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八一建军节,为保家卫国的老兵点赞!

潘瑞其:烽火英雄志 桑梓赤子心
李伟华
2025年6月29日,潘瑞其先生带着他英雄且朴实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如璀璨星辰,让我们永远缅怀。
潘瑞其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这座宛如镶嵌在绍兴市南端的明珠般的小镇,素有“绍兴市‘南大门’”的美誉。104国道与上三高速公路似两条巨龙横贯小镇,赋予了它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1928年2月19日,潘瑞其呱呱坠地。然而,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出生后的他,数日不肯吃奶,母亲满心忧虑,觉得这孩子怕是难以存活,眼见他的呼吸也愈发微弱。在深山里,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说法:夭折的孩子不能入土安葬,否则其灵魂会飘荡于天际,无处安息。无奈之下,父亲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将他放进猫篮,打算挂到树上。
当父亲心如刀绞地走到田埂尽头时,迎面走来一人。那人见父亲神情哀伤,关切地询问他要去做何事。父亲含着泪,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那人听后,急忙劝阻道:“怎能如此草率?你看这孩子眼睛还骨碌碌转着呢,分明还有生机,快带回去!”父亲如梦初醒,赶忙带着孩子回到家中,轻轻地将他放在母亲身旁。到了半夜,奇迹发生了,孩子竟主动寻奶而食。父母见状,喜极而泣,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次日清晨,父亲心急如焚地跑到镇上买了些人参细根,精心炖汤给孩子补身体。潘瑞其是家中的第六个孩子,自那以后,家人对他格外宠爱,鲜少让他干繁重的农活。
稍大些,潘瑞其便被送到村里的祠堂读书。他的父亲原本居住在儒岙镇上,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才举家迁至大山深处的石磁乡后岗山村。后岗山村地处新昌县东南部,距离县城约20公里。父亲从地主那里租下了一块山地,凭借勤劳的双手,一点点开垦出来,建起了一座庄园,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一带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云雾常年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天姥山便坐落于此,杜甫《壮游》一诗中,有涉及天姥山的片段描写:“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归帆经过天姥山的情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那时,四明山一带活跃着一些游击队,他们的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在潘瑞其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潘瑞其在村里的祠堂读书,一直读到15岁。他自幼聪慧过人,算术尤为出众,小楷也写得工整秀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思想颇具革命性。这得益于他的一位老师——那位思想先进的地下共产党员。然而,这位老师却在27岁时被国民党残忍枪杀,这给潘瑞其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悲痛,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革命的信念。(解放后,家里的其他孩子也在这座祠堂里接受了教育,知识的火种在这里不断传承。)
后来,国民党开始四处抓捕有文化的青壮年去充军。彼时潘瑞其年纪尚小,三哥心疼他,毅然主动顶替了他,踏上了服役之路。三哥的这份深情厚谊,潘瑞其一直铭记于心。
时光流转至1951年,抗美援朝的号角激昂吹响,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潘瑞其的心房。他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请求参军入伍。他心中怀揣着翱翔天际的梦想,满心期待能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在蓝天上保卫祖国的领空。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体检时,他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这一状况使他与空军失之交臂。最终,潘瑞其被分配到了炮兵部队。
在部队里,潘瑞其先生发现不少志愿兵在操作一些先进的大炮时,射击精准度欠佳。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认真钻研的态度,反复计算、琢磨,如同一位执着的工匠,逐渐熟练掌握了大炮的射击技术。他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主动承担起教导其他战友的重任,耐心细致地将操作技巧和计算方法传授给大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战友的射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潘瑞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操控大炮,精准打击敌人,如同一位冷峻的杀手,让敌人闻风丧胆。他在部队先后四次荣获三等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坚实的力量。他的英勇事迹在部队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战友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这支炮兵部队,要求大家学好朝鲜语。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学习朝鲜语(当时朝鲜半岛北部官方语言为朝鲜语)是出于多方面迫切需求。从战场协同方面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语言不通导致指挥协同困难重重。学习朝鲜语能减少翻译延误,提升作战效率,还可避免词汇歧义,确保战术意图准确传达。
在军民融合方面,朝鲜百姓是志愿军后勤和情报的重要依托。掌握简单朝鲜语可快速建立信任,完成物资交易;还能助力情报收集与反特行动,强化中朝军民鱼水情。于特殊任务而言,朝鲜语是侦察与渗透的“语言盾牌”,侦察兵借此伪装身份、获取情报,还能直接审讯俘虏、开展策反工作。
志愿军还通过自制学习手册、战场速成培训、实战“土办法”等多样形式突破语言障碍。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潘瑞其先生从部队退下来,他被分配去上海电信部门工作。直到回到家乡,得知父母具已归西,妻子被安排去杭州丝织厂工作,家中仅有三寸金莲的岳母,凄凉无助地在农村生活。他深感革命本身就是为保家卫国,国已安,家里长辈必须有人照顾饮食农事,于是就挑起詹养岳母的担子,视其为母。
在孩子们眼里,一直是父亲比母亲更孝顺外婆。在哪些物质匮乏的岁月中,所有细粮中是让孩子们给外婆吃。自己作为一家劳动力的顶梁柱,也只吃各种粗粮。去25里外的集市上采购化肥农药,那顿中餐费里,一定会挤出一大部份给岳母买她爱吃的油条。岳母也是非常善良与细心体贴,知道女婿的孝心,舍不得一个人吃,常常是尝过一点就把油条加点青菜盐放一锅汤,一家人都能尝到油条的味道。这样的视母之孝点点滴滴影响着后代。子女们也把老了的潘瑞其当成捧在手心里的宝,从物质到精神全部满足他的愿望。
潘瑞其先生以少尉的身份退伍,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出色能力,当上了村支书。即便退伍,有时接到命令,他也随时背起背包出发,有一次,7天时间便走到了杭州。
他对战友们总是深情,一直保留着战友送给他的照片。还有许多战友常常通信来往。年三十终于不用劳作,在农村里围着火炉常给孩子们讲朝鲜战场回来,梅兰芳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给他们演出的情景,真好啊!还指导他们唱歌,拉琴。说到动情处,他直接吼唱起《二郎山》《英雄赞歌》《土琵琶》等革命歌曲。此时火光映照着他发亮的眼眸,他的孩子们知道他又回到了以前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中。

回老军营看看
他一心为村民着想,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在村里只有一个名额上高中时,他作为村支书主动推荐了村里另一家的孩子。尽管自己的大女儿成绩不错,当时也非常想上高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公平和无私。
南山水库兴建之际,新昌县前前后后两万民众投身建设劳动。那时大工程项目是劳动摊派。潘瑞其先生,担当起带领群众的重任,点名、登记和指导等工作。
位于曹娥江支流长乐江上游的南山江,坝址在嵊州市长乐镇砩前村,距市区30公里。其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9.8平方公里,总库容1.05亿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发电、供水功能,设计灌溉8万亩,实际灌溉8.9万亩。水库始建于1958年,2001年被列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2002年起成为嵊州市城乡饮用水主供水源。库区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南宋诗人李清照曾在此居住,朱熹与吕规叔在此创办鹿门书院。作为重要水源地,水库实行严格保护措施,设立水质监测站,并加强生态保护。
此外,南山水库与新昌在水资源上协同利用,绍兴市水利局还提升了水库控制蓄水位,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80岁时,小女儿带着他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在教育孩子方面,潘瑞其根据自己的读书和作战阅历,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有着独特的方式。他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他教导别人做事,毫无保留,秉持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他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努力、乐于助人,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都茁壮成长,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潘瑞其先生从一个小镇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抗美援朝英雄,又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这份美好,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2025年7月27日
作者:李伟华,号五一居士,1985年开始从教从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文章在20多个报刊发表,网络发文上千篇。央视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访谈。书画作品在蒙古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美国时代周刊英文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