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散文:笔杆仍是枪
作者:萧祖能 杭州

青年萧祖能
案头的搪瓷缸子又泛出细微的磕碰痕,阳光斜斜扫过“为人民服务”五个红漆字,恍惚间竟与4 7年前那个冬月的早晨前往东海前哨悬洋小岛的晨光重叠,绿皮火车喘着白汽钻进浙东的雾,十八岁的我攥着磨毛边的入伍通知书,帆布包里还揣着学校任教时的几本教案。在宁波某军港换乘游轮,弦窗外,灰蓝色的海正漫过褐色礁石,浪沫在岩壁上摔成碎银,谁能想到,这双曾经握过粉笔的手,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航程很快就要在海风吹拂的东海前哨嵊泗列岛——泗礁码头泊岸,迎接我的是军旅生活的开始。
新兵连扎在嵊泗礁岛最东端的田岙小鱼村,营房后墙紧挨着悬崖,涨潮时浪头能舔到窗沿。刺杀操的喊声震得海礁发颤,队列训练的口号声铿镪有力。训练间隙,我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伏笔札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总与礁石缝里的涛声撞个满怀。班长常蹲在我旁边看我写稿子,军帽檐上还挂着海风卷来的盐粒:“咱这岛是块硬骨头,笔杆子得比礁石还经啃。”果然,下连不出六个月,我就坐在了文书室的木桌前,玻璃板下压着我用毛笔书写的“小岛是吾家”五个大字。全连的花名册抄得工工整整,每逢星期六,给家里寄信的战友总排队等我润色,他们说我写的“海风比娘的针线还缠人”,能让家书长出咸涩的牵挂。

青年萧祖能
一年后,师政治部宣传科来基层挑选报道员,指导员自豪地把我推荐给政治部干事,首长翻着我写的《海岛哨兵日记》,在描写瞭望哨的段落旁画了波浪线:“浪打礁石的劲,要写到字里去。”我便背着铺盖卷走进了师政治部机关大楼,有机会经常去附近的海边看潮起潮落。日后的军旅生活自然是与笔墨纸砚结下了不解之缘。演习场的掩体里,钢笔在炮弹箱改成的桌上跳动,字里行间都是滩涂的泥泞与硝烟的味道;台风过后的营区,我踩着没过脚踝的海水采访,把炊事班漂在水上的腌菜坛子、哨兵用身体护住的旧望远镜,都写进了通讯里。钢笔水染蓝了指缝,混着礁石上的蛎壳粉,倒比枪油更让人踏实——原来笔杆子真能当枪使,字里藏着的浪涛声,照样能让千军万马闻令而动。
退伍那天,轮渡码头上的风裹着浪沫,比哨位上的寒潮更冷。我把磨秃的钢笔和领章帽徽一起包进红绸布,笔尖的余温竟焐热了整包咸涩。后来在地方国营化肥厂编辑厂报,在政府办公室拟讲话稿,案头的台灯总亮到深夜,恍惚间还是部队宣传科那盏绿罩灯,灯影里总晃着海岛的轮廓。钢笔换了一支又一支,笔下的内容从“滩涂练兵记”变成了“生产线捷报”、“政府工作动状”,但每个字都写得沉甸甸的,像当年在涨潮时的礁石上行走,不敢错半步。同事笑我“笔锋还带股海岛的咸腥味”,他们不知道,那是东海的浪、礁石的骨,早把“坚韧”二字刻进了笔锋里。

前不久家里装修,一位部队同退伍的战友,前来帮忙整理旧物,偶然翻出那本厚厚的泛黄的剪报集,某篇通讯旁还留着部队宣传科老科长的批语:“字要像礁石,经得起浪打。”瞬间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爱岛守岛的那些岁月。是呀,转眼离开部队都快四十七年了,如今还保留着这些沾着海盐味的稿子,指尖抚过纸面,忽然想起七九年中越边境冲突那年,全科室连夜赶写的慰问信。窗外的浪正拍打着楼基,我们把对战友的牵挂写得比浪涛还急,字里行间的热血,一点不比前线战士的体温低。
日前,看着电视里正播南海部队战备演练的新闻,舰载机掠过低空的轰鸣,竟与记忆里的海鸣重合。孙子举着我的旧钢笔跑来:“爷爷,这能打跑浪里的坏人吗?”我把笔塞进他小手里,望着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礁石缝里的风语。

试想,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若是电话铃突然响起,若是那声“祖国需要你”真的传来——我敢保证,这双握过粉笔、钢笔、签字笔的手,照样能挥笔为戈。不必说钢枪在手,单是这杆笔,照样能写出雷霆万钧,字里的浪涛声、礁石骨,照样能化作刺向敌人的锋芒。
镜子里的白发又添了几簇,但脊梁骨还没弯,就像东海那些被浪啃了百年的礁石。因为有些东西在骨子里是褪不去的:写字要像浪打礁石般有力,落笔要如哨兵站哨般坚定,祖国召唤时,笔杆子照样能顶得上枪杆子。就像那支磨秃的钢笔,无论闲置多久,蘸上墨,照样能写出十八岁的赤诚,写出那句刻在心底的话:笔杆仍是枪。
2025年7月2 5日凌晨,写在“八一”建军节9 8周年到来之际。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