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灯光在深夜依然明亮。苏雨晴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最后一页笔记整理好。三个月了,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进修生活,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还不走啊?"同学张晓玲探头过来,"明天周末呢。"
"再等会儿。"苏雨晴笑了笑,"我想把这套乡村小班化教学的案例看完。"
"你啊,心里就只有你那清水村。"张晓玲摇摇头,"走,陪我去吃宵夜,我请客。"
学校后门的小吃摊热气腾腾。苏雨晴咬了一口烤串,突然说:"这调料不如我们村里的香。"
"又来了!"张晓玲翻了个白眼,"你这三个月,三句话不离清水村。那个林医生到底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
苏雨晴脸一热,掏出手机:"你看,这是他昨晚发来的照片。"
照片上,林修远站在扩建后的卫生所门前,身边围着十几个笑容灿烂的孩子。背景是初春的青山,一片新绿。
"挺帅的嘛。"张晓玲挑眉,"不过你想过吗,一年后你学成归来,可能有机会调到县重点学校。而他...一辈子窝在山村里?"
苏雨晴收起手机,声音坚定:"我们约好了,要一起建设清水村。"
"爱情啊~"张晓玲夸张地叹气,突然压低声音,"说正经的,下周教育厅有个乡村教育创新项目申报,你不是一直想改善村小的条件吗?"
苏雨晴眼睛一亮:"详细说说!"
与此同时,清水村卫生所里,林修远正在整理病历。互助站运行两个月来,县医院已经换了四个驻村医生,每个都要重新适应村里的情况。
"林医生,明天新来的驻村医生就到了。"护士小刘边整理器械边说,"听说是个高材生,刚从省医大毕业。"
林修远点点头:"希望这次能待久一点。"
电话突然响起,是县医院的王科长:"小林啊,明天除了新医生,还有个省城来的记者要采访你,关于地方病防治的。你准备一下。"
"记者?"林修远皱眉,"我没时间接受采访啊。"
"推不掉,是省报的。"王科长语气无奈,"说是要做个乡村医疗专题。你就配合一下吧。"
挂掉电话,林修远看了看墙上的日历。苏雨晴离开已经三个月了,每天的视频通话是他最期待的时刻。他拿起手机,拍下窗外的月色发给她:"今晚的月亮很美,你那里能看到吗?"
第二天上午,一辆黑色SUV驶入清水村,停在卫生所门前。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个是穿着白大褂的年轻男医生,另一个是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利落的短发,时尚的着装,手里拿着专业相机。
"您好,我是新来的驻村医生刘昊。"男医生热情地伸出手。
"林修远。"他简短地握手,转向那位女性,"您是...?"
"赵小曼,省报健康版记者。"女子打量着他,眼神犀利,"没想到'著名'的乡村医生这么年轻。"
林修远忽略了她语气中的讽刺:"欢迎。不过我今天有很多病人..."
"没关系,我更喜欢实地观察。"赵小曼晃了晃相机,"不会打扰您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赵小曼如影随形地跟着林修远。她拍摄他看诊的过程,记录他与患者的对话,甚至翻看他父亲的笔记本和治疗方案。更让林修远不适的是,她不断提出尖锐的问题。
"您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锑中毒,有对照组吗?"
"这些数据记录太随意了,怎么能证明疗效?"
"您考虑过安慰剂效应吗?"
起初林修远还耐心解释,后来干脆置之不理。刘昊医生倒是很适应这种氛围,经常和赵小曼讨论一些林修远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林医生,别介意。"一次午休时,刘昊小声说,"赵记者是赵明远教授的女儿,标准很高。"
"赵明远?"林修远一惊,"邻省地方病研究所的赵教授?"
"对,她没告诉您吗?"刘昊有些意外,"她这次来,好像就是为了考察您父亲的研究。"
林修远心中疑云密布。赵小曼为何隐瞒身份?她到底想干什么?
第三天夜里,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林修远。村东头的张家孩子高烧抽搐,情况危急。他匆忙赶到张家,发现孩子已经意识模糊,呼吸急促。
"可能是脑炎!"林修远立即给孩子吸氧,静脉注射抗生素和脱水剂,"得马上送县医院!"
暴雨如注,山路泥泞。救护车至少要一小时才能到。林修远当机立断:"用我的车送!刘医生,你留下来照顾其他病人。"
他抱起孩子冲向雨中,没注意到赵小曼也跟了上来,手里还拿着相机。
破旧的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孩子母亲在后座啜泣,林修远全神贯注地驾驶,不时回头查看孩子情况。
"左转!那边塌方了!"赵小曼突然喊道。
林修远急打方向盘,堪堪避开一堆塌落的土石。他惊讶地看了赵小曼一眼:"你怎么..."
"我下午刚走过这条路。"她简短地说,然后伸手扶住孩子的头部,防止颠簸造成二次伤害。
到达县医院已是凌晨。急诊医生迅速接手,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立即安排住院治疗。
"送来得及时,再晚一点就危险了。"医生对林修远说。
走廊长椅上,林修远精疲力尽地坐下。赵小曼递给他一杯热咖啡:"给。"
"谢谢。"林修远接过咖啡,意外地发现她的手在微微发抖。
"那个孩子...会没事的,对吧?"她问,声音不再像平时那样咄咄逼人。
林修远点头:"会的。"
赵小曼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我父亲生前经常提起你爸爸。他说林青山是他见过最执着的乡村医生。"
"生前?"林修远一惊,"赵教授他..."
"去年走的,肺癌。"赵小曼苦笑,"他临终前还惦记着你们村的地方病研究,让我一定要找到林青山的儿子,看看他是否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林修远喉头发紧:"所以你这次来..."
"既是记者,也是女儿。"赵小曼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这里有父亲未发表的研究资料,对你应该有用。"
回村的路上,两人之间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赵小曼甚至主动提出帮忙整理林修远的研究数据。
"你的临床观察很有价值,只是缺乏系统性。"她直言不讳,"我可以教你如何规范记录和分析。"
林修远笑了:"那就多谢了,赵记者。"
"叫我小曼吧。"她难得地露出微笑。
接下来的两周,赵小曼白天采访村民,拍摄素材,晚上则帮林修远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整理研究数据。刘昊医生也积极参与,三人常常工作到深夜。
"你父亲的研究指出,锑中毒可能还导致心血管系统损伤。"一天晚上,赵小曼指着电脑屏幕说,"你应该给所有患者做心电图检查。"
林修远皱眉:"可卫生所没有心电图机..."
"县医院有便携式的,我去申请借用。"刘昊主动请缨。
就这样,在赵小曼的推动下,林修远的研究开始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他甚至学会了使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将父亲的病例和自己的观察数据系统化。
周末视频时,苏雨晴敏锐地注意到林修远的变化:"你最近好像很忙?眼睛都熬红了。"
"来了个厉害的记者,帮了我不少忙。"林修远简单介绍了赵小曼,"她父亲就是和爸通信的那位赵教授。"
苏雨晴眼睛一亮:"那太巧了!对了,我正在准备一个乡村教育创新项目的申请,如果能批下来,我们村小就能建新校舍了!"
"真的?"林修远兴奋地说,"需要村里提供什么材料?我明天就去找村长。"
两人隔着屏幕,热烈地讨论着各自的计划和清水村的未来,直到深夜。
赵小曼的采访接近尾声时,她突然问林修远:"你有没有想过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这可以帮到更多类似地区的患者。"
林修远摇头:"我没受过正规科研训练..."
"我可以指导你。"赵小曼说,"事实上,我已经拟了个提纲。"
她打开电脑,展示了一份结构严谨的论文框架。林修远惊讶地发现,她不仅整理了他的数据,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甚至联系了两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愿意提供帮助。
"为什么这么帮我们?"林修远忍不住问。
赵小曼合上电脑:"因为我父亲常说,医学的进步不仅发生在高大上的实验室,也发生在最基层的医疗前线。你和父亲这样的人,值得被看见。"
她顿了顿,难得地流露出感性的一面:"而且...看到你和苏老师的坚持,让我想起了父亲年轻时的样子。"
临行前一天,赵小曼帮林修远拍摄了一段视频,记录卫生所的日常工作和地方病患者的康复情况。
"这段视频我会带给陈教授,"她说,"他康复得不错,研究中心下个月就能启动了。"
林修远送她到村口:"谢谢你这两周的一切。"
"别急着谢我。"赵小曼狡黠地笑了,"论文初稿月底前必须发给我。还有,研究中心成立后,你得定期去省城汇报进展——正好可以见你的苏老师。"
车子扬尘而去,林修远站在原地,心中充满期待。回到卫生所,他发现桌上多了一个包裹——是苏雨晴寄来的,里面有几本最新的医学期刊,还有一条手织的围巾,卡片上写着:"春寒料峭,别感冒了。想你。"
林修远将围巾贴在脸上,仿佛能闻到远方爱人的气息。窗外,四月的阳光洒在新绿的田野上,孕育着无限希望。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