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娃子黄春山:他把东乡当故乡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当黄春山第一次站在江西抚州东乡区工业园区某纺织厂门口时,他的裤脚还沾着四川老家的红土。2023 年 8 月,这个 38 岁的四川汉子揣着 1000 块钱,带着老婆周小琴和 10 岁的儿子黄亮,从四川宜宾筠连的一个小山村,坐了 27 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晃到了江西东乡。这里有先前来此工作的同乡亲戚,此番江西之行便是他人引荐而来。
一:初来乍到的 “水土不服”
东乡的夏天潮热得像蒸锅,黄春山第一天进车间就闷出了一身痱子。他在老家种过 10 年茶树,可纺织厂的机器声比山风噪 10 倍,挡车、接线、换纱,每个动作都得盯着秒表 —— 厂里计件算钱,干得慢连保底工资都拿不全。周小琴在食堂帮厨,凌晨 4 点就得起来熬粥,有次切菜手滑划了道口子,舍不得请假,裹着创可贴继续剁排骨。
最让黄春山难受的是儿子黄亮的转学。东乡本地小学要求提供半年社保记录,他跑了 5 趟教育局,最后咬咬牙托人找关系,花了几千块 钱的“借读费”。孩子第一天放学回来,小脸上沾着泪痕:“爸,他们说我普通话有口音。” 黄春山蹲在宿舍门口抽了半宿烟,想的是:在他乡创业大人要适应,小孩也得要适应。
二:机器轰鸣里的 “新希望”
转机出现在 2024年的3月份。厂里引进了智能纺织机,需要工人学电脑操作。黄春山偷偷报了夜校,每天下班后在车间跟着技术员学编程,手指粗笨按不准键盘,就用铅笔在纸上画操作流程图。三个月后,他成了车间唯一能独立调试新机器的 “老工人”,工资从 4500 涨到了 7000。妻子周小琴也没闲着。她将食堂的剩饭剩菜,在厂区一侧的闲置地圈了一个围栏,养了一些家禽,补贴家用。儿子黄亮的普通话也越来越顺,还在学校作文比赛拿了奖,作文里写:“我家的窗台上有盆绿萝,是妈妈从四川带来的,它在东乡的太阳下,长得比在老家还旺。”
三:小山村与东乡的 “双向牵挂”
2025 年春节,黄春山没回四川。他给老家的父母打视频,镜头里老两口摸着孙子的奖状直抹泪:“亮娃子长高了,说话都像城里人了。” 周小琴把攒的 5 万块钱寄给弟弟盖新房,附了张纸条:“别嫌哥嫂没回家,我在东乡工作生活都挺好的,明年我们接你们来住。”
现在,黄春山的宿舍墙上挂着两张地图 —— 一张标着四川筠连的山路,另一张圈着东乡的纺织工业园区。他说:“以前觉得打工是漂着,现在明白,把根扎进土里,哪儿都能开花。”不远处时而传来机器的轰呜声,仿佛是在为他们唱一首奋斗的赞歌。(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本着尊重当事人的要求,文中主人公均为化名)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