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乡土根系与生命哲思的交响
——刘文书组诗《倒置的夜》深度解析
□ 童 年(安徽)
60后诗人刘文书的组诗《倒置的夜》如同一株深扎在淮河平原的老树,以乡土为根、以生活为壤、以人性为骨,在平凡意象中生长出充满张力的生命哲思。其创作既延续了中国乡土诗歌的写实传统,又融入了当代汉诗现代性的隐喻等多元笔法,在与同类诗人的比较中,凸显出“扎根大地却仰望星空”的独特气质。
一、意象体系:从“工具”到“生命”的诗性转化
刘文书的意象选择始终紧扣“乡土生存”与“精神突围”的双重维度,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意象谱系,就像他黝黑的脸一样,始终洋溢着淳朴、善良、正义与阳光。
在《倒置的夜》中,“三轮电瓶车”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多首诗作,它既是劳动者的谋生工具(“拉着黑夜/行走马路或巷道”),又是连接现实与诗意的媒介(“酒与饮料在电驴腹中畅游”)。这种将生存载体转化为精神符号的笔法,让人联想到海子笔下的“麦子”——同样是将乡土生产资料升华为生命图腾,但刘文书的意象更具“当下性”:海子的麦子指向农耕文明的永恒,而刘文书那辆不堪重负的电瓶车则烙印着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的鲜活轨迹。
刘文书对自然意象的处理更见功力。“一片叶子”在诗人笔下完成了从物理存在到精神象征的蜕变:“与炊烟交换云朵/与梦交换故乡”,叶子的“移植”与“复活”,恰是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命运的隐喻。相较于郑愁予“江南的桥”所承载的古典乡愁,刘文书的“叶子”更带着现代性的撕裂感与疼痛感——它既有“草木还乡”的传统情结,又有“在城中村看着渺小的自己”的现实焦虑,这种矛盾性让其意象组合更具当代生命启悟力。
二、叙事张力:日常场景中的宏大命题
诗人擅长在微观叙事中植入宏大的时代命题,形成“以小见大”的叙事张力。《一只鹰的发言》堪称典范:从“漫步移山之路”的个体视角切入,逐步铺展“父辈移山的经历”“炸山炮声”等集体记忆,最终以“一只鹰用带血的声音发言”收束,将淮河治理的宏大历史浓缩于鹰的悲鸣中。这种叙事方式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个人史即民族史”一脉相承,但喝淮河水长大的刘文书的表达更内敛、更朴实。艾青以悲悯情怀直抒胸臆,刘文书则以“鹰”“石头”等意象为媒介,让历史重量在象征中自然呈现。
在《渡口》短诗中,刘文书的这种诗性叙述张力更为显著。“淮河岸边的石头”既是具体物象,又是“父亲”“乡亲”草根形象的隐喻,而“长淮卫淮河大桥横跨南北”则成为时代变迁颇具记忆点的重要标志。诗人将“移山填海”的集体性记忆与“思考余生”的个体追问并置,使“渡口”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驿站。这种处理方式超越了单纯的小家子气的乡土怀旧,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般,让河流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文载体,但刘文书的“淮河”更具烟火气及草根味——它既有“洪魔胆颤的炸山炮声”的恢宏、壮阔,也有“石头乘坐浪花的翅膀”的氤氲诗意,在刚柔并济中完成对故乡、对拼搏、对人性的精神认领。
三、哲学维度:生存困境中的诗意和解
这组诗的深层魅力在于对现实生存困境的哲学观照。这种思考并非呆板地灌输式抽象说教,而是融入具体场景的“诗意顿悟”。在《谁的尘埃没有几个疤痕》中,“两米高的台子”既是物理空间(村庄),又是精神起点(“我一个人的幼儿园”),诗人在“摸爬滚打”艰难的生命体验中,从个人骨血中提炼出“谁的尘埃没有几个疤痕”的生存哲思——这种对苦难的全身心投入式接纳,类似史铁生“向死而生”的领悟,但史铁生的思考总是带着轮椅上的沉静,刘文书的表达则充满底层劳动者的韧性与血气:“灯光流淌的诗句与万物和解”,苦难,从来就不是终点,而是与世界对话的起点。
《体内的回音》将这种哲思推向极致。“将心放在/磨刀上/直到它锋利”,以具象动作喻指精神磨砺,随后“沿时光通道逆行”的想象,构建出个体与历史的对话场域。这种“在现实中扎根,在时光中穿梭”的思维方式,与韩东“于坚的日常”不同:于坚强调“拒绝隐喻”的平面化书写,刘文书则在日常中挖掘超越性——他的“仓库门前听雨”并非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踢出诗的临门一脚”的精神突围,让平凡时刻成为诗意爆发的临界点。
四、语言新质:口语中的“泥土芬芳”
细品刘文书的语言风格,受众不难发觉,其呈现出“粗粝中的精致”、平实中的奇绝。这种新质源自于诗人有意无意地对当代乡土口语的创造性转化。“几两碎银滴着夏日的味道”(《倒置的夜》),“几两碎银”是市井口语,“滴着味道”则是诗性转化,让“赚钱”这一俗常行为生出画面感;“知了猴在门前张望”(《天空落在地上》),以“张望”赋予昆虫人的情态,带着乡土孩童般的天真浪漫视角。
这种刘氏诗家语与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浓烈不同,也异于西川的知识分子腔调,它更接近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写实传统,但又多了些许现代性、人文性温情——即使写“湿透的衣服”,也能发现“开出一地花朵”的诗意,在艰难跋涉中始终保持对美的感知力、敏锐力及逮捕力。正如《一片叶子的未来》中“从一片雪花,到一棵草的嫩芽”的渐变,诗人浸血的语词也在俗与雅、虚与实、人与神的互文渐变中,完成了对当代母语乡土的诗意重塑。
反复默读组诗,不难发现,写了四十年诗歌的刘文书,他始终以“淮河平原”为精神原点,无论是“移山之路”的集体红色记忆,还是“长淮卫的月亮”的个体乡愁,都指向一个核心:在时代变迁中不懈寻觅蘸血的精神锚点。刘文书的诗歌几乎没有刻意的所谓宏大叙事,却在“三轮电瓶车拉着黑夜”的日常中,吼出了底层劳动者的尊严;也没有空洞的哲理抒发,却在“一片叶子的未来”中,道尽了当代人的生存与精神镜像。
这种扎根泥土又超越大地的创作姿态,让刘文书的诗歌成为一面开了光的镜子——既照见千里淮河平原的沧桑变迁,也映现着每个在时代浪潮中寻找故乡的征人身影。正如《在风的怀中》所写:“风知道,我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诗人与故乡的关系,恰是他诗歌与时代的圆融交通:既是其中的血肉,又是审视的眼睛,或许还会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 点评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附 诗人刘文书的原创组诗《倒置的夜》
✦ 倒置的夜(组诗)
□ 刘文书(安徽)
三轮电瓶车拉着黑夜
行走马路或巷道
几两碎银滴着夏日的味道
湿透的衣服
开出一地花朵
那些握住与握不住的
事物
都有蝴蝶蜜蜂和鸟鸣
一只蝉说
如果沙漠值钱
世界到处都是河流海洋
一棵小草说
如果水值钱
世界到处都是坑,满天沙尘
此时,我把思想放在一边
倾听,倒置的夜喘着粗气
✦ 天空落在地上
雨纷纷往下跳,招声也不打
它们飞入树上,草间,花瓣
它们爬到楼顶
塔尖,电线杆最高处
它们钻进河流,池塘,蚂蚁穴
知了猴在门前张望
夭空在大地上画着银河决堤
裙裾与伞是流淌的风景
我牵着三轮电驴
雨,爬满我的靴子
酒与饮料在电驴腹中畅游
我坐在仓库门前
听雨唱歌,看草木喝水
想着怎样踢出诗的临门一脚
✦ 一片叶子的未来
与炊烟交换云朵
与梦交换故乡
从一片雪花,到一棵草的嫩芽
我们抵达了春天
又一次次离开春天
问长路
风中是否有别致尘埃
看到的只是巨大沉默
独坐河边静听水的声音
一片移植城市的叶子
未来怎样,他不清楚
在城中村,看着渺小的自己
草木还乡
回到草中间
把平原拥在怀中
让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复活
✦ 一只鹰的发言
漫步移山之路
追忆的人,切开淮水
以及与水有关的事物
百年的旧时光并不算旧
淮河凸现的石头想表达什么
一只蚂蚁活着是幸运的
它在努力探寻不是谜团的谜团
山涧清溪是泪的伏笔
说着父辈移山的经历
说着曾经的洪魔,家园的津浦铁路。说着板车长龙,搬运石头的悲壮
以及让洪魔胆颤的炸山炮声
故乡,曾经“行洪区"的故乡
一只鹰用带血的声音发言
山为谁而回响,水为谁而共鸣
✦ 体内的回音
将心放在
磨刀上
直到它锋利
沿时光通道逆行
斩断荆棘杂草
在猛兽的头部和颈脖留下记号
累了就在水塘的芦苇旁休息
然后继续前行
坐在一棵槐树下
听大喇叭里的小说联续广播
寻找笔记,只有自己能懂的
文字符号
其实我知道
笔记本已成瓜的育苗工具
不知西瓜里是否
有电波气流和曾经的梦
✦ 在风的怀中
六月的火
烧不断过往
旧事在树上鸣叫
麦子制作的粘精与竹杆
在岁月缝隙说着
曾经那个光屁股调皮的少年
站在三尺高的台子上
一些树枯了,一些树没了
一些树,叶看着叶,枝望着枝
那些活着的雪,融化奔涌多少故事
离开的那年,回望每棵
树
一枚叶子与另一枚叶子重影
几十年了,风摘下那么多叶子
台子上所有的树
掏出更多的绿,开出鲜艳花朵
起风了,这是故乡的风
我们彼此紧紧地拥抱
风知道,我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 蝴蝶翅膀上的气流
在平原的花海
在长长的淮河大堤
我被一个漩涡抛向另一个漩涡
那时,行洪
冲垮我们十里桃花
我们的粮食,房屋和庄稼
还有我们上学的梦
只能贝壳作笔,沙滩当纸
写着从工分本上得来的字
家乡三月,每个台子
都开着年少的花海
看你,看蝴蝶挎着小篮子
在麦地田埂沟渠挖野菜和
野菜长出的鲜嫩笑声
那时我用另一种聪明
教你写自己的名字
挖野菜不易,你却给我一半
这也许冥冥之中某种深陷
至今仍不肯回头,岸在何方
✦ 遥望落山
太阳是一个风筝
西山扯着金线一点点收回
万物渐渐的暗了下去
来城里打工的人们
将电瓶车的灯打开
百花吐着芬芳
小草谈论风雨
也说着与爱情有关的事
环境差异,逆流而上
将零零散散的部件捡起
砸进一个个人生剧本
天上的星星数着你的思想
✦ 陶 罐
陶罐,风一样走了
将善良真诚倔强温暖留给人间
它装着水粮食和梦
沉默是抽不尽丝
来处与去处,心如明镜
想到陶罐一样的父亲
装着风雨,颜色不变的四季
十万桶水是他的爱情
肩膀磨成石头与他性格相稳合
陶罐倒在地平线上
陶罐碎了,那么安静
雪落无声,降下的白
谁能告诉我,是天意还是巧合
亲爱的陶罐,厚德极致的淘罐
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我将陶罐存放心里,不敢触碰
✦ 每片叶子都有声音
西山收下落日的余晖
干完活,我坐在淮堤上遐想
轻抚岁月,取一根
白发抛入风中,树叶轻轻摇摆
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的声音
那是远方的故乡在呼唤
想起小时候从自家菜园
摘几根细嫩的豆角
在水塘里清洗,坐在柳树下
咀嚼它的清香和脆嫩的轻响
后来麦子开始饱满
看护庄稼社员不在的时候
用牙咬几个麦头,装进口袋
躲在一旁,将麦头揉成颗粒
吹去绿黄的皮放进嘴里
嚼着小麦最初的味道
正想着,月亮出来了
它不是长淮卫的月亮
靠在树上睡一会儿
醒来时,靓淮河的灯依然亮着
揉揉离家很久的眼睛,寻找
梦中的故乡和白发写出的诗行
✦ 谁的尘埃没有几个疤痕
我的诞生
与河流有关,两米高的台子
漫天飞雪,像我的开场白
台子是我的村庄
爬坡从小养成的习惯
石子作笔,大地当纸
工分本为书
台子,我一个人的幼儿园
一生都在路上,摸爬滚打
脚印在坎坷和泥泞中
踩着不为人知的事物和变数
路灯延长白昼
影子与影子交流
不需要任何防备
谁的尘埃没有几个疤痕
天空是巨大的黑洞
灯光流淌的诗句与万物和解
我喜欢河流,像涟漪喜欢涛声
✦ 渡 口
淮河岸边有许许多多石头
灰色白色黑色,荆,涂色
每个颜色都是一座山的名字
石头是父亲,是可爱的乡亲
河水的浪花和波纹,隐藏着
绵延的山脉和燃烧的激情
我身上流着他们的血
石头花卑微地开着,我不甘心
想到淮河的巨蟒翻越大堤
平原茫茫,一片汪洋
长淮行洪区移山人,汗雨血滴
呼啸的北风是治淮的壮美音乐
曾经千万只鸟过河的传说
如今长淮卫淮河大桥横跨南北
我捡起石头的花瓣洒入河中
石头乘坐浪花的翅膀飞向天空
我是石头的一粒沙
搭一件衬衫在肩头,独立渡口
认真思考余生剩下的部分
❂ 诗人简介:
刘文书,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现代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皖风文学》杂志主编。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蚌埠分会会长,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青春》《诗林》《新安晚报》《中国企业报》《中国青年报》《星火》《诗选刋》《三角洲》《奔流》《百花》《江河文学》《中国诗人》《中国汉诗》《天津诗人》等等,歌词《思念是笼中鸟》《经历的风雨都成了故事》《《你在南方,我在北方》《亲亲我的长淮卫》《那场大雪以后》等,(其中《思念是笼中鸟》在武汉电视台播出)已全网发行。作品入选《中国诗选》《中国打工诗人》《安徽现代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寻找生命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