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新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创新是人类突破既有认知范式、技术路径与实践模式,创造新颖价值成果的系统性活动。其核心形态有二:原始性创新,是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领域开辟全新范式,具有根本性、引领性特质;集成与再创新,是对既有成果深度消化、系统重构或迭代跃升,是继承中的质变飞跃。二者互为经纬:原始创新为根基,奠定深度与高度;集成再创新为桥梁,加速转化与应用,共同构筑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心源萌蘖:个体创新的根系与生长
创新的涓流,源自生命原初的好奇沃野。孩童俯身凝望蚁群迁徙,忽发奇想以纸为桥;少年拆解钟表机芯,不为破坏,只为探求齿轮律动的奥秘——这些被世俗标签为“顽皮”的举动,实则是创新精神最本真的萌动。那是一种对“既定如此”的天然拒斥,一种为世界增添“另一种可能”的内在冲动。此冲动若得滋养,便抽枝散叶,长成独立思辨的根系——不困囿于“标准答案”的牢笼,不沉溺于“既有路径”的温床。恰如鲁班观草叶锯齿,洞见割木之机;瓦特察壶盖腾跃,解蔽蒸汽之力。创新的本质,在于对认知桎梏的突围与解蔽,驱动个体在价值跃迁中完成自我超越。
此能力的涵育,非赖技艺雕琢,而系于对“好奇心”这一认知本源的珍视与激活。当个体敢于叩问“从来如此?”,勇于践行“前所未有!”,便已立于创造的起点。它使人挣脱知识的被动承袭,突破经验的路径依赖,于生活诸域不断拓荒——此力,是个体于流变时代锚定自身的砥柱,亦是雕琢独特生命轨迹的刻刀。
家学沃土: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境
家庭,是创新精神涵养的第一方沃土,其精髓在于“守正出新”。“守正”,乃赓续祖辈积淀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基因:端午粽叶翻飞间,蕴藏时序流转的密码;除夕灯火守望中,凝结亲情绵长的温暖。“出新”,则是在传统的脉络中注入时代活水——借由云端连线,绵延“千里共婵娟”的遥思;以可持续理念,重塑“年节馈赠”的价值内涵。
家庭的创新,绝非对传统的割席断义,而如古木生发新枝:根系深扎伦理与文化的厚土,枝叶则探向时代的苍穹。父母若能在孩童追问“为何”时,回应以“尔意如何?”,在持守“古训”时,预留“商榷之隙”,便是在日常烟火中悄然播撒了创新的星火。如此家园,既能守护精神的故园,又能萌蘖适应流变的生机,使“家”不仅成为记忆的容器,更升华为创新的温床与试验场。
众志合流:单位创新的生态与动能
单位作为社会协作的枢纽,其生命力系于创新的活水。小至工坊工具的匠心改良,大至企业模式的颠覆重构,创新是打破僵化、激活潜能的关键密钥。昔有老字号固守“秘不示人”的祖训,终在时代浪潮中渐次凋零;今有弄潮儿于白板前激辩碰撞,催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案——分野在于,是否为创新预留了呼吸的空间与生长的土壤。
单位的创新,亟需营造“容错”与“激励”共生的生态。允许个体在可控范围内试错探索,鼓励团队在思想交锋中寻求突破,方能使创新从“灵光乍现”升华为“集体自觉”。如同蜂群筑巢,个体依循分工各司其职,又在协同共振中构筑精巧殿宇,无数微创新的细流终汇聚成集体智慧的洪涛,使单位在时代激流中既能锚定根基,更能扬帆远航。
国运所系:战略创新的砥柱与锋芒
国之重器,系于战略领域的原始创新。它关乎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主导权,是构筑非对称优势、捍卫核心利益的基石。
逐梦寰宇
从载人航天实现“太空漫步”到空间站长期驻留,从月球“采样返回”至火星“绕、落、巡”探测,中国航天以一系列原始性突破,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天地往返与空间利用体系。这不仅彰显科技实力,更是在近地空间、地月系统等战略新疆域抢占先机,关乎未来信息疆域、资源开发乃至文明拓展的话语权。面对某些势力构筑“太空霸权”的企图,自主创新是刺破封锁的利剑,确保国家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拥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铸盾砺剑
在军事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国防安全的生命线。隐身技术突破重塑空战规则,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改写战略平衡,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指挥系统颠覆作战模式——这些颠覆性跃迁,绝非技术模仿可企及,必须依赖基础材料、动力系统、核心算法等“根技术”的自主突破。历史昭示,关乎存亡的核心军事技术买不来、求不得,唯有通过原始创新构筑强大威慑,方能在复杂安全环境中筑牢“金城汤池”,捍卫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
芯火燎原
芯片,乃数字时代国之命脉。曾几何时,高端制造与核心设计环节长期受制于人。当“技术断供”大棒挥下,封锁窒息高科技产业咽喉之际,中国芯片人以“十年磨一剑”的勇毅奋起直追:在EDA工具、半导体材料、精密制造等基础领域持续攻坚,从28纳米、14纳米到7纳米制程的稳步突破,从龙芯、海光到长江存储在存储领域的崭露头角——这是原始创新与集成再创新协同奏响的壮歌。如今,自主设计、制造、封测的产业链生态正逐步成型,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是对“卡脖子”困境的有力回击,为数字中国崛起赢得至关重要的战略主动。
更深层看,大国在战略领域的创新角力,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终极检验。原始创新仰赖基础研究的长期深耕与“甘坐冷板凳”的战略定力;集成再创新则考验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效能与转化速度。当一个国家既能孕育“从0到1”的源头活水,又能实现“从1到N”的江河奔涌,便能在国际竞合中赢得“共存中有独到,共享中有自主”的战略高地,为民族复兴构筑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为人类文明贡献不可替代的原创力量。
文明星河:创新的层累与奔涌
创新的脉流,从个体好奇的星火微光,经家庭沃土的涵育滋养,汇入单位协作的奔涌江河,终成国家战略的浩瀚海洋,最终注入人类文明的永恒星河。两种语言风格的交织,恰是创新双重品格的映照:它既有孩童眸中的清澈星光,亦有重器出鞘的凛然锋芒;既需文学般的瑰丽想象,亦赖科学般的缜密求证。当这奔涌不息的创造力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基因,它便化作穿越时空的伟力,推动我们的文明之舟,不断向着认知与存在的更辽阔星海破浪前行,在人类文明的壮阔星河中,铭刻下属于这个时代、奔涌不息、璀璨夺目的崭新浪涛。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