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二弟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火样的年华献给了柴达木。
1953年,父亲由江苏调往青海的省运输公司工作。1957年初,他又披红戴花加入到开发柴达木盆地的行列中。当母亲放弃工作再次带着我们子女们从西宁搬迁到大柴旦时,仅仅3年的时光,十万建设大军,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己建起一座新城。而我的父亲却变瘦、变黑了。在那段饥饿的时光中,母亲总在父亲晚上回家时,从我们家紧张的口粮中挤出一点白面,为父亲做上热汤面,或烤上两个馒头,锅里滴点油煎上两根干红辣椒,算是补补身子。
父亲是柴运司基建队的一名木工排长,把满腔的激情献给了柴达木,1989年初春病逝。他一辈子只得过一枚中央慰问团颁发的“开发柴达木纪念章”。
二弟建平出生在1959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那年冬天,我们家从西宁搬迁到海西,在我的记忆中,二弟总是在涕哭——因为他饥饿啊。他上小学时是乱哄哄的“文革”,初中毕业又赶上了上山下乡,他是我们七个子妹中头一个下乡的知青。在化隆县的农村里劳动了多年。他和弟媳好不容易当上了石油工人!他又成了我们众多姊妹中唯一回到海西工作的人。
二弟孝顺父母,逢年过节,总是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送给老人。我们家的第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也是他抱回来的。
1993年6月30日,他开车从花土沟前往敦煌出差,在快到冷湖的公路上遇难,因公殉职,年仅34岁。
我和家人赶到花土沟。在二弟的家中,我又亲眼目睹了另一个难忘的情景。前来安慰弟媳的众多妇女,年轻的不满30岁,年老的超过了50多岁,她们的丈夫都是因公牺牲的!陪同我的干部低声说:“因为她们生活圈子太小,连改嫁都难啊。”,听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探地震撼了。第二天黄昏,我站在路口看见从山里归来的通勤车,工人们从车里走出来,那满脸尘土和油污,和被石油浸透的工装,真如煤井里出来的掘煤工人一样。但二弟回家和来信中,从人未说过他们的辛苦。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柴达木人!
如今,那片戈壁己长出了成排的杨树林和红沙柳,在恶劣的环境下,它们茁壮成长,风沙再大它们也在坚守,坚守着埋在这片荒滩下的人们——永远敬畏的老柴达木人。
作者简介
程鵬,笔名:沙中柳,1949年5月生,江苏省徐州市人。原青海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党委工作部长,高级政工师。中华诗词学会、青海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2015年9月,诗词《春到西宁》荣获首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苏州)特等奖。2016年被授予“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称号。2017年11月荣获第三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福州)优秀诗词家称号。2020年9月诗词《好官尕布龙》荣获第六届世界杯一等奖。2023年4月荣获第十九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金奖。2024年4月荣获第九届诗词世界杯大赛特等奖。2016年4月散文《玉树行色》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荣获中华散曲《白雀奖》三等奖。著有个人诗文集《清清麒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