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红烛照岱宗
——桑恒昌《泰山日出》的温情解构
□ 童 年(安徽)
今天凌晨1时许,84岁高龄的著名诗人桑恒昌老师给我发来一首他即兴撰写的四行小诗《泰山日出》。我如获至宝,连夜反复品读,感觉桑老每个汉字都带着神祇般的温度,像捧着刚出炉的暖玉,越摩挲越觉熨帖。那些凝练的意象在眼前刹那间便活过来——红烛的火苗轻轻摇晃,泰山的剪影在慢慢抬臂,连"祈福"二字都落得沉甸甸的,撞在心上,漾开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柔软。读着读着,倒像是我自己也伫立在了日出的泰山之巅,跟着那股劲儿,把什么都放下了,只余下对天地众生的一抹疼惜、一份眷恋。
诗人桑恒昌的《泰山日出》仅四行共22个汉字,却在极简的篇幅中凝结着丰赡的意象张力,倘若将其与同类题材的诗歌(如杜甫《望岳》、徐志摩《泰山日出》)对比解读,更能凸显其独特的艺术特质:
一、意象选择: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共情”
几乎所有传统书写泰山日出的作品,多以“宏大”为底色: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山势的巍峨衬托胸怀的壮阔;徐志摩笔下的日出是“宇宙的肉红的嫩芽”“光明的婴儿”,充满宇宙论式的浪漫铺陈。
诗人桑恒昌却反其道而行,将朝阳缩为“刚刚点燃的红烛”——这一意象剥离了“日出”的神圣性与史诗感,代之以生活化的温暖:红烛是人间祭祀、祈福的器物,带着烟火气与虔诚感。而“泰山举起来”的拟人化,又让自然山水有了人甚至神的动作、性情与温度,仿佛沉默的泰山蜕变成了一位俯身祈福的老者,将天地之景与人间之情牢牢捆绑。
二、情感指涉:从“个体抒情”到“普世关怀”
同类题材往往惯性地落脚于个体的心灵震撼,比如诗人徐志摩写日出时“我自己的灵魂也浮动在那红光里”,侧重写“我”与自然的精神共鸣;诗仙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则更偏向对自然奇观的惊叹。
诗人桑恒昌老师的情绪流却从“景物”直接跃向“众生”:“为天下祈福”四字,让此诗的格局从“观日出”的个人体验,升华为对尘世、对苍生的无限悲悯。红烛的意象本就关联“祈愿”,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文化符号,在此不再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而是承载着对“天下”的温柔牵挂——这种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关怀的跳跃,比直接抒情更显深沉而敦厚。
三、语言风格:从“浓墨重彩”到“留白艺术”
传统咏景诗善用铺陈与修辞,如杜甫写泰山“齐鲁青未了”以地域之广显山势之雄;徐志摩用“雀跃”“舞蹈”“狂飙”等词渲染日出的动态。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铺陈手法:从空山雨后的整体氛围,到明月、青松、清泉、岩石等自然景物,再过渡到竹林中浣女的喧声、莲塘里渔舟的动态,由静及动、由景及人,层层铺展山居秋夜的清幽画面。其修辞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对偶勾勒光影与水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用侧面描写(以声响、动态暗示人的活动),让景物暗含生活气息。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铺陈手法:先以“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铺写“鸟飞绝”“人踪灭”的极致寂静,再聚焦到“孤舟”“蓑笠翁”的孤绝身影,以大景衬小景,层层渲染寒江独钓的孤寂意境。其修辞运用:“千山”“万径”用夸张强化空旷感,“孤舟”与“千山万径”的对比,凸显画面的张力。
反观老诗人桑恒昌先生的诗性语词则是“减法艺术”:“刚刚点燃”四个汉字,既写出朝阳初升的鲜嫩(非正午烈日的炽烈),又暗示红烛的脆弱、温馨与珍贵;“举起来”的动作轻盈却坚定,没有刻意去包装雕琢。全诗无一个形容词堆砌,却让受众在留白中感受到“红烛”的暖、“泰山”的沉、“天下”的博、“祈福”的重。这种“以简驭繁”正是诗人诗性语词艺术张力的核心看点。
四、文化底蕴:从“自然崇拜”到“人文重构”
泰山,在传统文化中是伟岸、英雄、“通天”的象征,帝王封禅以显天命,文人题咏多赞其“神圣性”。
诗人桑恒昌却消解了这种“神圣”,赋予泰山“人间味”、人性味:它不再是皇权的见证者,而是与普通人一样,怀揣有对“天下”的朴素祝愿。红烛与泰山的组合,让“天地”与“众生”形成无缝对话——自然不再是被仰望的客体,而是参与人间情感的主体。这种重构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温情。这种别样的写法让我想起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汪曾祺的作品,素来以平淡和谐的结构、散文诗意的语言以及富含人间温情的主题著称,充满生活气息。比如,汪曾祺先生在《泰山拾零》中,就写到了泰山日出。他写作的重点并非像传统那样极力渲染日出的气势磅礴、灿烂辉煌,而是借此表达一种对世间事物的感悟。
简单地说,诗人桑恒昌的《泰山日出》凭恃着“小意象”却承载了“大情怀”,用“轻笔触”书写出了值得反复咀嚼的“重分量”,在与传统咏景诗的对比中,更显其“于细微处见真淳”的独特诗学诉求:桑老故意不写日出的壮阔,而写其温度;不写泰山的巍峨,转而去写其慈悲,最终让“泰山日出”自然景观成为人性乃至神性的孤绝镜像。
❂ 点评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附 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最新原创诗歌《泰山日出》
✦ 泰山日出
□ 桑恒昌(山东)
朝阳是一支
刚刚点燃的红烛
泰山举起来
为天下祈福
❂ 诗人简介:
桑恒昌,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41年出生于山东武城。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以凝练、深情的笔触书写亲情、乡情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情感真挚动人。出版有《桑恒昌诗选》《爱之痛》《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等多部诗集,其作品多次获奖,在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当代诗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