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脚里长出的翅膀
文/张华应
近日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张河村又传喜讯:两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乡亲们手里传递,红得像盛夏的石榴,烫得能焐热掌心的汗。上塝组的张宇翔和张庙组的许诺,这两个在缝纫机油味里长大的孩子,终于让梦想飞出了偏僻小山村。
张宇翔的童年,是在杭州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度过的。父亲张文美踩着缝纫机的踏板,嗒嗒声里混着儿子背诵英语单词的语调;母亲胡端苗整理布料时,总把余杭高中的校徽别在围裙上。698分的理科成绩单,是这个少年给父母最好的回报——那些在车间角落搭起的简易书桌上演算的习题,那些在父母收工后才敢打开的台灯,终究织成了一张通往未来的网。
许诺的书桌对着老屋的木格窗,窗外是爷爷种的棉花地。这个野寨中学的文科状元,说自己的耐力是从母亲檀莉军那里学来的。母亲踩缝纫机时,脚腕上的淤青与女儿草稿纸上的墨迹同样醒目;父亲许小林裁剪布料的尺子,总被女儿借来画思维导图。665分的答卷上,每个字都带着棉布的纹路——那是她在无数个深夜里,伴着父母加班的机器声写下的执着。
两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把录取通知书贴近老花镜。张宇翔的爷爷记得,当年自己攥着皱巴巴的毛票供儿子读完初中,最大的奢望是孩子不用再饿肚子;许诺的奶奶摩挲着孙女的奖状,想起儿媳总说"咱没文化,可不能亏了孩子"。这些在田埂上刨食的庄稼人,用最笨拙的方式托举下一代:张文美把客户丢弃的牛皮纸攒起来做演算纸,许小林在服装厂捡回的碎布头成了许诺的笔记本封面。
村部的墙上,新贴的光荣榜又添了两个名字。村两委的干部们记得,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品时,那些年轻的手掌总带着锄地或洗衣留下的薄茧。张河村的泥土里,早就埋下了读书的种子——近两届村干们提着米油走访贫困生家庭的脚印,与孩子们在山路上求学的足迹,在田埂间交织成网。
如今,这些从山坳里飞出的鸟儿,有的成了城市里的工程师,有的在实验室里钻研芯片,把张河村的名字刻在了祖国的版图上。就像张宇翔父母手里的针线,能把零碎的布头缝成完整的衣裳,这些孩子也在用知识,把父辈零碎的希望缝缀成璀璨的未来。
蝉鸣声里,张宇翔和许诺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身后是祖辈耕耘的土地,身前是父辈未走完的路。那些藏在针脚里的期盼,那些浸在汗水里的嘱托,终将化作翅膀,带着更多张河村的孩子,飞向更辽阔的天空。而这座大山,会永远记得:是怎样的坚韧,让泥土里长出了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