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沂蒙山区的沟壑时,王庄村的灯就一盏盏亮了。不是那种晃眼的白炽灯,是罩着粗瓷灯罩的煤油灯,光透过灯罩的细孔,在土墙上洇出一圈圈昏黄的晕,像极了老人们脸上皲裂的皱纹里藏着的暖意。
我总爱蹲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看灯。树是真的老了,枝干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树皮裂开深深的缝,据说当年八路军的战士们就靠着这树干系过马。风过处,叶子沙沙响,倒像是谁在低声说着什么——或许是1938年冬天,刚成立的山东分局里,有人正借着油灯起草一份作战计划;或许是宣传队的姑娘们踩着月光排练秧歌,红绸子在夜色里划出的弧线,比星星还亮。
村里的老人常说,那时候的灯,是照路的。白天,男人们扛着镢头下地,歇脚时就凑在田埂上听识字的人念传单,字里行间都是“抗日”“团结”这样的词,念的人嗓子哑了,听的人眼里却冒着火。到了晚上,煤油灯就成了最忙的物件:妇女们围坐在灯下纳鞋底,针脚密得能数清,纳着纳着就哼起了小调,调子是沂蒙山里的老腔,词却换了新的,“送儿去当兵,保家卫家国”;孩子们趴在炕桌上,用烧焦的木棍在地上写字,写的是“中国”,一笔一划都格外用力,仿佛要把这两个字刻进泥土里。
有次我在村史馆里看到一盏旧油灯,灯芯早就烧没了,灯盏上结着厚厚的黑垢。讲解员说,这是当年纵队指挥部用过的,有天夜里突发紧急情况,战士们围着它开了整整一夜会,灯油烧完了,就往里面兑了点菜籽油,那点微弱的光,愣是照亮了墙上那张简陋的作战地图。
如今王庄村的灯早就换成了节能灯,亮堂得很,夜里走在村里,连路边的草叶都看得清。可我总觉得,那些藏在记忆里的煤油灯,从未真正熄灭。它们变成了老槐树上的年轮,变成了田埂里的养分,变成了孩子们课本里“沂蒙精神”这四个字的温度。
暮色又浓了,远处的山峦渐渐隐进夜色。我站起身往回走,身后的老槐树又在沙沙作响。这次我好像听清了,那不是风声,是无数盏灯火在轻轻呼吸,是一个民族穿过苦难时,脚步里藏着的力量。
作者梧桐
牛霞,笔名梧桐,山东临沂人,生于沂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沂水县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见于《齐鲁文学》《青年文学》《乐安诗画》《中国诗人诗选》《诗词楼阁》《新代诗人作家文选》《当代文学大典》
著有长篇小说《驱鬼罗刹》《梧桐花又开》诗词集《梧桐小词》。《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全球华语最美女诗人。
中国爱情诗刊 在线诗人
经典文学网,
中华文艺签约作家,
齐鲁文学签约作家。
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
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