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为什么每次见到你,都发现你又成长了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话听起来简单,但我知道,这个答案我自己最清楚,成长从不是某一刻突然发生的,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人看不见的时间里,一点一滴长期积累出来的结果。
在别人眼里,我的成长也许显得很快,像是从某个节点开始飞跃一样。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成长是“反人性”换来的。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逆着人性修自己”。不是突然爆发、灵光乍现,也不是哪一天被激励一下就开窍了,而是我在很多个没有动力、没有灵感、不想写、不想学、甚至很厌倦自己的时刻,逼着自己坚持、逼着自己写、逼着自己去面对,日复一日地反抗自己的惰性与舒适。
很多人有了感悟才发一篇文章,有了情绪才写一段话。而我,无论有没有所谓的“灵感”,每天都逼自己写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连续十年每天都要冥想半小时,连续五年每天都会坐下来思考、觉察、总结,把这一切内化成文字。不是我擅长写,而是我用这种方式逼自己觉悟、逼自己成长。说得难听点,这就是“自虐式”的成长,是反人性地修行自己。你羡慕我的变化?请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没有灵感时能不能逼自己输出?没有动力时能不能坐下来思考?没有外力推你时能不能坚持自律?如果不能,那你和过去的你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我能很明确地说,我的成长是有迹可循的。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我只有小学文凭,说白了,我的理解力也不算强。别人看一遍就懂的东西,我可能要读十遍、二十遍,甚至上百遍我才能真正理解。我的优势,不在天赋,只在坚持。在别人刷手机娱乐的时间里,我在读书;在别人靠短视频排遣空虚的时候,我在冥想;在别人发泄情绪的时候,我在用文字整理内心;在别人闲聊、打游戏的时候,我一个人静静坐下,把脑中的思维变成语言,把模糊的情绪变成认知。我每天坚持冥想半小时,放空自己,然后带着更清晰的心态去写一篇上千字的感悟。我不等情绪来临,不等“有话说”的时候才表达,而是主动挖掘、强迫自己整理,哪怕当下没有什么可说,我也逼自己去思考,“那我今天又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我成长的方式。一种逼着自己觉醒的方式,一种明知难受却不退缩的方式,一种把“反人性”当成常态的方式。日积月累地训练自己反思、观察、表达、归纳,一天一篇、一年三百多篇、十年几千篇。你以为我是在写文章,其实我是在雕刻我自己。
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早就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生命中的“日常呼吸”。写作对我而言,不再是“是否想写”的问题,而是一种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必要行为。如果不写,我反而不舒服、睡不着、心里憋闷。写文章的那一刻,是我一天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刻,因为我知道,我又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从0到1是最艰难的,从1到10是摸索阶段,而从10到100,就是积累的复利在放大成果。如今的我已经积累到了从10到100的阶段,所以我成长得越来越快。现在你给我任何一个话题,我都能展开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因为我的认知系统已经逐步完善,我的表达能力、思考方式、结构逻辑、语言感知都在潜移默化中被系统重塑。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我逼着自己在生活中读懂每一件事。
有些人总说,“你成长快是因为你聪明。”但我真想对他说一句,你搞错了。我成长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我蠢得足够知道自己必须拼命。我从不相信什么灵感、天赋、命运,我只相信一个道理:所有的成长都藏在别人看不见的苦里,所有的蜕变都建立在反人性坚持的痛里。很多人说想成长,但一遇到情绪就放弃,一遇到难就逃避,一遇到阻力就原地躺平,然后一边嫉妒别人的进步,一边对自己说“我也想变好但我做不到”。但成长不是“想”,而是“做”,是做的时候哪怕痛也继续做,是明知道没人看见也继续做,是知道今天做了明天未必见效,但十年之后你会感谢自己做了。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个时代并不缺“想变好”的人,而是缺“哪怕再难也不退缩”的人。你以为成长是看几本书、听几个课、发几句鸡汤朋友圈就能实现的吗?你以为那些每天发文章的人是在“装”?你以为那些一直记录生活的人是在“秀”?那只是你自己做不到,所以看谁都像在炫耀罢了。你连每天坚持做一件事都做不到,你还奢望自己能成长到哪里去?
成长,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是一场“打破舒适区”的战争,是一场“向内看见自己”的修行,是一场“跟人性对抗到底”的较量。如果你真的想成长,就请先从战胜你那个“等着有空才做”的自己开始。否则,你五年后看到的,依然还是那个懒惰、焦虑、羡慕他人、却始终原地踏步的你自己。
成长是很贵的,它的代价叫做“反人性”。可如果你愿意为此付出,你会发现:那个不断向前的你,才是真正值得被世界尊重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