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读大学的费用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总觉得几万块钱怎么都能读完一个大学。直到最近家里小舅子大学毕业,家人跟我算了一笔账,我才猛然惊醒:原来最普通、最节省的情况下,一个孩子从大学入学到毕业,最少也得十四五万,而且这还是不乱花钱、不出意外、不买大牌的基础上才能控制住的成本。
“我的天啊。”这是我听完账单后的第一反应。一个普通家庭想要供出一个大学生,居然要这么大的成本压力!我们村里的家庭,一年辛苦到头,一家几口人撑着干,也就五六万年收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家人不吃不喝四年才能供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但自己的生活又该怎么办?房租、水电、医疗、老人、小孩的日常开销,都不要了吗?
现实却是:我们村越是普通的家庭,越是坚信“寒门出贵子”这句话。他们咬牙也要送孩子读大学,因为那是他们眼里唯一的希望。甚至很多家庭,一直坚信“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这句话,深信只要读了大学,命运就能改变,孩子就能跳出农门,家里就能走上更好的路。
可如今,大学真的还是那个能改变命运的通道吗?答案残酷得让人沉默。我们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学生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投出上百份简历都没回音,即使有公司愿意招,薪资也不过两三千,扣除房租吃喝,连活下去都成问题。这样的现实,简直是对那些十几万学费“砸锅卖铁”供出来的家庭最大的打击。
更讽刺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出路居然是被总结成“铁人三项”:滴滴、外卖、快递。“吉祥三宝”:保安、保洁、保姆。“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自媒体。这些词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真实经历的写照。寒窗苦读十几年,不为金榜题名,却成了外卖骑手。这不是打脸,是断代式的绝望。
很多人花十几万甚至二十万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结果孩子毕业后发现连自己都养不活,最后不得不走回父母的老路,甚至连父母都不如。这种心理落差,对孩子是沉重的打击,对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原本是要改变命运,结果却只是用十几万换来了更深的失望和更重的债务。
我自己没读过大学,对大学的内部环境也无法评价太深。但我看得很清楚,现在的大学,不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是很多年轻人放纵享乐、麻木度日的场所。很多学生混四年文凭,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寥寥无几;而与此同时,社会对文凭的含金量早已不再盲从。学历贬值已成事实,可学费却年年水涨船高。
最近又听说高校大幅涨学费,一涨就是50%甚至100%,原本十四五万就能读完的大学,现在要二三十万了。这还是普通大学,不是什么海外留学名校。想问一句,这样的费用,普通家庭还能撑得起吗?我们不是说教育公平吗?可这样的学费公平在哪里?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制造焦虑、拉大贫富差距、把教育变成商品。
说到底,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灌输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却忘了最根本的——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面子,更不是为了走形式。但现在的教育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现实逻辑,花费如此巨大,却换不来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在求职中还处处受限,试问这样的投资回报比还有多大的意义?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读大学越来越难改变命运?第一,是因为阶层已经逐步固化。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带来的上升通道已经趋于饱和。如今拼的是关系、资源、圈层背景,而不是苦读寒窗。第二,是因为整个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停滞状态。没有大规模的经济繁荣,就没有大规模的就业空间,也就谈不上阶层流动。第三,更深层的是体制和互联网的冲击,市场缺乏保护,恶性竞争下成本不断压缩,价格不断内卷,企业生存艰难,哪还有空间去吸纳新毕业的大学生?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供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但高昂的学费反而成了压垮普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读大学不仅没改变命运,反而加速了“贫者愈贫”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在鼓吹“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有点讽刺?
讽刺的是,当下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场景:一边是大学生端着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一边是蓝领、技工却供不应求;一边是大学不断扩招、学费暴涨,一边是毕业即失业、年轻人开始逃避读书。这本应是最强大的教育体系,怎么就成了“精神按摩+债务陷阱”的双重打击?而我们,还要继续捧着“高考改变命运”的神话,继续一代代地砸锅卖铁把孩子推上去,然后一代代地看他们被现实打回原形?
你问我怎么看读大学?我想说:如果读书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那就别再神化它。如果教育不能带来体面的生活,那就应该重新定义它。如果社会不能为知识提供价值,那一切投入都是掏空家庭的赌局。而这个赌局,从一开始,输的就是普通人。
所以,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读大学?这不是一句“知识改变命运”能简单回答的问题。真正需要深思的,是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的转变。不是说不读书了,而是必须重新理解“读书”的价值。文凭已经不再是铁饭碗,也不再是通往上层的阶梯,那么我们是否该重新把教育拉回现实的土地上,让它成为帮助孩子看清世界、看清自己、学会生存的工具,而不是一张昂贵的入场券?
如果家庭条件真的一般,不妨更早带孩子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去体验不同的职业,去培养实际能力,而不是把全部希望压在那张录取通知书上。也许一门手艺、一种思维能力、一份持续学习的意愿,比一纸文凭更能决定未来的走向。如果你非要让孩子走传统大学这条路,那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风险投资”,要么砸出金子,要么赔得一地鸡毛。但无论选择什么路径,作为家长最不能缺失的,是清醒的认知和对现实的判断力。
不要再用过去的眼光去衡量现在的世界了。时代已经变了,我们不改变,只能被时代改变。读书没错,但盲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误导。与其幻想命运的转折点,不如脚踏实地地教会孩子适应现实、穿越现实,甚至在这个混乱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改变命运,不止一种方式,但必须靠自己,不能靠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