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历史尘烟中的兴亡印记
康宇涛
马嵬驿,这座位于陕西兴平的古驿站,因公元756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马嵬驿之变"而载入史册。它不仅是唐代驿道上的重要节点,更因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凭吊兴亡的文化符号。从正史记载到县志遗存,从民间传说到考古发现,马嵬驿的故事始终在历史与记忆的缝隙中流转。
一、驿站渊源:丝绸古道上的交通要冲
马嵬驿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兴平县志》记载,此地原名"马嵬坡",因秦将马嵬曾在此驻军得名。汉代时,这里已是连接长安与西域的重要驿站,隶属右扶风管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渭水又东径马嵬亭北,昔汉献帝兴平元年,李傕乱,帝幸此。"可见其在乱世中的战略价值。
唐代是马嵬驿的鼎盛时期。作为长安通往蜀地的"骆谷道"起点,驿站内设有驿马三十匹、驿卒五十人,专供皇室与官员使用。《唐六典》记载,唐代全国共设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马嵬驿因地处京畿要道,被列为"一等驿",配有专门的驿丞管理。当时驿站周边已形成市集,《兴平县志·疆域志》载:"马嵬驿市,每逢朔望,商贾云集,货殖流通,为西府之冠。"
考古发现显示,马嵬驿遗址现存唐代夯土墙基,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出土有"马嵬驿印"铜印及大量唐代陶瓷器皿。这些实物证据印证了文献中驿站的规模与功能,也揭示出其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忙景象。
二、天宝惊变:马嵬坡前的生死抉择
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兵变在此爆发。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杨国忠等仓皇西逃,行至马嵬驿时,禁军将士因饥疲交加而哗变。《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六军不发,请诛贼臣,乃赐贵妃死,国忠伏诛。"这场兵变不仅导致杨贵妃殒命,更标志着盛唐时代的终结。
关于兵变的细节,不同史料记载略有差异。《资治通鉴》强调禁军将领陈玄礼的主导作用:"陈玄礼谓将士曰:'今天子播越,社稷倾危,岂非杨国忠所致!'众曰:'愿诛之!'"而《新唐书》则暗示太子李亨的幕后推动:"太子阴令宦者李辅国谋于玄礼,遂诛国忠。"这种记载差异反映了不同政治立场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兴平县志·大事记》对事件的记载更为简略却耐人寻味:"天宝十五载,帝幸蜀,次马嵬,贵妃缢,葬驿西道侧。"县志编纂者刻意淡化了宫廷斗争色彩,仅以客观笔触记录基本史实,体现了地方史著述的务实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县志特别注明杨贵妃葬地"驿西道侧",与今日马嵬坡杨贵妃墓的位置吻合,为考证墓葬真伪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墓葬疑云: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分野
杨贵妃死后的葬地问题,成为马嵬驿历史中最富争议的谜团。《旧唐书》明确记载:"上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瘗于驿西道侧。"《兴平县志·古迹志》也载:"贵妃墓在县西十三里,马嵬坡西。"现存的杨贵妃墓位于马嵬镇西,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唐杨贵妃之墓"碑刻,为清代重建。
但民间却流传着"贵妃未死"的传说。当地老辈人讲述,当时高力士用替身瞒天过海,杨贵妃实则逃往日本,马嵬坡下葬的只是她的香囊与衣物。这种传说在宋代《杨太真外传》中已见端倪:"或云,妃尸实解,香魂归天,故墓中唯有香囊。"更有甚者,称杨贵妃流落民间,在太白山隐居终老。
传说的产生与传播有其深层原因。一方面,人们不愿接受美人惨死的悲剧,渴望圆满结局;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落,让世人在追思盛唐时,不自觉地将杨贵妃塑造成"红颜祸水"叙事的受害者。这种集体心理催生了对正史记载的解构与重构,使马嵬驿的故事更具戏剧性。
清代乾隆年间,马嵬驿村民在耕作时曾挖出过一枚唐代玉簪,簪头刻有"杨"字。此事被记入《兴平县志·拾遗》,虽不能直接证明贵妃未死,却为传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种实物与传说的交织,使得马嵬驿的历史更显扑朔迷离。
四、文化符号:历代文人笔下的马嵬意象
自唐代起,马嵬驿便成为文人咏史抒怀的重要题材。杜甫在《北征》中写道:"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借周幽王宠褒姒的典故暗讽玄宗,开启了马嵬诗咏的先河。白居易《长恨歌》则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诗句,将历史事件升华为爱情悲剧,影响了后世对马嵬事件的情感认知。
宋代文人更注重从马嵬事变中汲取政治教训。苏轼《骊山三绝句》其一云:"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直指玄宗晚年的昏聩。而陆游《书愤》中"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激昂,与"马嵬坡下泥土中"的怅惘形成对比,折射出时代变迁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明清时期,马嵬驿的凭吊文学更趋多元化。袁枚《马嵬》诗打破传统视角:"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将帝王爱情置于民间苦难的背景下审视,体现了民本思想的觉醒。当地文人则更关注遗迹的保护,《兴平县志·艺文志》收录了清代兴平知县顾曾烜的《重修马嵬驿碑记》,记载了乾隆年间修复驿站的经过,反映了地方士绅对历史遗产的重视。
五、古今变迁:从驿站到文化地标
随着时代变迁,马嵬驿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宋代以后,因关中驿道改线,马嵬驿的交通地位逐渐下降,至明代已降为"递运所"。清代乾隆年间,驿站被彻底废弃,原有建筑逐渐湮没。《兴平县志·建置志》载:"马嵬驿,明洪武初置,乾隆四十一年废,遗址尚存。"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马嵬驿遗址进行了保护与开发。1956年,杨贵妃墓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杨贵妃墓博物馆建成开放,馆内陈列有唐代文物及历代咏马嵬诗作。近年来,当地依托历史资源,复建了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再现了唐代驿站的市井风貌,使这座古老驿站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
从唐代的繁华驿站到近代的黄土高坡,从悲剧发生地到文化旅游区,马嵬驿的变迁轨迹折射出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它不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盛极而衰,更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美的向往。正如清代兴平学者张元际在《马嵬怀古》中所咏:"千古兴亡多少事,残碑犹峙夕阳中。"马嵬驿的故事,永远在历史的夕阳中诉说着王朝更迭的无常与人性的复杂。
站在马嵬坡头回望,历史的风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个六月的清晨。杨贵妃的悲剧早已超越个人命运,成为一个民族对盛世兴衰的集体记忆。马嵬驿,这座凝固在时光中的驿站,终将继续见证历史,也继续被历史所诠释。
作者简介
康宇涛,咸阳市兴平人,自幼热爱文学,深耕创作。其笔触细腻,善写生活百态,尤爱描绘家乡兴平风土人情,作品见于《咉像槐里》、《风尚兴平》、《德善槐里》等地方平台,展现家乡底蕴与风貌,引发共鸣。
他创作视野广阔,在《都市头条》、《陕西公益网》、《三秦都市报·秦闻讯》等媒体发文,聚焦社会热点与公益,传递正能量。活跃于微博、头条、抖音等平台,粉丝过万,作品热度高,是备受关注的创作者。未来可期更多佳作问世。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