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映初心(散文)
文 / 李春新(四川)
七月的阳光洒在窗台上,我总会想起爷爷讲过的故事。他说,1921年的夏天特别闷热,上海的弄堂里,十几个年轻人压低帽檐,匆匆走进一间屋子。那时谁也没想到,这看似平常的聚会,竟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起点。后来敌人搜查得紧,他们又躲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爷爷说,那时候的党员就像地下的种子,哪怕压着千斤石板,也要拼命长出芽来。他们在黑暗里举着马克思主义的火把,走一步险一步,却从没想过回头。有一次,我问爷爷:"您后悔过吗?"他望着墙上的党旗,眼神坚定:"跟着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这句话,爷爷用一辈子去践行,我们这代人也得接着走下去。
把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是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定下的。当时条件艰苦,实在查不清一大召开的具体日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党员们心里那股劲儿。就像我老家村子里的老党员张大爷,每年七月一日都要早早起床,把党徽擦得锃亮,对着墙上的党旗念叨:"日子可以模糊,可咱们为人民服务的心必须透亮。"

这一百年,党走过的路比山路还难走。战争年代,多少党员揣着家书就上了战场。我曾在纪念馆看到一封泛黄的信,战士在信里对母亲说:"等赶走了敌人,儿就回家种麦子。"可他再也没能回去。和平建设时期也不轻松,我在乡镇工作时,和老支书一起修水渠。六十多岁的人,卷起裤腿就跳进泥里,他说:"当年焦裕禄书记在兰考治沙,比这苦多了,咱们这点累算啥?"
每年七一,我们支部都特别热闹。表彰优秀党员时,老李头捧着奖状直抹眼泪,他在社区义务修了二十年水管;慰问困难党员,王阿姨拉着我的手说:"组织没忘了我们。"这些年,我越来越明白建党节的意义——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日历,而是刻在党员骨子里的承诺。
前些天整理爷爷的旧物,翻到他当村支书时的笔记本,扉页上用蓝墨水写着:"跟着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这句话,爷爷用一辈子去践行,我们这代人也得接着走下去。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路口,看着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光,我更加确信:只要党员心里装着群众,脚下踩着土地,党的事业就像长江水,永远奔涌向前。
七月的阳光依然温暖,照在嘉兴南湖的湖面上。我仿佛又看到了那艘红船,看到了十三颗炽热的心。他们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为中国人民遮风挡雨。而我们,就是这棵树上的新叶,沐浴着阳光,汲取着养分,努力生长,让这棵树更加枝繁叶茂。
【编后荐评】
这篇散文以“七月阳光”为情感纽带,串联起爷爷的讲述、老党员的坚守与新时代的变迁,勾勒出百年党史的温暖底色。从上海弄堂的秘密聚会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从战争年代的家书到和平时期的修渠身影,再到如今村里的水泥路与光伏板,作者用具体可感的细节,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贴近生活的个体体验。“跟着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的信念贯穿始终,既显现在爷爷的笔记本里,也体现在老李头修水管、王阿姨感怀组织的日常中,让“初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代代相传的行动自觉。全文语言质朴如话家常,情感真挚如七月阳光,于平淡中见力量,恰如红船精神,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温暖而坚定。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