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相遇 亦师亦友
王满院
梦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文论集《论梦萌和梦萌论》,散文集《随意即风景》等3部以及报告文学集多部。最近,又出版了《梦萌文集》。
7月27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在咸阳举办了“梦萌先生文学创作五十周年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活动并真诚地表达了三层意思。
首先,我表达了一种最崇高的敬意。
梦萌老师今年已届八十高龄,半个世纪以来,他如同一名不知疲倦的园丁,在广袤的文学园地里默默耕耘,笔耕不辍。五十年岁月,他奉献了丰硕的成果,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文坛同仁的高度认可。翻阅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为梦萌老师撰写的书评,字里行间皆是赞誉与推崇。《梦萌文集》的出版,在文学界也激起了持久而热烈的回响,值得庆贺!
我曾说过,人生如同踢足球,我们是上半场,孩子是下半场。上半场我们踢得很精彩,赢了。如果下半场孩子踢得很糟糕,输得一塌糊涂,那全场我们还是输了。梦萌先生是人生的最大赢家,他上半场赢了,硕果累累,风光无限。下半场也赢了,孩子很优秀,事业有成。更为神奇的是他出版文集,由儿子、儿媳作序,儿媳序一,儿子序二。这不仅是一份血脉亲情的温暖传递,更是一种文学精神与创作理想的深情传承,堪称当代文坛佳话。
其次,我分享了一份特别的缘分与感激。
这份缘分,始于乡土。梦萌老师是我们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现为西咸新区)眭村人,而我在底张镇当过镇长,对眭村很熟悉。这份地缘上的亲近,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梦萌老师的距离,倍感亲切。另外,梦萌老师干了一辈子水利,而我是学农的,干了大半辈子农业,自称“三农”干部,职业的亲近,也是我们极易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在文学道路上的指导与同行。在我心里,梦萌先生是我敬仰的老师,也是我真诚的文友,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份情谊弥足珍贵。尤为难得的是,梦萌老师总是能对我的作品给予最直率、最中肯的意见。他曾肯定我的亲情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说我“充满文人情怀和文化积淀,文学感觉也很敏感和良好。”看了我的《我读【红楼梦】》后,他对我说:“你开始从生活型向知识型作家转型,这是个很好的兆头,希望你坚持到底,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果。”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但同时,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某些文章“仍有公文体的味道”,写着写着“又像是工作汇报或考察报告了”。起初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有些汗颜,但静下心来仔细思量,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这份坦诚的批评,如同明镜,让我清晰看到了自己文字上的不足。从此,我格外重视梦萌老师的意见,并在写作中时刻警醒,力求让文字更贴近心灵,更具文学的温度与感染力。这份诤友之情,这份师者之诚,我铭记于心,深怀感激。
最后,我还表达了一份最深切的祝福与期待。
《梦萌文集》出版后,梦萌先生亲自赠书予我,并感慨地说:“我给自己做个总结,就要‘谢幕’了。”我说:“梦萌老师,您不能谢幕!您要向阎纲老师学习——活到老,写到老!”
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深情地祝福阎纲老师:“身体健康,继续活下去,继续写下去,等着看他的新作!” 此刻,请允许我借用这几句充满力量和温馨的话语,并将它真诚地献给梦萌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宝刀不老!继续活下去,继续写下去!等着看您的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