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4000年前“饭块”!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他以通俗化历史解读闻名,曾因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讲座成为现象级文化人物,著有《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等作品)
济源市文物队卢化南先生于1994年,在坡头镇清河口村,靠黄河边的半坡。发现带有锅巴的陶鬲残片,呈黄色,厚度如纸,是古人煮粥时附着在陶器内壁的焦化物,年代约4000年左右。曾在《农业考古》封皮上等刊物登载)
一、济源作为中原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如:粟树沟遗址(仰韶遗址)、苗店遗址(龙山文化)、庙街遗址(夏商时期)等。“饭块”在龙山文化中。
1. 填补古代饮食史空白“饭块”,是迄今全球发现的最早谷物加工食品实物证据,直接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掌握谷物研磨与烘烤技术。此前学朮界对早期人类主食的认知多依赖间接推测(如石磨盘、陶甑等工具),而实物锅巴的发现,为研究原始农业与饮食结构提供了确凿物证。
2. 揭示了中原地区农业起源济源,地处黄河中游核心区。该发现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层中的粟树沟遗存相互印证,表明中原地区在4000年前已形成,以粟(小米)、黍(黄米)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并发展出谷物深加工技术。为中华文明“粟作农业起源说”提供了关键支撑。
3. 推动地方文化遗产保护。该成果被用于安徽云岭锅巴申遗(2010年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并成为济源“华夏文明发源地”学术论证的核心依据之一。将考古发现与地方传说结合(如“神农尝百草”),助力济源构建“早期农业文明圣地”的文化品牌 。
4. 拓展人类食物加工技术研究。锅巴的碳化残留物分析显示,古人采用石臼研磨+篝火烘烤的原始工艺,其技术路线与后世中原地区“饼食文化”一脉相承。这一发现为研究食物加工技术演化,及早期社会组织分工(如粮食储存、炊具制作)提供了新视角 。
二、该发现促使考古界加强对中原地区史前厨房遗址的勘探,在济源周边陆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陶甑、石磨盘等配套工具,进一步验证了早期食物加工体系的复杂性。
三、卢化南的“饭块”发现,其学术价值已超越地域限制,成为全球农业考古与饮食史研究的里程碑。它不仅重塑了中原文明起源的认知框架,更以实物证据挑战了西方学界“中国文明西来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本土化注脚。
易中天
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