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组讯(李华明于钦利)在吉林省吉剧院古朴厚重的排练厅内,晨光熹微中已闻铿锵锣鼓。国家级吉剧代表性传承人王铁柱手中的金箍棒,正挟着破空风声,划出一道道令人目眩的银弧。一招一式,气韵贯通,将美猴王那份通天彻地的桀骜与灵动,从三百年前的戏文深处唤醒于当下——此刻,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组的镜头,正深情对准这位以血肉之躯为吉剧注入魂魄的舞台行者。
棒起风云,王铁柱演绎吉剧猴魂
王铁柱,这名字在吉林戏曲界重若千钧。十几载粉墨春秋,他早已与“美猴王”角色骨血相融。央视镜头记录下他令人屏息的瞬间:腾挪闪转间疾如星火,棒花翻飞时密不透风,吉剧独有的高亢唱腔喷薄而出,穿云裂石。他不仅以“唱念做打”样样精熟征服舞台,更深谙吉剧源于“二人转”这一母体的艺术密码——将东北民间艺术的质朴热辣、大开大合之美,淬炼升华为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血肉与精魂。
古树新花,吉剧舞台焕发时代声腔
央视报道敏锐捕捉到吉剧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下焕发的生机。《真假美猴王》在吉剧院舞台绽放的,远不止是技艺的炫示。王铁柱与剧组同仁唐僧的扮演者严东、猪八戒的扮演者张全利、沙僧的扮演者谢建峰、六耳猕猴的扮演者刘金等全体演员对经典进行了充满敬畏的创新:传统武戏骨架中,巧妙融入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节奏张力与情感表达,令吉剧特有的幽默机趣与深刻人性思考在真假交锋的寓言中大放异彩。央视镜头穿梭于精美脸谱、华丽戏服和悠扬板胡之间,向全国观众诉说吉剧自清初萌芽至今,如何在白山松水间深深扎根、开枝散叶的壮阔三百年。
央视聚焦,照亮非遗传承之路
此次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组深入吉剧院,不仅是对王铁柱个人艺术生涯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吉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里程碑式聚焦。镜头语言饱含深意,既呈现了艺术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极致付出,也彰显了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版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里还要重点提及国家一级演员,吉剧第二代武丑行当代表马士杰先生。1982年出演《孙猴上任》创造吉剧第一部“猴戏”,曾执导原版《真假孙悟空》,这场报道,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接力,将吉剧的独特魅力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面对央视镜头,王铁柱卸下美猴王的雷霆锋芒,眼中唯有对吉剧未来的深沉嘱托:“这金箍棒,得有人接着舞下去。” 吉剧的未来,正需要更多如王铁柱般的坚守者,让那自历史深处传来的鼓点锣声,永远在时代舞台上铿锵回响。
央视此次深度报道,不仅定格了一位青年表演者的风华,更如同为古老的吉剧点亮一盏明灯,让这门凝聚关东魂魄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文化长河中,继续奔涌向前,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