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露天电影
侯家赋
昨晚,汽车站广场放映露天电影。我吃完晚饭,早早的就来到广场,选好位置,仔细的观看。看着电影,引起了我对当年露天看电影的回忆:
空旷的场地、一台发电机、一块正方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搬着板凳占座位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换片时的漫长等待,时不时会有人影或大脑袋,调皮的孩子则把自己的手高高举起,来回摆动,映在幕布上。这些都成为人们心中对露天电影难以忘却的情怀。
那时,看电影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方式。空旷的晒谷场成了影院,在泥地里插上两根竹杆,或是找上两棵树,用绳子把幕布的四周牢固的钉在竹竿或树上,然后摆上机器,调试好,便可开始了。不用专人通知,孩子们成为最好的吆喝者和信息传递者。观众中,除了本村男女老少,当然也少不了附近几个村的闻讯赶来的村民。吃过晚饭,乡亲们走出家门,带上板凳,三五成群,不约而同的赶向晒谷场。有一回,听说十几里路外的村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下午放学后,没来得及吃晚饭,拿了块地瓜面窝窝头,就随着大人去看电影。因跑得急,没留神,被路上的一块石头绊倒了,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手里的窝窝头被甩出去好远,胳膊肘也摔破了,那也全然不顾,一个心思的想着看电影。卖花姑娘家的悲惨遭遇,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电影演完,人们成群结队的赶回家,那真是路多宽、人多宽。人们边走边评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二天,老师还会给布置 一道作文题《XX电影观后感》,让学生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想,畅想着自己的未来。记得我的一片题为《焦裕禄观后感》,在全公社学生作文中,获得了一等奖。
看电影,首先得占座位。那就得赶早,否则,最前排有利的位置都被别人占了。黑压压的人群,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有些年轻人,为了尽揽电影的情节,索性就爬到树上、屋顶上观看,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直到电影演完,才会下来。
如果缺少了孩子,露天电影就会显得不热闹了。屁股没坐一会儿,小孩子们就呆不住了,开始闹腾起来了,你追我跑、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看到一些电影情节孩子们会模仿起来,比如,当看到《英雄儿女》中王成身背步话机、手握爆破筒、奋力冲向敌群的镜头时,孩子们会随着电影中王成的样子,一遍又一遍的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神情,好像他们都成了英雄。这呐喊声,划破夜晚的寂静,久久的回响在夜空,与大山的回音形成了共鸣。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看露天电影成为谈恋爱的好借口。这种婉转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在当时可谓非常流行,也成全了许多美满姻缘。说实话,我和我妻子就是通过观看露天电影才逐渐熟悉的。当年就是一部《甜蜜的事业》电影,才让妻子上了我的“贼船”。一部电影,成就了我的甜蜜婚姻。每逢电影散场,人们才依依不舍起身离开。寻找失散的孩子、喊声仍弥漫在乡村的夜色中。
看电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电影开始放映前或是换片子的空隙,村里的领导会讲一些人们关心的事情,下下通知,传达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和村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还会提醒人们注意家里做好防火、防盗,有时还会告诉人们明天或后天,哪个村里还有电影,放映的电影名称等等,可谓是一举多得,深受人们的欢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露天电影慢慢的边缘化了。尽管如此,它还在顽强地呈现在农村或是城市的小广场,为人们送去喧闹,也送去了欢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休闲方式充实了人们的生活。露天电影成了一幕渐行渐远的记忆。
现在,每逢广场上放露天电影,我总是回想起以前看电影的情景,也愿意搬个凳子,静静的坐着,仔细的观看、深深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