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消费时代的文化悖论

陕西|常智奇

消费时代的文化悖论

——在物质丰裕中寻求精神救赎

常智奇

古罗马盛宴的坍塌与东北木雕中的民俗记忆交织,铺展成人类文明史的暗喻。当消费成为全球性神话,我们目睹了双重图景:一面是符号消费编织的欲望迷宫——Z世代在盲盒中寻求情感慰藉,国潮美妆三年创造30亿销售额的奇迹;另一面是虫草经济背后的生态创伤——每挖一条虫草便在大地留下30立方厘米的伤痕,最终将草甸推上荒漠化的“不归路”。消费时代撕扯着文明的经纬,在丰裕与匮乏、解放与异化的张力中,人类站在了文化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双面神祇:消费主义的

文明悖论

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其文化基因中镌刻着自我瓦解的密码。18世纪英格兰的消费革命率先释放了欲望的魔盒,坎贝尔揭示的“浪漫伦理”将消费转化为自我表达的工具,催生了永不满足的心理机制。当消费从生存需求升华为“要去要”(want to want)的精神律令,西方工业文明由此获得澎湃动力,却也为生态危机埋下伏笔。

古罗马的覆灭恰是前车之鉴。帝国晚期,宴会成为身份竞技场,贵族一餐耗费相当于平民十年收入。普林尼记录的特里马乔宴会上,孔雀脑髓与火烈鸟舌的饕餮背后,是殖民地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当消费异化为阶层区隔的符号,社会凝聚力土崩瓦解,最终蛮族铁骑踏碎了满桌金杯玉盏。这种奢靡消费导致的文明崩溃在人类史上不断重演。

当代消费主义呈现更精妙的异化形态。鲍德里亚把这种异化形态概括为:“消费系统建立在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据中国本土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在2013年11月的《中国奢侈品报告》中发布:“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达2170亿美元,中国人买走47%的份额”(这个数字被中新社、环球时报、人民网多家媒体广泛引用)。一辆豪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社会地位的图腾;一部新款手机的功能更新远不及logo带来的身份确认重要。当商品的符号价值碾压使用价值,消费主义完全成为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负能量的消极意义。

二、全球南方的抵抗: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觉

面对西方消费文化的扩张,发展中国家正构建本土化应对策略。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提供了范本——当黑龙江木雕重彩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人翟孟义的《萨满神韵组雕》从民俗器物蜕变为文化符号。雕刻刀下的东北摇车与靰鞡鞋,承载着满族文化基因,通过博览会与收藏市场,在消费链条中实现文化资本转化。这种活态传承创新证明:传统文化可借消费市场重生,而非被吞噬。

中国青年的国潮运动更具启示性。Z世代以消费为文化认同媒介,将汉服、马面裙转化为日常时尚。2022年《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78.5%的年轻人偏好国货,国潮消费热度十年增长十倍。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以20亿播放量重构古典审美,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打破了西方时尚话语霸权。

更深层的制度建构在于“儒家二元消费伦理”的当代转化。王宁发现中国民众通过“勤-俭”辩证实现消费驱动:一面为购房、教育等“项目性消费”厉行节俭;一面为家族发展扩大劳动供给。这种伦理观衍生出理性消费政策——垃圾分类制度抑制过度消费,碳积分系统引导绿色消费,在个体欲望与社会福祉间建立平衡机制。

三、言说的困境:文化场域的符号异化

当消费逻辑渗透精神生产领域,文化话语遭遇系统性扭曲。各类研讨会、新书首发式沦为“文化展销会”,发言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实质,是学术话语与市场价值的隐秘交易。法兰克福学派早已预警:艺术在资本与权力夹击中发生双重异化,或依附体制邀宠,或谄媚市场示爱。

体制内艺术的困境尤为突出。某些主流创作沉溺于“业内行情”,技法探索蜕变为小圈子的密码游戏。当东北二人转被搬演为剧场艺术时,原生性的秧歌杂糅特质被“规范化”,失去市井的生命力。这种艺术与民众的疏离印证了汤因比的批判:“蓄意朦胧的艺术如同法律成为专家所有物,绝非文化幸事”。

消费主义更将批判话语转化为商品。某当代艺术展上,反资本主题的作品以百万拍卖价成交;批判消费主义的著作被包装为限量精装本出售。当抵抗本身被收编为消费符号,知识分子的言说陷入“自我消解”的悖论——这恰似鲍德里亚描绘的“超真实”图景:批判的能指在符号系统中漂浮,失去变革现实的锚点。

四、文明的重建:走向诗意的栖居

解困之道在于重构消费的文明维度。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重释“美好生活”:当虫草消费导致高原草甸沙化,当一次性木筷年耗2500万棵树木,消费行为必须植入生态良知。北欧的“够用主义”(Lagom)与中国“知足知止”的哲学形成跨文明呼应,共同指向对贪婪逻辑的超越。

构建新消费伦理需激活传统智慧。儒家“俭勤伦理”的现代转化已现端倪:中国Z世代兴起的“蹭老式消费”与“赛博养生”,在复古与创新的张力中重构节制美德。这印证了刘宁倡导的“理性、节约、适度、均衡、绿色”五维价值观——适度消费是平衡的艺术,既非禁欲主义,亦非欲望狂欢。

文化领域更需重建真诚言说的勇气。当某场学术会议摒弃排场采用“论文诊所”模式,学者们撕掉职称标签研讨真问题;当木雕传承人翟孟义拒绝机械复制,坚持每件作品手工打磨十一道工序,这些微光昭示着抵抗异化的可能——在工具理性霸权中,守护精神的圣所。

从长安朱门倾倒的馔玉到上海垃圾分类箱前的驻足,人类始终在欲望与节制间寻找平衡点。木雕重彩的刻刀仍在木纹间游走,将萨满祭祀转化为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Z世代腕间的国风手串,串起文明记忆与现代审美。消费主义的狂潮或许永难退去,但当我们以儒家“俭勤伦理”为锚,以生态文明为舵,终能在物质丰裕中重建精神的方舟——那里,每一笔消费都是文化的书写,每一次选择都是文明的投票,在永不满足的市场上,找回“知止不殆”的生命智慧。

2025年7月22日于北京


常智奇,陕西武功人。研究员,文学硕士、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曾任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延河》杂志主编。有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专著《整体论美学观纲要》《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等九部,两部散文集,在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500多篇论文、评论文章,多次获奖,有小说、诗歌、电视连续剧、翻译小说公开发表,曾代表中国作家协会接待外国作家代表团多次,2011年代表中国作家出访美国,在洛杉矶发表专题讲演(后在美国和中国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