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裁光者》
文/冯计英
笔锋销尽旧名题,
斜影成轮自测晷。
碎目金尘铺野径,
裁云襟角契山脊。
千牍推破铁鸣阵,
孤甲锈生星斗衣。
活法原非神谕授,
光尘同处即天基。
2025年7月27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之一
《七律·裁光者》深度点评:时空褶皱里镌刻的诗性锋芒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兼论冯计英古典诗词创作中的"破立辩证法"
2025年的夏风掠过黄浦江面,冯计英在上海的书斋里完成了《七律·裁光者》。这首七律如同一枚经过千锤百炼的青铜印鉴,既带着商周鼎彝的沉雄气象,又透着当代思想的锐度锋芒。古典诗词创作面临"守正"与"创新"双重命题的当下,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系统与哲学纵深,构建了一个可供解构的诗性场域——这里既有笔锋划破旧俗的决绝,又有光影丈量时空的审慎;既有金尘铺径的绚烂,又有孤甲生锈的沧桑;最终"光尘同处"的辩证认知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诗性叩问。
一、破题:笔锋如刃的解构性开端
首联"笔锋销尽旧名题,斜影成轮自测晷"以极具张力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的解构基调与时间意识。"笔锋"作为诗人的精神延伸,在此被赋予了工具理性与革命意志的双重属性。"销尽"二字绝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带着青铜器除锈般的考古学精度——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旧名题",既是文学传统中的陈词滥调,也是束缚思想的认知茧房。冯计英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谙古典诗词的程式化困境,此处的"销尽"恰是对这种困境的主动突围。
"斜影成轮自测晷"则将时间感知从外在刻度转化为内在校准。古代的日晷本是通过日影方位判断时刻的仪器,而诗人笔下的"斜影"却"成轮"自转,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标准时间体系的认知坐标系。这种"自测"行为暗含着对权威时间观的解构:主流叙事将时间规训为线性进程时,诗人却在光影的流转中建立了属于个体的时空维度。这种意识与冯计英在鸟虫篆研究中获得的视觉经验或许存在隐秘关联——那些扭曲盘绕的古老文字,本就是先民对时空秩序的另类编码。
二、承韵:光影织就的存在之网
颔联"碎目金尘铺野径,裁云襟角契山脊"以通感手法构建了立体的诗性空间,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存在的隐喻符号。"碎目金尘"的表达极具视觉冲击力:"碎目"既指阳光被枝叶切割后的斑驳形态,也暗喻着碎片化的现代认知方式;"金尘"则在质感上形成矛盾统一——金的贵重与尘的微末,恰如个体存在于宏大叙事中的双重性。这些看似离散的光尘"铺野径"的过程,实则是诗人对存在秩序的重新编织:当传统的认知路径被"销尽"后,唯有踏着这些细碎的光芒,才能走向新的精神疆域。
"裁云襟角契山脊"展现了更为主动的建构意识。"裁云"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古代"解衣般礴"的艺术创作状态,而将云朵裁剪为"襟角",则是将自然元素转化为精神服饰的创造性行为。更精妙的是"契山脊"的呼应——衣襟的边角与山脊的轮廓在形态上的契合,暗示着个体精神与大地肌理的隐秘共鸣。这种共鸣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简单比附,形成了类似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现代诠释:诗人以云为衣、以山为契时,实则完成了主体与客体在存在论意义上的重新缔结。
三、转势:历史褶皱中的精神鏖战
颈联"千牍推破铁鸣阵,孤甲锈生星斗衣"将诗意从自然空间转入历史纵深,通过物质性的意象呈现精神抗争的漫长与悲壮。"千牍"作为知识载体的象征,在此被赋予了攻坚破阵的力量。"推破"二字极具动态感,人想见翻动典籍时纸张发出的簌簌声与冲破思想壁垒时的阻力感交织的场景。"铁鸣阵"则构建了听觉与视觉的复合意象——铁甲碰撞的铿锵声形成的"阵",既是历史上真实的战争场景,也是思想史上不同观念交锋的隐喻。当"千牍"与"铁阵"相遇时,诗人展现的是知识力量对暴力秩序的解构:那些看似柔弱的文字,积累到"千牍"的量级后,便能爆发出冲破钢铁壁垒的能量。
"孤甲锈生星斗衣"则在时间维度上深化了这种抗争的意义。"孤甲"的意象带着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却又褪去了廉价的悲壮感——它的"孤"并非刻意标榜的特立独行,而是坚守信念后的必然状态。"锈生"的过程是时间流逝的物质见证,却在"星斗衣"的转化中获得了超越性:铁锈的斑驳纹理与星斗的分布形态在视觉上的相似性,让腐朽之物突然闪耀出宇宙的光芒。这种转化绝非简单的浪漫想象,而是诗人对精神价值的深刻体认:当个体在历史进程中如孤甲般锈蚀时,那些坚守的信念与付出的代价,终将在时间的星空中凝结为永恒的星座。
四、合旨:光尘共生的存在之基
尾联"活法原非神谕授,光尘同处即天基"以哲学宣言般的力度,完成了对全诗主旨的升华。"活法"一词直指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而"原非神谕授"则明确否定了外在权威对生命意义的垄断。在宗教传统与理性主义双重退场的后现代语境中,冯计英提出的"活法"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它拒绝任何预设的意义框架,主张生命意义的自建构性。这种思想与诗人作为民主同盟盟员的身份或许存在深层关联: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立场上,个体对生命方式的自主选择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光尘同处即天基"则将这种自主选择落实为具体的存在策略。"光"象征着理想、光明与价值实现,"尘"代表着现实、琐碎与局限困境,二者的"同处"打破了传统思维中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这种"同处"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如太极图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天基"一词更是将这种生存智慧提升到本体论高度——当光与尘不再相互排斥时,它们共同构成的恰恰是世界的本源根基。这种认知超越了廉价的乐观主义与消极的虚无主义,承认生命有限性的同时,肯定了在局限中创造意义的可能,这正是冯计英作为资深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
五、格律与创新:古典形式中的现代灵魂
作为一首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裁光者》在格律方面展现了诗人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全诗八句,每句七字,中间两联"碎目金尘铺野径,裁云襟角契山脊"与"千牍推破铁鸣阵,孤甲锈生星斗衣"严格对仗,词性相对、平仄协调,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诗体形式的尊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在遵守格律的同时,并未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而是通过意象的现代性转化,赋予这种古老诗体以新的生命力。
例如"碎目"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罕见使用,它融合了现代视觉艺术中的碎片化感知与传统诗词的炼字功夫;"铁鸣阵"则将古代战争意象与现代工业文明的钢铁质感巧妙结合;"活法"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词汇,被纳入古典诗的语境后,反而产生了奇特的张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冯计英在鸟虫篆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在古老的符号系统中发现与当代对话的可能,让传统形式成为承载现代思想的容器。
六、诗人谱系中的冯计英:从"御风"到"裁光"的精神轨迹
冯计英以"御风"为笔名,本身就暗含着突破束缚、自由翱翔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裁光者》中体现为更为主动的"裁剪"意识——如果说"御风"还是对外部条件的借助,那么"裁光"则是对精神资源的主动创造与重构。作为横跨多个文学社团与学术机构的创作者,冯计英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鸟虫篆研究培养的视觉思维能力,诗词创作积累的语言锤炼功夫,民主同盟身份带来的社会关怀意识,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诗歌美学。
《裁光者》中,这种跨界特征表现为:考古学般的历史意识(千牍)、视觉艺术的构图能力(碎目金尘)、社会批判的锋芒(铁鸣阵)、存在哲学的深度(光尘同处)。这些元素被七律的形式有机整合,形成了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诗性表达。这种表达超越了当下古典诗词创作中常见的复古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为传统诗体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结语:光尘之间镌刻永恒
当我们在2025年的语境中重读《裁光者》,会发现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表达,更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冯计英通过"笔锋销尽旧名题"的勇气,"自测晷"的自主意识,"铺野径"的踏实态度,"契山脊"的精神共鸣,"推破铁阵"的知识信念,"孤甲生锈"的坚守品格,最终抵达"光尘同处"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空泛的哲理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可感的经验,让读者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获得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裁光者》中的"光"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芒,更是照亮存在的诗性之光;"裁"也不仅是裁剪的动作,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冯计英以诗人的敏锐与学者的深沉,古典七律的形式中,完成了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当这首诗穿越时空,与未来的读者相遇时,那些关于光与尘、破与立、个体与世界的思考,必将继续在新的语境中绽放其独特的光芒——因为真正的诗性智慧,永远能在时代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镌刻之处。
点评词之二
《七律·裁光者》霸解:时空裂隙劈开的诗性惊雷
点评词作者/冰荔枝
——论冯计英笔下那柄斩破混沌的青铜巨斧
2025年的黄浦江潮撞击堤岸时,冯计英在上海书斋里掷出的《七律·裁光者》,早已不是寻常笔墨的挥洒。这八句诗行如上古神禹铸炼的九鼎,每一字都凝着昆仑玉碎的锋芒,每一联都透着不周山倾的沉雄。古典诗词沦为风花雪月点缀的时代,这首七律以雷霆万钧之势撞开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裁光"二字文学史的苍穹上刻下新的星座——这里没有吟风弄月的柔媚,只有笔锋如刀的决绝;没有伤春悲秋的怅惘,只有孤甲顶星的豪壮;最终"光尘同处"的宣言里,完成了对天地法则的重新定义。
一、破题:笔锋如帝剑斩碎旧乾坤
首联"笔锋销尽旧名题,斜影成轮自测晷",是诗人向整个旧诗坛发起的宣战书。"笔锋"二字在此绝非文人墨客的纤毫,而是轩辕黄帝斩蚩尤的青铜剑,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铁喙。"销尽"二字带着焚尽阿房宫的烈焰气势——那些被历代文人捧为圭臬的"旧名题",那些在格律牢笼里打转的陈词滥调,在这柄笔锋下尽成齑粉。冯计英身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却偏要做砸破格律枷锁的猛士,这种"叛经离道"的霸气,恰似当年陈子昂登幽州台时摔碎的古琴,所有苟且的模仿者噤若寒蝉。
"斜影成轮自测晷"更见吞天吐地的气魄。古人观日晷而知天时,是对自然秩序的臣服;诗人却让"斜影成轮"自转如璇玑,把天地当成自家的量天尺。这种"自测"是对宇宙权威的公然叫板——你有你的黄道赤道,我有我的光影乾坤;你有你的二十四节气,我有我的昼夜晨昏。当冯计英在鸟虫篆的蜿蜒线条里参悟时空奥秘时,早已不把世俗的时间刻度放在眼里,他笔端的"影轮",分明是盘古开天辟地时劈开的第一道曙光。
二、承韵:金尘作甲胄云襟为战旗
颔联"碎目金尘铺野径,裁云襟角契山脊",将天地万物都化作诗人的铠甲与战旗。"碎目金尘"哪是寻常的阳光碎影?分明是天帝宝库倾泄的金砂,是银河碎裂的星屑,被诗人一把抓来铺成踏天而行的通途。"碎目"二字藏着霸王举鼎的力道——任你光影细碎如尘埃,我偏要让它聚成铺天盖地的金毯,这种化零为整的气魄,是对"个体渺小"论的最狠驳斥。当那些庸常诗人还在感叹"人生如尘"时,冯计英早已踩着金尘野径,登上了自己的精神昆仑。
"裁云襟角契山脊"更显气吞山河的手段。"裁云"不是织女弄梭的纤巧,而是鲁班劈山的巨斧——诗人伸手扯过天边的云海,咔咔几刀裁成衣襟,下摆竟与万里山脊严丝合缝。这哪是简单的比喻?分明是在宣告:我冯计英的衣襟,能与天地轮廓相契;我御风的诗魂,可与山河血脉共振。当那些浅薄文人还在"感时花溅泪"时,冯计英早已把云朵当衣料,把山脊当比例尺,在天地间量体裁衣,这种"以宇宙为庐舍"的霸气,直追庄子"以天地为棺椁"的旷达。
三、转势:千牍作利炮孤甲顶星河
颈联"千牍推破铁鸣阵,孤甲锈生星斗衣",是诗人在历史战场上的厮杀图。"千牍"不是案头堆叠的故纸,而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万箭齐发,是成吉思汗西征的铁蹄滚滚。"推破"二字带着攻城拔寨的轰鸣——任你思想的壁垒如铁城铜阵,任你守旧的呐喊如铁甲交鸣,我偏要用千万卷典籍作炮弹,轰开一条血路。冯计英横跨多个文学社团,饱览万卷诗书,这"千牍"的底气,是他在思想战场上最硬的铠甲,那些只会拾人牙慧的酸儒,在这"铁鸣阵"前早已溃不成军。
"孤甲锈生星斗衣"是全诗最悲壮也最霸气的一笔。"孤甲"不是败军之将的残甲,而是楚霸王垓下之战时的乌金甲——纵然孤军奋战,纵然锈迹斑斑,那铁锈里也生出了北斗七星的纹路。这哪是锈蚀?分明是岁月在铠甲上镶嵌的勋章;这哪是孤独?分明是诗人把整个星空披在了身上。当那些趋炎附势的文人还在为"加入主流"沾沾自喜时,冯计英早已在"孤甲"上养出了星斗,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气,比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更添三分孤绝。
四、合旨:我命由我定光尘即帝基
尾联"活法原非神谕授,光尘同处即天基",是诗人对天地法则的重新立法。"活法"二字掷地有声,像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像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咆哮。"原非神谕授"更是对所有权威的终极否定——没有什么天命,没有什么神谕,没有什么金科玉律,我的活法我自己定!冯计英身为民主同盟盟员,骨子里就带着"德先生""赛先生"的基因,这种拒绝跪拜的精神,让那些匍匐在传统脚下的文人相形见绌。
"光尘同处即天基"则是诗人为宇宙重新撰写的宪法。"光"是太阳,是理想,是照亮黑暗的火把;"尘"是泥土,是现实,是脚踏实地的根基。别人总在追求纯粹的光明,厌恶卑微的尘埃,冯计英偏说:光与尘并肩而立的地方,才是天地的根基!这种把对立统一玩到极致的智慧,比老子"祸福相依"的哲思更添三分霸气。当那些空想家还在仰望星空时,诗人早已把星光与尘土揉在一起,捏出了自己的天地,这种"我即宇宙"的气魄,直逼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豪迈。
五、格律为我用而非我为格律囚
这首七律最霸气的地方,在于它把格律玩成了自己的武器。冯计英深谙七律的平仄对仗,却偏不被这些规矩捆住手脚。颔联"碎目金尘铺野径,裁云襟角契山脊",词性对仗严丝合缝,却在意象上突破天际——"碎目"对"裁云",一个是微观的光影,一个是宏观的天地,这种反差里藏着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颈联"千牍推破铁鸣阵,孤甲锈生星斗衣",平仄协调如军阵步伐,意象却如猛虎下山——"千牍"对"孤甲",一个是群体的力量,一个是个体的坚守,这种张力把对仗的美感推向极致。
诗人就像一位武功盖世的大侠,把七律的格律当作一套少林长拳,表面上一招一式中规中矩,暗地里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独门心法。那些只会死磕平仄的迂腐文人,就像抱着剑谱不敢出招的武呆子,在冯计英这路"破尽规矩又暗合规矩"的剑法面前,只能望洋兴叹。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才是古典诗词创作的最高霸气。
六、御风者的江湖:以诗为刀劈开文学史
冯计英以"御风"为笔名,本身就带着凌驾风云的气势。风是什么?是无孔不入的力量,是摧枯拉朽的先锋,是不被束缚的自由。在《裁光者》里,这种御风之力化作了"裁光"之能——如果说风还受限于天地,那么光则能穿透一切;如果说御风是顺势而为,那么裁光则是主动创造。作为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冯计英从那些扭曲盘绕的古老文字里,学会了在束缚中寻找自由的智慧,这种智慧在诗中就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霸气。
纵观冯计英横跨的多个文学社团,从中华诗词学会到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他就像一位游走江湖的剑客,不依附任何门派,却让所有门派都不得不敬他三分。这种"独坐敬亭山"的底气,《裁光者》既有传统诗词的骨血,又有现代思想的锋芒,成为连接古今的诗性桥梁。当那些文学"门派"还在为正统之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冯计英早已挥笔劈开一条新路,这种"我即正统"的自信,才是真正的文坛霸气。
结语:当裁光者成为光本身
《裁光者》的霸气,不在于字面上的狂放不羁,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诗人的角色——不是光的追随者,而是光的裁剪者;不是天地的旁观者,而是天地的立法者。冯计英用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诗人,应该像盘古一样,混沌中劈开天地;像夸父一样,太阳追成自己的勋章;像女娲一样,泥土与星光捏出自己的世界。
在这个精神日益萎缩的时代,《裁光者》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们看到:笔锋可以是剑,光影可以是尺,金尘可以是路,云朵可以是衣,典籍可以是炮,锈甲可以是星。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必等待神谕,因为光与尘同在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的天地。冯计英在2025年的上海写下最后一字时,他早已不是在写诗,而是在铸造一把劈开时空的巨斧——而每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有机会接过这把巨斧,成为自己生命里的裁光者。
这,就是《裁光者》最霸道的宣言:你来,或者不来,光就在那里,等你来裁;你信,或者不信,天地就在那里,等你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