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三十八)
作者:张坚
使用架子车的年代
架子车,在上世纪困苦年代,作为最重要、最普通的运输工具,也是农家各家各户必备的生产工具。它在常年的农事活动、水利建设工地、平整土地战场以及城乡建设上等等,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它代替了几千年来人推独轮小车、肩挑手提的苦差,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我家分得13亩责任田,没有架子车根本是不行的。于是我在城关供销社花了150元,买了一付加重的架子车底脚。请东刘村能工巧匠刘正道,打了一辆加重型的架子车,车辕用尚好的硬杂木、车厢用松木制作。经过刘师傅的锯子锯,推子刮,精打细凿,卯套卯,做得非常精密结实。为了防朽,又用蓝色调和漆刷了两遍,显得美观而又笨重。这辆架子车成为我家唯一的运输工具,也成为我们心爱之物。
此后三十多年,这辆加重的架子车伴随我们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车轮滚滚,忙忙碌碌,从不停顿,见证了全家大小人的辛劳与汗水。
在1981至93的十三年之中,我家承包的13亩责任田,全部自耕自种自收,从没请用雇工。这辆加重架子车同时承担着这些承包地秋夏两料小麦、玉米的运送土粪、化肥和全部收获的拉运任务。粗略计算,年运输量100多车,总量五万多斤。13年的总运输量有1300多车,重量达六十五万斤。这样惊人的数量,可见这辆架子车和人力付出的辛苦是多么的巨大。
到1993年以后,村里调整土地,我家只留下4.3亩苹果和梨园,面积大大减少,可劳动量运输量也不算小。每年打药运水、施肥、剪枝的运输靠它,年产两万多斤的鲜果,全靠它运回和送出销售。由于果园早、中熟品种过多,经常用架子车拉往东村、南堡、桑家、段家出售。果园两边都是深壕,道路窄狭,曾多次翻车,掉入深壕,有时人已受伤,而车子毫无损坏,可见这辆加重架子车之牢固。
这辆加重架子车,除承担农田拉运任务外,平时家庭生活需要也天天离不开它。那时村里没通自来水,吃水全用架子车装上大铁桶在机井拉水。本村的机井不时发生故障停水,不管吹风下雨,土路泥泞,还要在二里以外村子拉水。同时,还经常拉着父母亲和孩子看病、走亲戚上会,到集市买卖东西,一系列的活动都依赖于这辆架子车。真是无处不用,时时用。
到2005年,我家放弃了作务果园,寓居县城,架子车闲置了十多年。可是在2016年家里建房,又有了用场,请它出山,就将其略加修理,又担负着拉砖瓦、拉砂石、运水泥的重任,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这就是人常说的“货置百日而自省”呢?
时代在飞速发展。现在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各种农业机械配套齐全,农家的耕种、施肥、收获、脱离、运输等等,全部以机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提升了生产力,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
架子车被新时代所淘汰,而今疲劳的“退休”了。我家的加重架子车,犹如一位沧桑的老人,静静的蹲在后院的房间里,聆听着世间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大自然风雨交加的洪亮节拍。
架子车是一个时代阶段的产物,是几代人苦涩的记忆,它承载着多少人的辛酸与欢乐,有着辉煌的历史印迹。赌物思情,每当我看见它,就想起我们全家人使用加重架子车,风里雨里,水里泥里,日夜拼命劳动的情景,尤其是我的老伴劳累成疾,闹了一身的病,我不由得心里流血,眼里流泪。回过头来又想,为了能过上好的生活,也只得如此。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苦,就没有甜。我们的苦干累干,起码使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收入大为增加。更可贵的是,使用架子车的劳苦,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品质,练就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练就了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倒退,在艰苦面前不屈服的毅力,促使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留下架子车吧!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教育下一代的“活教材”,仍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写于2021年4月9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