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映山河,岱骨铸文脉——读《击壤歌》的正能量感悟
编者按:
何树华先生的《击壤歌》,是一部用诗心丈量山河、以笔墨镌刻文脉的佳作。四大篇章经纬交织:山河篇泼墨家国情怀,泰岱篇深掘文化根脉,艺文篇织就传承经纬,性情篇点亮生活微光。字里行间,既有岱顶罡风的豪迈,又有汶水碧波的温润;既见摩崖石刻的沉厚,亦含天街晨星的清亮。
先生以诗为舟、以画为楫,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摆渡,让泰山的雄、艺文的韵、生活的暖,都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能量。读此书,恰似与先生同登泰山,于日出时悟"天人合一",于摩崖前思文化传承,于寻常处品生命真味——这便是《击壤歌》的力量:让山河有魂,让文脉有骨,让生活有光。
今呈此感悟,愿与读者共品书中真意,在诗画里触摸文化根脉,于字行间汲取前行力量。
诗心映山河,岱骨铸文脉——读《击壤歌》的正能量感悟
张庆明
翻开何树华先生的《击壤歌》,恍若推开一扇浸透墨香的文化轩窗。书页间,山河气象如岱顶罡风奔涌,泰岱风骨似摩崖石刻凝沉,艺文脉络若汶水碧波延展,性情微光像天街晨星闪烁——四大篇章(山河、泰岱、艺文、性情)经纬交织,恰如上古击壤遗音在当代的深情复调,字间墨里流淌的精神能量,引我于诵读时沉醉、沉思中觉醒,汲取照亮生命与时代的前行力量。
一、山河为卷:泼墨家国情怀的壮阔底色
“山河篇”中,先生以诗为椽笔,蘸取天地灵气,将五岳雄姿、关隘风骨、名楼气韵泼洒成卷。读《七律·华山》“太华削成五千仞,倚天如剑刺苍穹”,笔力直穿秦岭云霭——仿佛看见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的吟诵撞在绝壁上,碎成满谷松涛;《七律·居庸关》“叠嶂横天险,雄关锁蓟门”,则让关城千年的风霜跃然纸上,城楼垛口间,似仍回荡着中原与塞外交融的驼铃与号角。
这些诗词从不是单纯的风物描摹,而是将山河化作家国情怀的具象载体:华山的奇险里藏着民族的坚韧,居庸关的雄浑中裹着文明的包容。正如先生在《水调歌头·珠峰》中写“霄汉立冰峰,浩气贯长虹”,这份对山河的礼赞,是抵御精神虚无的锚点——当我们在长江纤夫的号子里听见执着,在昆仑牧人的歌声里触到赤诚,便懂得“小我”融入“大我”的分量:爱山河,便是爱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血脉,让家国情怀化作脚踏实地的前行底色。
二、泰岱为骨:深凿文化根脉的精神图腾
“泰岱篇”是全书的灵魂,先生将泰山视作民族文化的“根脉标本”,以诗词为刻刀,在摩崖、古柏、云海间,雕琢出独属于泰山的精神图腾。
日月经天的文化坐标:《七律·泰山日》绘“金轮破晓照天枢,云海翻波涌赤图”,“天枢”二字道尽深意——泰山日出从不是寻常晨光,而是从秦皇封禅的祭天台升起,经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吟诵浸润,早已成为“天人合一”的文化符号。先生的诗,让这份传承在当代重焕光彩,恰似旭日穿透云海,照亮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
留白藏道的历史哲思:《贺新郎·无字碑》探“碑碣空留字,任人评、是非功过,尽归尘土”,武则天的无字碑立在泰山语境中更显厚重——泰山本是“帝王告天”的圣地,而无字碑的沉默,恰是对“功过自有人评”的通透,是文化传承中最精妙的“留白”。先生以词叩问,让个体思考融入民族的集体记忆。
千年不朽的生命隐喻:《七律·汉柏》歌“虬枝铁骨立千年,阅尽沧桑意自坚”,泰山汉柏的每道裂痕里都藏着岁月的密码——它见过汉唐明月,经过大宋风雨,却始终以苍劲姿态托举青天,恰如中华民族在跌宕中屹立的精神写照。先生生于泰安、长于岱下,《泰安日报》总编的生涯更让他成为泰山文化的“摆渡人”,这份乡土深情,正是“家国情怀”最鲜活的注脚:爱泰山,便是爱祖国文化根脉的具象化。
三、艺文为脉:编织传统新生的传承经纬
“艺文篇”中,诗与画如双生藤蔓,在文论的土壤里缠绕生长,尽显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开新。论画之词《西江月·论画》言“笔墨当随时代,气韵必溯古典”,十字道破传承真谛:当代创作需扎进古典审美根须。
先生画《子在川上曰》,水墨间孔子临流的身影与涡旋水纹相融,道家“道法自然”的哲思随墨晕漫开;题画诗《七绝·题山水图》“墨染烟岚三两笔,便藏丘壑万千重”,更让画中山水与诗里丘壑神交——画是形,诗是神,诗画互释间,传统文化的“神韵”得以呼吸。作为泰山画派研究院院长,先生以格律诗词为舟,在文化长河里打捞散落的珠贝:谈书法“追晋韵”,是守“中正平和”的筋骨;论绘画“慕元心”,是传“逸笔草草”的灵性。这份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孩子临摹《兰亭序》时触到魏晋风骨,让年轻人赏水墨泰山时悟透“稳如泰山”的密码,让传统文化在日常里活成流动的清泉。
四、性情为光:点亮平凡生命的温暖星火
“性情篇”是全书最温润的章节,先生以心为砚,研生活为墨,将日常褶皱里的微光凝成诗行。《五律·忆人大》写“京华游学日,泰岱著书时”,把人大求学的青涩与岱下著述的沉潜织成岁月锦缎——这份“学思相长”的坚守,恰是文化传承者的精神剪影。《七律·老来》道“笑对霜华侵鬓发,闲观云影落杯盘”,将岁月沧桑酿成豁达,恰似泰山古柏经霜愈劲,尽显“老当益壮”的生命气象。
更动人的是《七绝·题画》系列:观“孤舟横野渡”,便吟“落日浸寒漪,轻烟笼远堤”,将观画的片刻宁静淬成诗——这是先生教我们的生活哲学:平凡从不是平庸,粥香漫过窗棂是诗,夜雨敲窗是韵,生命本就是待我们吟诵的“击壤歌”。当我们在孤灯夜读时与先哲“神交”(《五律·夜读》“灯昏疑月上,卷静觉神交”),在回望少年时拾起“狂歌”的热忱(《七律·少年》“狂歌曾上南山顶”),便懂得:热爱生活,就是点亮生命的火炬,让每个平凡日子都闪烁人文的暖光。
合卷时,《击壤歌》的余韵如泰山松涛,在心底久久回荡。它以山河为经,丈量家国情怀的广度;以泰岱为骨,深掘文化根脉的厚度;以艺文为脉,编织传统新生的维度;以性情为光,照亮平凡生命的温度。四者交融成的能量,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质地:既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又有“守正创新”的智慧,更有“向光而行”的热忱。
序文叹“所谓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先生以诗画为舟,载我们驶向精神的桃花源——那里山河永恒,岱骨不朽,文脉永续,生命向阳。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能量前行:登泰山时触“齐鲁青未了”的浩气,临帖时悟“气韵生动”的智慧,喝粥时品“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真趣,让击壤的诗意化作照彻人生的光、温润时代的暖,岁岁相伴,让古老文化基因活成当代人精神里的璀璨星河,照亮我们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读《击壤歌》感怀
击壤歌传古韵长,山河泰岱入华章。
笔摇五岳风云气,墨染登封日月光。
诗画交融承雅韵,性情入墨见柔肠。
尺笺藏尽千秋意,化作清辉照路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