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岁月:一个文字信徒的自白
文/叶志权
1/文字之恋:在符号与灵魂的边界起舞
那家隐匿在梧桐树影里的旧书店,木地板总在脚下发出年轮般的叹息。当指尖触碰到那些泛黄的报刊剪贴本时,页里突然落下一缕金粉,在斜照的阳光里形成一道微型彩虹。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像一把青铜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全新维度。那些铅字在纸面上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带着体温的古老信使,将数百年前诗人的心跳通过油墨传递到我的脉搏里。
深夜的台灯下,汉字在稿纸上显露出神秘的地貌。“愁”字是秋心凝结的琥珀,“忍”字是刀刃下的心跳。当组合出“月光在青石板上流淌”这样的句子时,能清晰感受到文字内部的化学反应——“月”的冷光与“淌”的液态感产生分子共振,最终在我神经末梢绽放出灵感的火花。这种创造过程堪比中世纪炼金术士寻找点金石,只不过我们冶炼的是思想的纯度。
在麻将与短视频的围攻中,文字成为最后的诺亚方舟。当朋友圈充斥着精修照片时,我选择用五百字精确描述一线职工手掌的褶皱:那些被岁月勒出的沟壑里,藏着整个燃轻岁月的年轮。这种记录不是怀旧,而是用文字的刻刀将易逝的时光铸成青铜器,在意义消解的时代重建精神的坐标系。
读《红楼梦》至“寒塘渡鹤影”时,突然理解文字能制造时空虫洞。曹雪芹在乾隆年间写下的这五个字,此刻正重构着我视网膜上的光影。这种穿越三百年的审美共振,证明文字能弯曲时空,让不同世纪的灵魂在语法结构中相遇。我们书架上的典籍,本质上是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入口。
当抑郁症如潮水袭来时,是里尔克的“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组成救生筏。文字在此刻显露出神性维度,不是作为装饰品,而是生存必需的氧气面罩。那些在绝望中抄写《道德经》的夜晚,墨汁渗入宣纸的过程,恰似苦痛被抽象化、美学化的精神蒸馏。最终留在生命里的,是提纯后的结晶。
2/书写人生:晨光中的文字朝圣
清晨五点半,城市尚未苏醒,书桌上的台灯与晨光交织成温暖的光晕。指尖触碰键盘的瞬间,能听见体内血液与文字同频的脉动。昨夜梦中盘旋的意象此刻正化作屏幕上跳动的字符,像一群终于找到归途的萤火虫。书架上那本《再不是旧模样》微微泛黄的书脊,与窗外泡桐叶的露珠,都在见证这场每日雷打不动的仪式——用文字打捞沉在意识深海里的珍珠。
暴风雨来临前的创作往往最酣畅淋漓。当思路被困时,我会打开电脑,让思绪在银屏上晕染出岁月的痕迹。一次午夜写作时,突然领悟到每个标点都是航标:逗号是临时锚地,分号是补给港口,而句号永远指向崭新的起航。创作笔记第137页记录着这样的顿悟:“执着,让钢轨人生的脚步更坚实;追梦,热爱的心未曾走远,一直在路上。与键盘的每天之约,让我迷恋。与文字相伴,窗外的喧嚣浮华、内心的世俗烦忧都远去了。”
在山区铁路每一个小站收录无私奉献的桥段,在线路上记录一线职工护航安全的故事,这些生活碎片经过文字的淬炼,会显露出钻石般的棱角。那年冬天写就的《女班长的追求》,让许多坚守一线的大职工读完竟落下泪来:“原来女职工的肩上担子里挑着服务大动脉的重量。”这种时刻才懂得,怎一个情字了得,爱小站,无选择。度过沧海与桑田,大山永伴身侧。执着坚守,不忘初心,英雄之本色。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抱怨,少忧愁。感悟轻放于流年,一寸光阴紧守。人生短暂,笑着懂得,有梦方长久。
收到妻子来信,说把我的历年的文字,分门别类放在相应的文档夹里,作为一辈子的纪念品;有人把《他心中只有两根钢轨》的段落抄录在工作记录薄里。最动人的是位主人翁通过手机留言:“你的文字帮我重新领悟了生命的价值。”这时才惊觉,每个释放到世界的文字都像漂流瓶,终会抵达它命定的海岸。而我要做的,就是永远保持对语言星空的仰望,让文字成为连接孤岛的彩虹桥。
3/孤独修行:重新认识自己的三重境界
孤灯如豆:创作的物理性孤独。创作的空间必然是一个人的战场。鲁迅在上海租界的小楼里“躲进小楼成一统”,张爱玲在美国公寓的深夜写作至东方既白。这种物理空间的封闭性,构成了创作者的第一重孤独结界。现代作家的工作台前,电子设备取代了纸笔,但那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状态从未改变。凌晨三点的城市,当最后的外卖骑手也结束奔波,我的键盘声成为黑夜中唯一的生命体征。
思维的荒原:精神层面的绝对孤独。比空间孤独更深刻的是思维层面的孤绝。海明威站着写作时的痛苦皱眉,卡夫卡日记里“写作就是祈祷”的绝望,都揭示了创作本质上是将混沌无序的思维进行编码的苦役。每个创作者都会经历"语言的牢笼"困境——那些在脑中无比清晰的意象,落在纸上却总差强人意。这种思维与表达之间的永恒裂隙,造就了第二重更本质的孤独。
文明的暗河: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最高级的孤独是跨时空的文明对话。当曹雪芹在“满纸荒唐言”中构建大观园,当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书写马孔多,他们都在进行着超越时代的孤独实验。这种孤独孕育着惊人的创造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孤傲成就了田园诗派,梵高在阿尔勒的孤独燃烧出向日葵的永恒光芒。创作者在时间的长河中独自漂流,却在某个转弯处与未来的知音相遇。
真正的创作孤独不是消极的隔绝,而是积极的自我淬炼。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闭关修炼,表面的静止蕴含着内在的风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常年坚持长跑,将身体的孤独转化为精神的韵律;哲学家尼采在阿尔卑斯山独居,让孤独结晶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璀璨。这种孤独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更广阔精神宇宙的虫洞。
在社交媒体时代,真正的孤独成为稀缺品。我既要抵抗“点赞文化”的诱惑,又要在算法推荐中保持思想的自主性。那些看似热闹的线上互动,往往掩盖着更深的思维惰性。保持创作所需的优质孤独,在这个时代需要更强的定力与更清醒的自我认知。
4/觉醒时刻:文字的救赎力量
在人生的漫漫长夜里,文字是我永不熄灭的灯塔。每当生活的风暴来袭,我便躲进文字的避难所,让那些跳动的字符编织成抵御现实的铠甲。写作于我,不仅是记录,更是一场持续终生的自我救赎仪式。
生活的海洋从不平静。记得那个失业的冬天,我蜷缩在出租屋的角落,窗外是呼啸的北风,屋内是冻结的希望。直到某天深夜,我颤抖着拿起笔,让墨水在纸上晕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竟成了拯救我的绳索。文字不会背叛,它忠实地记录着我的脆弱与坚强,成为我重新认识自己的镜子。
书桌上的台灯是我最忠实的见证者。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伏案疾书,让压抑已久的情感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有时是愤怒的控诉,有时是温柔的独白,更多时候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那些被社会规训压抑的"真我",在文字的庇护下终于得以呼吸。每一个删改的痕迹,都是我与自己和解的印记。
当现实世界崩塌时,文字给了我重建的勇气。就像考古学家拼接陶片,我用文字碎片拼凑出完整的自己。创作时的专注让我忘记伤痛,完成时的成就感赋予我前行的力量。文字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重塑自我的利器——它让我在废墟中看见可能,在绝望里发现希望。
如今我已明白,这场救赎没有终点。文字构筑的精神家园,既是起点也是归途。在这里,我不再是被命运摆布的棋子,而是自己故事的书写者。当手指触碰键盘的瞬间,我感受到生命最真实的脉动——这就是我的救赎,我的重生。
5/心灵归处:文字的生命延展性
在三十岁那年的梅雨季,当我在小站工区的霉斑墙面上写下第一首诗时,潮湿的空气里突然有了光的轨迹。那些歪斜的字迹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将我从寂寞的循环中解救出来。键盘的敲击声逐渐取代了汽笛的轰鸣,文档里堆积的字符比银行账户的数字更让我心跳加速。一个加班的深夜,当显示屏的蓝光映出《长路漫漫向远方》里"为你,千千万万讴歌"时,我忽然在心里翻起波澜——原来文字早就在记忆深处埋下了见证激情的种子。
我的文档里藏着无数个平行世界:在《青苔巷》里复刻外婆摇着蒲扇的夏夜,用《机械心》系列探讨AI的情感悖论。最神奇的是创作《守土有责保安全》时,那扎根小站的无怨而无悔的角色,突然开始指导我拥抱平凡的燃情岁月。当笔下的车间干部说出"安全才是线路的保护神"时,我真的学会了用触觉感知生活。文字搭建的文园,最终成了矢志不渝的追梦者。
连续被退稿N次的那个冬天,我在每个凌晨四点用冻僵的手指重写《闪光的轨迹》。有一次撕碎稿纸时,飘落的纸屑在晨光中形成奇妙的韵律,这个意外发现催生了后来获奖的《小站,我心中那些抹不去的印记》。文字教会我的不仅是坚持,更是转化的智慧——就像茶垢沉淀成紫砂壶的包浆,那些被退稿信划破的伤口,最终都长出了新的叙事维度。
打开文档夹时,发现2021年到2024年每天坚持写的《诗词日记》。当时自认为的呓语,现在读来竟是精准的心理诊疗记录。更奇妙的是,这些文字现在恰是我的心理咨询师。我在整理成的杂文集《破壳而出》里专门探讨了这个现象:那些文字像酒曲,需要岁月的温度才能完全发酵。
如今我的书房里,书桌一隅,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随时会飘出记忆的芬芳。写作于我,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对抗,而化作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人雅集——李白举杯邀月,苏轼把酒问天,普鲁斯特细品茶香,我们围坐畅谈,笔墨间流淌着穿越时空的共鸣。
退休两年,让我创作激情不减,在键盘上一字一句敲击时,烙在钢轨上的印记突然在我心头绽放。在这个AI可以批量生产百万小说的时代,我依然固执地相信:亲手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是对抗数字洪流的诺亚方舟;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是灵魂保持重量的古老咒语;而那一篇篇往事的回忆,终将成为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化琥珀。
作者简介:
叶志权,曾用笔名:寻梦今生、实心木。四川成都人,现居贵州省凯里市。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喜好文学,业余撰稿,钟情于诗词歌赋、散文随笔。喜欢岁月的回眸,细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在流年的风景中记载心灵印记,享受每一个平凡瞬间。
“青神天梯杯”2025七夕征文大赛
“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在2025年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青神天梯杯”2025年七夕征文大赛,征集有关七夕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
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在白石岩上从寺庙上到山顶的石阶被广大网友誉为“青神天梯”,赋予爱情相爱相守的象征,是四方游客及网友争相打卡之地。
1、征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至2025日8月31日。
2、作品应为与七夕节相关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原创作品。
3、作品抬头应注明“青神天梯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投《三苏文学》主编微信/ZWB612462。
4、参赛期间作品所有赞赏全部作为大赛运营费用及奖金。
5、参赛作品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上刊发,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选发。
6、作品在都市头条浏览量达4万、点赞及留言达20个(条)才能入围。
6、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分别奖励精美荣誉证书各一本。优秀奖5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
7、2025年9月5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奖名单。
8、三苏文学招募会员,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社,壮大三苏文学社,会员可以升入管理层,投稿可优先编发。有意可联系主编微信/ZWB612462。
三苏文学社
2025年7月23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