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千年的圣哲回响:
论《圣哲老子》的文学重构与地域文化意义
文/寇健全
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老子犹如一颗永恒的星辰,其光芒穿透两千四百年的时空,依然照耀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张兴海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不仅是一部填补中国文学空白的力作,更是一场连接古今、贯通哲思与文学的精神盛宴。这部作品以周至——这片老子曾经讲经论道的土地为背景,实现了双重意义上的"让周至精彩":既是古代圣哲的思想光芒照亮了这片土地,也是当代周至作家用文学之笔让这位圣哲在现代读者心中重生。

作为老子《道德经》的诞生地,周至在中国文化版图上占据着独特而崇高的位置。楼观台的说经台上,似乎仍回荡着"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之音。张兴海先生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地域文化优势,将《圣哲老子》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周至丰厚的文化土壤中。作品不仅填补了"文学老子"的创作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让周至这一地理概念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使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学表达。当德国每个家庭都藏有一本《道德经》译本,当美国总统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时,周至作为老子思想发源地的文化意义便具有了世界性维度。张兴海先生的创作,正是对这一文化富矿的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
作为县文化馆研究员和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草根作家,张兴海先生具备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他与楼观台任法融道长的深厚交往,对道家思想的独到理解,以及在周至民间采集的老子传说,共同构成了创作的"天时、地利、人和"。这种优势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既需要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又要求对高深哲学思想有通透把握。张兴海先生恰如其分地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他将老子从神坛请回人间,通过描写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使这位圣哲"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同时又通过孔子、孙子、徐甲等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重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思想交锋现场。这种创作既避免了历史小说的概念化倾向,又克服了哲学题材的抽象晦涩,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文学驾驭能力。
从文学创作的难度来看,《圣哲老子》堪称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评论所言,这甚至是连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家"都认为无法逾越的历史鸿沟"。张兴海先生之所以能够"咥了一个大活",得益于他多年写作实践积累的扎实基本功和真挚人生体验。作为一位长期扎根基层的作家,他将民间文学的鲜活灵动与历史小说的厚重深沉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既有历史的纵深感,还不失民族文化韵味"的独特风格。这种创作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再现,更是对《道德经》这一"民族文化根基"的创造性诠释。作品中那些"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场景,无不体现着作者对民间叙事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圣哲老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题材的独创性,更在于它实现了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化表达。在学术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何让深奥的哲学思想为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张兴海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学才华,成功地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学形象,使读者得以"与哲学巨人零距离接触"。这种创作既不同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考据,也有别于通俗读物的浅表解读,而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实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平衡。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能成为张兴海写作道路上新的里程碑,也成为陕西历史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圣哲老子》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地方文化自信的提振作用上。作为"从小生活在老子说经台下"的周至人,张兴海用这部作品证明了地方作家同样能够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对于基层写作者而言尤为珍贵。正如作者对待文学前辈和业余作者的态度所展现的那样——既虚心向名家学习,"以它山之石补已之玉";又热心辅导后进,"知无不言,辅导扶持"——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学态度,正是周至这片文化沃土能够孕育出《圣哲老子》的精神底蕴。
当我们在张兴海先生的笔下重遇那位从远古走来的圣哲,不禁感叹文学的力量竟能如此贯通古今。《圣哲老子》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它让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在当代读者心中焕发新生。这部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真正伟大的创作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文化坚守,又需要仰望星空的思想高度;既要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土壤,又要超越地域局限而具有普遍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圣哲老子》不仅为周至长脸,也为中国文学添彩;不仅让老子在文学中重生,也让周至在文化上更加精彩。
寇健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摄协、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