫了一下,"你再回来时,像变了个人...更安静,也更疏远。不久后治疗就终止了。"
走廊的窗外,阳光依然明媚。蓝心却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原来她遗忘的不只是治疗,还有一次彻底的崩溃。
"对了,"陈默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正要寄还给苏医生的。既然遇到你..."
那是一本《自我关怀:停止内心的战争》,扉页上有苏雯的赠言:"给陈默,愿我们都能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书中夹着一张便签:"请转交B,如果她回来找答案。"
蓝心接过书,翻到便签提到的页码。章节标题是《当创伤太大,记忆选择离开》。页边有苏雯的笔记:"B的情况:解离性遗忘?需进一步评估。关键点:父母威胁(核心创伤源)"
"你脸色很差。"陈默担忧地说,"要不要去咖啡馆坐坐?校门口新开了家..."
"谢谢,但我有个地方必须去。"蓝心将书和素描本小心地装进包里,"能...能再联系你吗?关于团体治疗的事。"
陈默点点头,在便签上写下电话号码:"随时欢迎。你知道吗?我们几个老成员偶尔还会聚会。大家都很想你。"
这个简单的表达让蓝心鼻子一酸。原来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她并非独自一人。
-----
"自我和解咖啡馆"的风铃声今天听起来格外清脆。推门进去,蓝心发现苏河正在吧台后擦拭杯子,抬头看见她时,眼神立刻变得柔和。
"找到答案了?"他问,目光落在她怀中的素描本上。
蓝心点点头,突然不知从何说起。苏河似乎理解她的沉默,只是做了个"跟我来"的手势,带她穿过咖啡馆后方的小门。
门后是一个阳光充沛的小院,角落里摆着画架和颜料,旁边是张小圆桌。蓝心惊讶地看向苏河。
"我妹妹的习惯。"他轻声说,"她总说创作是最好的疗愈。我想...你也许需要这个。"
蓝心缓缓走向画架,手指抚过那些颜料管。七年了,自从毕业进入广告公司,她再没有纯粹为了自己画过画。商业设计需要的精准和效率,与这种自由创作截然不同。
"我...不知道从何开始。"她诚实地说。
"那就从你想画的任何东西开始。"苏河递给她一杯柠檬水,"或者...从这个?"
他从素描本后面抽出一张蓝心没注意到的纸——是《不完美的星星》最后一页的草稿:那颗缺角的星星不再哭泣,而是用残缺的部分接住一颗流星,形成独特的拥抱姿态。
"你们没完成它。"苏河说,"也许现在是时候了。"
蓝心接过草稿,某种久违的冲动在胸口涌动。她拿起炭笔,手指几乎自发地在空白画纸上移动起来。线条流畅地延伸,勾勒出一颗星星的轮廓——不够对称,但充满生命力。
苏河悄悄退到一旁,给她留出空间。阳光、画笔与逐渐浮现的图案构成一种奇妙的安宁。蓝心感到时间变得柔软,那个总是批判的声音暂时安静了。
直到手机铃声粗暴地打破这片宁静。屏幕上显示"母亲"两个字,蓝心的手一抖,炭笔在画纸上划出一道突兀的痕迹。
"喂,妈?"
"蓝心,你在哪?"母亲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我到你公寓送东西,保安说你两天没回来了。"
蓝心看着未完成的画作,和旁边苏雯医生的书,突然不知如何解释自己的行踪。
"我...出来散心。工作太累了。"
"又来了,你总是这么脆弱。"母亲叹气,"下周日是你表哥的订婚宴,别忘了。记得穿正式点,别像上次那样..."
挂断电话后,蓝心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画纸上,那颗星星被那道意外的线条穿过,像是多了一道伤痕。
"没事的。"苏河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声音沉稳如大地,"意外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他轻轻拿起画笔,在那道突兀的线条上加了几笔,将它变成星星向外延伸的光芒。
"看,"他说,"有时候伤痕可以变成力量。"
蓝心凝视着被转化的画面,突然明白苏河不仅是在说画。小院里的光线渐渐转暗,暮色中,那颗被重新诠释的星星似乎在发出微弱但坚定的光。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