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作家同乡
文/张印周
我的家乡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及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不少文化英才……我相识的三位陕西作家,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阎纲,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矛盾文学奖评委。1932年生,陕西礼泉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大学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调入文化部。历任《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热点文学》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出版的评论集有:《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阎纲短评集》《神·鬼·人》《余在古园》等10余部。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表彰奖。随笔杂文散文集有:《冷落了牡丹》《一分为三》《惊叫与诉说》《座右鸣(勿错为“铭”)》《三十八朵荷花》《我吻女儿的前额》等8部。《我吻女儿的前额》获2002年“首届冰心散文奖”。
周明,著名作家。1934年生,陕西周至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协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散文及报告文学集《榜样》(合作)《在莽莽的绿色世界》《泉水淙淙》《又是一年春草绿》《记冰心》《远山红叶》《五月的夜晚》《那年冬天没有雪》《红霞满天》《雪落黄河》《山河永恋》,主编《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选》《五十年报告文学选》(三卷)《当代散文百家鉴赏》《中国当代散文检阅》(四卷)《域外著名华人女作家散文自选集》(十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十卷)等。
骞国政,著名报人、作家、书法家。陕西周至人。中共党员。生于1941年,196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日报社编辑、记者、文艺部主任,陕西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副总编辑,陕西电视台台长、《电视剧》杂志主编,陕西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陕西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党组书记、厅长、总编辑,高级编辑。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会长。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寸草集》《骞国政散文选》《前面就是芳草地》《颐北集》,论文集《记者的探索与实践》等,发表文学作品170余万字。电视剧剧本《永远的初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颐北集》获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双五文学奖,报告文学《煤海砥柱》获陕西省优秀作品三等奖,《小镇风雨》获陕西省文联征文优秀作品奖,书法作品获全国名人名家书法精品展一等奖,其作品还获1991年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身在何处,每每听到乡音,总会情不自禁。故乡的人总是最亲近的,尤其身在异乡久了,思念情深。京城邂逅三位乡党,且能至善至诚,终生受益。
我与三位故乡的前辈作家阎纲、周明、骞国政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当时我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由于同属文化出版行业,又为同乡,接触的机会自然也就比较频繁,因而从三位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及为人之道,他们的品行及言谈举止,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我的人生。伴我成长,使我成熟,催我奋进。
谈起我与周明老师的相识,得从偶尔看到的一条电视新闻说起。

作者与周明
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圆型折叠餐桌吃饭,开着电视。午间新闻正在播放《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的讲话,纯正的陕西乡音,听着亲切入耳。好像是陕西关中一带的口音,与我在家乡的声音一模一样,猛然一听很解渴。
赴京十多年了,除了几位战友以外,很少踫到职业外的陕西同乡,偶尔在电视里看到并听到久别了的乡音,顿感格外亲切,也很激动。于是就在脑海中记住了周明这个陕西乡党,期盼有机会相识。
1991年春,喜鹊登枝,杨柳吐翠,大地一片嫩绿,煞是诱人。
在这美好季节,陕西驻京办事处首次在和平西桥住地召开小范围陕籍在京高层乡党座谈会,有30余人参加,大部分来自国家机关,我有幸应邀出席。
上午9时,座谈会开始,我去晚了,坐在外围。环顾四周,没有相识的人。大家正在自我介绍,有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王添生、文化部阎纲、中国作协周明、铁道部孙永福等。当孙永福介绍他来自铁道部时,我还在黙默念道,这位乡党很年轻,英俊洒脱,一表人才,咋没介绍在铁道部哪个部门呢。后来才知道他是刚从陕西调铁道部的副部长。那次座谈会才知道全是些厅局以上干部,我这个陕西楞娃因在部委,也被拉来滥竽充数。
当听到王添生与周明是陕西周至人时,我不由自主惊奇地看着他俩,兴奋极了。总算在北京看到同县的乡党了。当他俩听到我也是周至人后,不约而同地向我微笑点头示意。我心里暗暗在想,他就是周明。就餐时,阎纲、王添生、周明和我坐一桌,我好奇的问周老师:“前两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电视新闻节目上代表《人民文学》发言的是您吗?”周老师羞愧地憨厚一乐。“这你还有印象。”“我就是在电视上认识您的。今日有缘相见,一睹老师风采。果真朴实无华,粗犷洒脱,儒雅智慧,有陕西秦风秦俗的味道。”大家乡情乡音,聊兴浓浓,在陕西人堆里尽情释怀,聊得过瘾,侃得解馋。
阎钢与周明俩个老玩童,陕西楞娃脾气。不失诙谐、幽默地回味着往日的轶闻趣事,时不时还糟践对方几句。像俩个淘气小男孩,穿着红肚兜,光着屁股,在村口的泥塘里,用地道的陕西方言掐架,对骂。“打你个狗日的”陕西粗语,逗得周围同乡前仰后合。
与阎纲、周明相识是陕籍京城工作秦人的福气。乡党好办事,这已是墨守成规的惯例。阎纲、周明人特热情,在陕籍乡党中口碑极好。1991年4月,由我策划编辑的中国第一套名牌服饰丛书---现代名牌服饰丛书,共八本。首册《蒙妮莎时装》出版,为更好的宣传推广,我于20日在北京港澳中心举行发布会,请了阎纲、周明、邢质斌等知名人士。阎纲当天有事未能抽出时间来,便派在《文艺报》工作的女儿阎荷参加。记得阎荷个子不高,瘦瘦的,眉清目秀,很干练,讲话语速快,爽朗、阳光。其他人士都到齐了,她来晚了,便到处打听我。看到我后笑眯眯地说:“张叔叔,我爸有事来不了,让我代表他来,一是对你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二是我爸因事未到表示歉意;三是若有事需要帮忙尽管说。今天的新闻稿我回社后即刻处理。”我握着阎荷的手:“谢谢!你能来就很好!向你爸代好,我抽空去拜访他老人家。”
那天发布会来了许多知名人士和媒体记者。简朴而隆重,也独具特色。著名播音员邢质斌主持并宣读新闻稿,这在生活书刊出版发布会上是史无前例的,李端英当晚十点在中央一套晚间新闻中文字口播也实属罕见。发布会得到众多媒体报道,宣传力度大,影响不小。后来在一次聚会上,与周明相遇,闲聊中谈起了阎纲老师的散文及文艺评论。看过阎纲作品,文笔深重,唯美,犀利老辣,每每读来,似甘泉解渴,味道鲜美无比。由于与阎荷见过一面,颇有好感,顺便问阎荷可好!周老师没有马上回答我,而是低头沉思片刻,极其伤感地说:“阎荷走了。”
“啊!老师您说什么?”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着又问。周老师声音略显嘶哑地说:“阎荷走了!”一时我不知所措,楞了半天。
“多好的孩子呀!真是可惜。”说着说着周老师眼眶泛红,声音哽咽。此时,我也很伤感……上次看见她,多么善良清雅的美丽女孩,怎么就走了呢?后来拜读阎纲老师的散文《三十八朵荷花》和《我吻女儿的前额》,才领悟实情,读着读着,潸然泪下……
女儿阎荷,取“延河”的谐音,爸妈都是陕西人。菡萏初成,韵致淡雅,越长越像一枝月下的清荷。大家和她告别时,她的胸前放着一束荷花,总共38朵。
女儿1998年查出肿瘤,从此一病不起。两次大手术,接二连三地检查、化疗、输血、打吊针,“那瓶走尽这瓶流,点滴何时是个头?”祸从天降,急切的宽慰显得苍白无力,气氛悲凉,可是,枕边一簇簇鲜花不时地对她绽开笑容,她睁开双眼,反而用沉静的神态和温煦的目光宽慰我们。我不忍心看着女儿被痛苦百般折磨的样子,便俯下身去梳理她的头发,轻吻她的前额。
……
哭声大作。大夫说:“大家记住时间:10点36分。这对阎荷也是一种解脱,你们多多保重!现在让我们擦洗、更衣、包裹……”可怜的女儿,疼痛的双腿依然翘着。护士们说:“阎荷什么时候都爱干净。阎荷,给你患处贴上胶布,好干干净净地上路。”又劝慰大家说:“少受些罪好。阎荷是好人!”女儿的好友甄颖随手拿过一把剪子,对着女儿耳语:“阎荷,取你一撮头发留给妈妈,就这么一小撮。”整个病房惊愕不已。我吻着女儿的前额。
伴随着哭声,我们将女儿推进太平间,一个带有编号的抽屉打开了,她已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我抚摸着她僵硬的双腿,再吻她的前额,顶着花白的头发对着黑发人说:“孩子,过不多久,你我在天国相会。”
八宝山的告别室里,悬挂着女儿的遗言:“大家对我这么好,我无力回报,奉献给大家的只有一句话:珍惜生命。”
……
读着饱含深情的父爱文字,领悟生离死别的父女情怀,我的心碎了,泪水禁不住流淌……默默祈祷阎荷在天堂快乐!
与阎纲、周明接触多了,常碰到一些有趣的事,令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1991年10月的一天,金风送爽。几位新闻出版界的同乡朋友在鼓楼马凯餐厅就餐,记得有阎纲、周明、贺志锋、光明日报的吕延涛、还有法制日报的一位小伙子记不上姓名了。席间突然停电了,不知何因。阎纲与周明这一对倔老陕,又抬起扛来。
阎纲说:“你老周不是很神吗?你若能在20分钟内有办法亮了灯,我就服你。”“好,等着。”周明用浓厚的陕西方言高喊一声:“女子,来一下。”服务员很快进了房间,冲着客人直说对不起,不知怎么搞的,停电了。稍等片刻,服务员很快点上了蜡烛。胆怯地说:“我们也不知道,可能是供电局的原因吧。”
“让你们老板过来。”周老师接过话茬。老板毕恭毕敬,站在桌前。像个做错事挨老师批评的小学生。周明沉着脸,略带情绪地说:“你去给供电局局长打个电话,就说周明在此用餐,黑灯瞎火的怎么吃饭。别的什么也别说。”
老板出去不到十分钟,忽然房间一片光明,真的来电了。大家都很惊喜。连阎纲都傻了,自言自语道:“真是神人啊!服了,彻底服了。”大家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佩服周老师的能量。周明却得意洋洋,满脸憨笑,神气十足。原来,周明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在上世纪60年代颇具影响。说的是邓颖超和冰心收养爱护北京五个孤儿的事,其中老大成长很快,当时已是北京供电局副局长了。他们很熟悉,常走动。后来周明告我,我哪有那么大的面子,当时阎纲激我,当着大家的面,我不能跌份。灵机一动,将计就计,硬着头皮往前闯。你们感觉不到破绽吗?其实我心里直打鼓。谁料老天爷成全了我,竟真的来电了,你们大家上当了。听到此,我真佩服周老师的胆魄,他却乐得不成。
与周明相识久了,也就更熟悉亲切了。周老师也不把我当外人。记得199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他女朋友小葛从东北来京,想找个事做,周老师找到我,我二话没说安排在《中国名牌时装》编辑部。小葛年轻,人也漂亮,很聪颖、善良。工作任劳任怨,肯吃苦。每天骑自行车从芍药居到雅宝路上班,风雨无阻,帮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同事们都很喜欢她。后来小葛与周老师情投意合,成了恩爱夫妻,不久,小葛调入华夏出版社工作至今。
周老师在文坛享有“基辛格”的美名,热情好客,善于外交。凡求他帮忙的,都会认真对待,不辞辛苦,尽力相助。特别关心扶持年轻人创作。2000年,我属下编辑小白写了部报告文学,我感觉不错,欲正式出版。书名为:《感悟生命---一位不幸女孩的幸运故事》,说得是西安一位青春少女身残志坚、与病魔抗争、珍爱生命的感人故事。江等领导都接见过这个女孩。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为书作序。由于作者与书中主人公都是陕西人,我便想请陕西名作家周明与骞国政写几句话,当告知周老师后,周老师很快应许。他工作很繁忙,当晚还是抽空看了书稿,并指导作者作了层次上的调整。总体感觉不错,第二天就写了序言,作者很感动!对我说:“没想到周老师那么高的名望,竟如此谦逊,慈善,随和亲切。”
2014年6月,我的自传体纪实性文集《岁月悠悠寄深情》即将出版,陕西籍前辈、美学教授、国家广电部副部长同向荣作了序。周明老师闻讯后不顾外出旅途辛苦,酷暑夜晚赶写了《岁月悠悠情深深》的序言,周末上午我取稿时老师还在推敲润色。二位前辈老师的序言,为本书增色不少。周明老师的认真态度及人格魅力令人敬佩。
话说骞国政老师,正好当时在北京参加广电系统厅局长会议。我认识他缘于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副刊登了一篇散文《家乡的五味子》,文笔质朴,很唯美,因而印象极深。当时当兵的我做新闻报道员不久,看到写家乡的文章爱不释手,如数家珍,便记住了骞国政的名字。直到2000年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会议时,骞国政也来了,有位陕西籍副部长前辈介绍我认识了骞老师。
后来才知道我们是同县乡党,亲上加亲,一见如故。
这次骞老师住在国谊宾馆,我们便去找他,翻看同事小白书稿后骞老师便爽快答应。并说:“这是咱陕西人的事,应该支持。我今晚加班赶赶,明下午来拿。”当第二天拿到书稿和序言时,我俩十分吃惊。书稿改动加工不少,特别是有不少错别字。结构也做了一些调整。改动后的书稿清晰多了,不难看出老编辑独特的文字功底。
看到骞老师眼圈红肿,猜想老师一定改稿睡得很晚,心中未免不忍。这就是一位老编辑的情怀及敬业精神。望着老师疲倦的身影,我们深感愧疚。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骞老师开完会当天,我驾车去国谊宾馆接老师去东直门外眉州酒楼小聚。我点了爆炒鳝段,眉州驴肉拼盘等特色菜。骞老师能吃辣,要了份毛血旺,辣得直冒汗,却说舒服好吃。
席间,我邀请老师多呆两天,陪老师逛逛京城。
“这次出来时间太长,得赶快回去,我是一把手,工作离不开。”骞老师说。
“对了,我突然想到,有个地方您一定要去。中国现代文学馆刚落成,还未对外开放。周明副馆长您这次还没见着吧,正好,他可让我们先睹为快。”
“那好呀,晚走一天也行。你与周明联系,明天就去。”
当周明得知骞厅长来很高兴。第二天一大早,就在大门口迎接我们。
文学馆布馆一切就绪,原定本月开放,我们是开放前的第一拨客人。当骞老师在大厅青花瓷瓶上的众多作家签名中找到自己时,异常激动!
然后我们随周明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老舍、巴金、丁玲、冰心等知名老作家的书房,古朴风雅,简洁实用。一间间书房,一部部作品,浸透了先辈艺术巨匠们的铮铮铁骨与笔耕艰辛。岁月悠悠,仿佛把人带入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感慨良多。
中午,周明在和平里中国作协北侧斜对面一家酒店宴请我们,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追忆往事,情意浓浓。谈起了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还有吴天明、张艺谋其人其事。我洗耳静听,津津乐道。他们还针对年轻作家的浮躁文字、卖弄文笔、不注重深度、不扎实的作风予以了批评,切中时弊、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我很幸运,三位老师对我的事业也给予了不小的帮助。
我与三位作家同乡从相识相知,到频繁相聚,感情一步步加深。这不仅仅蕴涵着乡情、乡音,还有新闻出版同行的丝丝情结,更难能可贵的是三位前辈老师潜移默化的举止、品行、风范及敬业精神令人钦佩。30多年来,我一直把三位老师作为成功的一面镜子,作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时时对照,处处检查,尽可能在新闻出版事业中少走弯路,多出成绩。像老师们那样勤奋工作,为三秦大地的父老乡亲争光!
我继续奋斗着……

张印周,笔名:应舟,资深媒体人。籍贯:陕西周至,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