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恪守与对话
——基于意象、语言与价值的多维批评
□ 童 年(安徽)
在当代诗坛,有这样一位纯粹的草根诗人,他每天骑着那辆破旧的不能再破旧的三轮车,从淮河岸边的长淮卫乡村风尘仆仆一路赶来,用淳朴而深邃乃至性感的诗句,书写着尘世间的悲欢与沧桑,他就是刘文书。因为是同乡,我曾多次想采访刘文书,但他却总是说:“我这个人,其实很简单,我把自己全部都放在诗里了。”夜深人静的午夜,细品刘文书的这组诗,犹如观看一幅经纬交织的文学地标图谱,既能吮吸淮河两岸的泥土气息,又在人类共通的情感维度上与全球化语境对话。当我们以东西方诗学比较为经,以当代汉诗泛审美解剖为纬,再纳入中外诗人同类主题的参照系,便能在这些带着悟性、盐粒与汗渍的诗意语词中,解读出更丰富神祇的诗学密码。
一、意象体系的东西方诗学对话
西方意象派大抵习惯性地追求在瞬间呈现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庞德笔下的“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以极简意象完成情感的爆破。刘文书的意象系统则呈现出中国传统诗学“立象以尽意”的延续性,《扁担的重量》中“扁担缝隙,将闪电和火焰/在灵与肉之间收藏”,将普通的劳动工具转化为精神容器,这种意象的隐喻延伸性,与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形成有趣呼应——艾略特强调用外在物象对应内在情感,而刘文书的意象更注重在时空场境流逝中完成意义的生长及嬗变,比如《父亲》中“板车”、“布鞋”、“工分本”等物象,在诗性记忆链的发酵中逐渐沉淀为卓尔不群的精神图腾。
这种差异在自然意象的处理上尤为明显。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常作为人类情感的投射,华兹华斯“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将主体与自然割裂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刘文书在《浅夏物语》中“将自己变成一粒麦子|拥抱大地,倾听万物的心声”,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诗学观,物我界限在“倾听万物的心声”中消融。但《草从体内长出针》又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性,“草从体内长出一行行针”将自然意象内化为生理感受,这种身体诗学的表达,与聂鲁达“爱情太短,遗忘太长”的肉身隐喻形成跨文化共鸣。
二、当代汉诗泛审美中的在地性坚守
当代汉诗在全球化语境下呈现出泛审美人文特征——消费主义催生的碎片化写作、技术时代的语言狂欢、后现代解构带来的意义消解,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诗坛生态。刘文书的创作却始终保持着对"根"的恪守,这种恪守在三个维度上对抗着当今诗坛审美泛化的浅表化倾向。
在主题维度上,刘文书多年来一直拒绝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为空洞的能指游戏。《父亲》中“磨破的血渗透黑色的布鞋”,用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细节,替代抽象的抒情。这种对苦难生活的直面书写,与当下某些所谓的前卫诗人在诗中将现实生活的疼痛美化为“精致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在短诗《接纳》中,“石头已做好了收集寒冷的准备/将其燃烧,抵达另一片云”,诗人在自然物象中,巧妙且不动声色地注入生命意志,避免了泛审美写作中常见的情感空心化。
在语言维度上,刘文书的分行汉字总粘着劳动的质感与地域性方言的体温。《扁担的重量》里“挑着十三万里路/挑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这种充满情绪流张力电磁场的夸张手法,承袭了中国民歌"比兴"传统,却又剥离了陈词滥调的外壳。与某些诗人追求的陌生化效应不同,刘文书的语词陌生感,源自生活本身的诗意发现与捕捉,而非刻意的语言扭曲,如《红灯笼》中“红灯笼的颜色像刮伤的痕迹”,诗人巧用日常经验的反常组合,瞬间制造出启人心智审美惊奇,却始终锚定于现实生活感知。
另外,在价值维度上,刘文书的诗歌保持着对真善美精神高原的诉求。《在时间的暖语里》“草,一直绿着”的反复咏叹,在卑微中提炼出坚韧的生命哲学。这种价值恪守与后现代诗歌的价值相对主义形成悖论式张力。当某类泛审美写作整天沉迷于“零度写作”的冷漠姿态时,诗人刘文书始终保持着对诗神的敬畏。在《父亲》中“这是我一个人的经书和经书里的归途”,将朴素的私人记忆升华为精神文化信仰,为当代汉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点。
三、同类主题的中外诗人对话场域
在亲情主题上,刘文书的《父亲》与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中“爱情太短,遗忘太长”形成有趣对照。聂鲁达的父爱书写带着拉丁美洲的炽烈与狂放,如火山喷发般的情感宣泄;刘文书则以淮河平原的包容与隐忍为底色,“您教我写村里的人名/大地,石子,工分本”,将父爱转化为具体的生存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更接近中国传统父爱如山的情感范式。两者虽在表达方式上迥异,却共同完成了对父性光辉的诗性礼赞。诗人刘向东的诗植根于乡土,他喜欢把笔力集中在乡土上的伦理亲情,尤其是对父母的深爱。其运用质朴、明快的语言,直抵事物的本质,在现实与冥想之间,将真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而诗人刘文书同样注重在诗歌中展现亲情的能量,如《父亲》一诗,其语言带着劳动的质感与生活的温度,二者在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上较为贴近。
在自然主题中,《浅夏物语》与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自然观构成对话。里尔克笔下的自然是“永恒的他者”,比如,他说“树木对我们也许是某种陌生的东西”,语词缝隙里充满神秘的疏离感;刘文书则将自然视为血脉相连的共同体,“花草在镜中倒立/涛声与蝉鸟合鸣”,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延续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审美传统。但《每块石头都是悬崖》中“悬崖是托起骨头的阶梯”,又赋予自然以存在主义的硬度,与里尔克“对待万物的温柔”形成跨时空的呼应。70后陕西诗人王琪在《远去的罗敷河》等诗作中,围绕故乡的罗敷河,写了关于土地、河流、父亲等诸多元素,承载着成长记忆、敬畏自然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如“枯草一蓬一蓬/从罗敷河边/一直铺到父亲的坟头”。这和刘文书以家乡河流为载体抒发情感类似,不同的是王琪的诗语言相对更平静内敛,在质朴中埋藏着深厚情感,而刘文书的诗语言更具生活气息,情感表达更为直白坦率。
在劳动主题上,《扁担的重量》可与米沃什《礼物》并置且比较式阅读。米沃什在“如此幸福的一天”中感悟劳动的救赎意义,呈现出历经沧桑后的释然;刘文书则在“扁担下脊梁挺立成山的颜色”中,书写劳动的沉重与庄严。两者都避开了将劳动浪漫化的陷阱,米沃什的劳动观带着宗教般的超脱,刘文书则更强调劳动作为生存本体的意义——这种差异背后,是西方苦难记忆与中国乡土经验的不同投射。
从桃花潭的桃树到淮河平原的扁担,从父亲的坟茔到石头的褶皱,刘文书的诗歌始终在地域性经验中开掘普适性的人类情感。在东西方诗学的对话中,诗人既不盲从西方理论的话语霸权,也不死板地困守传统的故纸堆;在当代汉诗泛审美浪潮中,刘文书以扎实的在地性写作抵抗着各类纯粹诗性意义的消解;在与中外诗人的精神对话中,他让淮河的涛声汇入全球化诗歌语境的大潮。这些带着诗人体温与灵魂重量的文字再次佐证: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好诗,永远是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存在。舍此无他。
❂ 点评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附 诗人刘文书的原创组诗《在桃花潭与一棵桃树交谈》
✦ 在桃花潭与一棵桃树交谈(组诗)
□ 刘文书(安徽)
将青弋江拎起抖了抖
什么也没找到
浪花依然是浪花
涟漪依然是涟漪
滚滚的江水够浪漫的
浪尖上,可是我要寻找的诗人
雨淋湿了许多词语
歌声覆盖歌声
影子覆盖影子,清洗多少遍
才能将喧嚣的尘世看透
怪石嶙峋,雾隐藏着阴谋
接近真理的事物,需要明亮的眼睛和
一颗凸出来的心
带着风雨,闪电和雷鸣
在幽深的小巷与一棵桃树交谈
我将千年故事,浓缩成量子形态
用心中的一瓣桃花珍藏
✦ 接 纳
2024年,初冬有点暖
一些完成使命的植物
根还在一点点坚强延伸
一块石头在行走
听天气预报说
"最近气温将下降到零下12度"
石头不语
它已做好了收集寒冷的准备
将其燃烧,抵达另一片云
文字冷暖忽明忽暗
然后像雪花
成为飞翔的词
找到奔赴力量的理由
接纳所有的接纳
相信春风
也能吹开石头的褶皱
✦ 扁担的重量
那条折叠的路,用力举起
然后将它重重摔下
摔成竹节的形状,或长或短
一寸一寸寻找曾经的号子
扁担木桶以及俯向水的身影
扁担,竹制的,木制的,腊杆的
挑着十三万里路
挑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
挑着十万桶水
扁担下脊梁挺立成山的颜色
肩膀,肉与血的石头如此沉默
深秋所有的声音
在老井与家之间熄灭
扁担长出的盐粒像某种隐喻
我把最后一根扁担
用咸涩的衣袖擦去浮尘
望着我的平原和平原的远方
扶摸父亲的温度
在扁担缝隙,将闪电和火焰
在灵与肉之间收藏
✦ 父 亲
那年,没钱供我上学
您教我写村里的人名
大地,石子,工分本
它们的名字叫学习工具
村庄,地头,长长的淮河沙滩
站起了一排排父老乡亲的姓名
那年我病了
您用板车拉我到城里治疗
磨破的血渗透黑色的布鞋
为了我那患癫痫病妈妈的安全
您肩挑日月,风霜雨雪
十万桶井水荡漾您朴素的爱情
后来您倒在了担水的路上
雪落无声,飘着悲伤的白
如今,看着同龄人喊着父亲
我只能在心疷,在梦中喊
来到父亲的坟前
这是我一个人的经书和经书里的归途
✦ 浅夏物语
弹开手的地图
河流越过山川,沿着纹路奔涌
花草在镜中倒立
涛声与蝉鸟合鸣
蜂蝶在清波的旋律中歌舞
小麦油菜说着果实里的事情
浪花将一个血脉
抛向另一个血脉
曾经这些种子被沙魔欺凌
父辈们一锹一锨,将它们
从两米深的沙漠口中解救
生命在寒风冰雪刀剑中重生
此时我躺在麦地
将自己变成一粒麦子
拥抱大地,倾听万物的心声
一些事物一闪而过
浅夏,藏在手心里的物语
说着柔软的坚强和坚强的明亮
✦ 草从体内长出针
那时,春天我们不这么叫
青黄不接——才是它的名字
马齿苋徽菜苋菜荠荠菜
都是我们的粮食和生命
后来在外漂泊流浪
草从体内长出一行行针
它们有自己特性节奏和韵律
拔出血管里穿行的刺痛
回到我的台子,回到母亲平原
母亲跑过来抱住我
喊我的乳名——小草小草
我将褶皱贴在母亲的胸膛
曾经疯了的母亲,她的病好了
依然是长长秀发
年青而美丽,却不知
她从水里已走三十多年了
✦ 清 明
这日天空和道路
都通向墓地,包括风
包括雨,和沉重的脚步
粉团洲向东
穿过一片荒草地
来到父亲坟前
铲除杂草,坟添新土
鞭炮在火焰中哭泣
父亲,30年,您担十万桶水
家里的三口大缸随时是满的
疯了的母亲,安全感是满的
您最后倒在担水的雪地
那一刻母亲突然清醒,拍打
白色地面,雪水飞溅
像我的泪
像今天的清明雨
落在您的墓碑上
✦ 致高加林
你从黄土高原走来
黄土的褶皱里埋藏着你的青春
未发芽和正在发芽的修辞
你与巧珍的爱情
如山涧清泉
泼洒在那条鲜艳的红丝巾
心中的渴望在信天游里激荡
谁曾想身份的转变一块石头
将爱情打回原形
白面馍的呐喊
是卡在喉咙的麦芒
谁能将天空的谎言刺破
曾经的爱像一个悬崖
其实悬崖是朴实而温柔的
我知道你比谁都明白
你只能按住自己的心和泪水
不让失望决堤
✦ 春 天
我的平原没有雪,雪绕道而行
烟花和笑声落在麦地
像春天突然发生
水草池塘里长出新绿
花草心痒痒的
冬眠的蛇走出家门
青蛙歌唱它们年轻的爱情
年近八旬的大哥在他的麦田,哼着小曲
或躺在暖阳下与小麦对话
他将自己当作麦子,感受分孽
拔节的痛与快乐
树木长出嫩叶时
仿佛新雷滚过瞬间炸开的歌声
✦ 在时间的暖语里
已经习惯生在低处
经历风雨多了,什么也不想说
就像烟花把所有语言
都藏在内心深处
一棵小草前行的脚步
只有泥土知道
一棵草对另一棵草的牵挂
翠绿,纤细
在透明的风中轻摇
当时间的暖语点燃草芯
生命的绿,像烟花怒放
向着山川河流,草原湖泊
向着所有能扎根的地方,奔波
在时间的暖语里
草,一直绿着
✦ 烟 花
气息与火焰来自春之国
万物跳着自豪的舞
禾苗茁壮而成长朗朗
这是多么的不易
曾经他们是娃娃兵
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枪
穿着草鞋用命抗击日冠
千万烟花炸向敌人心脏
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
我们拥有令侵略者胆颤的烟花
穿越小日子仅需五分钟
二十分钟让世界闭嘴
高能激光轨道烟花
瞬间让敌人灰飞烟灭
烟花,强大的烟花骄傲的烟花
大门敝开,门内没有硝烟
天那么蓝,水如此清绿
✦ 红灯笼
昨天是一棵树
今天是一棵树
它们并排站在一起
明天去了哪里
骑着三轮车
拉着搬运快乐的疲惫
道路两旁,大街小巷
红灯笼的颜色像刮伤的痕迹
痕迹也是快乐的
调皮的风,抢走额头汗珠
雪那么腼腆,那么纯白
诗意融化与心贴的更近
路灯亮了,红灯笼更红
我在倾听埋在文字里的种子
破土而出的声音
✦ 跌轨爱情
那年给火车餐车送货
前方火车挡道
背后的一列火车压灭了一支烟
和BB机急切的呼唤
火车制造的风,像死神召唤
闭上眼晴又睁开
必须活着,必须赶到医院
手术室门里门外仿佛两个世界
庆幸,只剩一韭菜叶的生命
重新又活一次
时间稀释了很多东西
倒在轨道的爱情重新站起
他俩紧紧地拥抱拥抱
看着万年的那粒沙
不想再去追问什么
树叶与树叶重叠
就像我与妻子的爱情
静观日升日落,潮涨潮起
✦ 河风吹
搭一件蓝衫在肩头
平视水面,燕子在明镜里飞
裁剪的柳丝模仿水的荡漾
一道彩虹跨越南北
一条条闪亮的线,牵着车水马龙
从此经过
淮河,多少故事在流淌
那些浪花,波纹涟漪
风吹过,每个纹理都隐藏着
火焰与光芒
✦ 有酒可温的黄昏
取一根白发
写田野沙滩树木村庄
也写雪花和北风
每一个鸟鸣都藏在掌心
燕子、蝴蝶、蜜蜂,藏在每一道皱纹
炊烟弯曲向上,书写的名字
如今已成为天上的星辰
池塘的芦苇
是我们曾经年轻的爱情
一排排树,一条条路
记载着每个车轮深深辙印
故事里的故事
是黑夜与黎明交替留下
的余温
独上高楼,柳枝挑着黄昏
温一壶老酒
用一首诗融化冬日骨骼的坚冰
✦ 每块石头都是悬崖
一块是石头
两块是石头,三块还是石头
在血液里,在脊梁上
在隐匿的地方。沉默的石头
每块都是悬崖
悬崖是托起骨头的阶梯
手脚受伤,腿,爬满蚯蚓
心是另一种力量
很柔,却有钢的特质
抵达,抵达春的高度
手轻轻一挥,三月便汹涌而来
此时我站在粉团洲上,那些
花草树木水塘老井炊烟
它们扭过头来看我
我挨挨身子挤在他们中间
仿佛回到亲人身边
❂ 诗人简介:
刘文书,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现代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皖风文学》杂志主编。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蚌埠分会会长,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青春》《诗林》《新安晚报》《中国企业报》《中国青年报》《星火》《诗选刋》《三角洲》《奔流》《百花》《江河文学》《中国诗人》《中国汉诗》《天津诗人》等等,歌词《思念是笼中鸟》《经历的风雨都成了故事》《《你在南方,我在北方》《亲亲我的长淮卫》《那场大雪以后》等,(其中《思念是笼中鸟》在武汉电视台播出)已全网发行。作品入选《中国诗选》《中国打工诗人》《安徽现代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寻找生命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