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铁牛相伴,垦荒岁月情长
作者:刘连成
刘慧志与杨泽的故事,恰似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双辽荣军农场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垦荒恋歌。
1952年初,十九岁的刘慧志,宛如一朵盛开在皖南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里娇艳的花朵,享受着安逸且文艺的生活。然而,在她那颗年轻而炽热的心中,却燃烧着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驾驶着拖拉机,在辽阔的黑土地上纵横驰骋。这份对拖拉机的痴迷,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她心底生根发芽,最终促使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惊叹的决定。
当她踏入辽西省荣军农场工作办公室的那一刻,仿佛带着皖南山水间的灵秀与坚韧。接待她的,是一位年仅二十出头的英俊干事杨泽。杨泽那深邃的眼眸中,透着疑惑与关切:“你叫什么名字?”
“刘慧志。”她的声音清脆如铃,宛如山间清澈的溪流,在这略显沉闷的办公室里回荡。
杨泽好奇的问道:“你,一个漂亮的女孩为何要放弃皖南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那令人羡慕的安逸环境,偏要奔赴辽西那片荒凉的垦区?”
面对杨泽的疑问,刘慧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喜欢拖拉机,想象着一个女兵在黑土地上驾驶着拖拉机,那一定是无比潇洒的画面。”
杨泽微微皱眉,眼中满是担忧:“你能挺得住吗?听说那里荒无人烟,夜里野狼时常出没,你一个年轻女孩子放弃舒适的环境,实在太可惜了。”
但刘慧志心意已决,如同磐石般不可动摇:“我意已决,请给我开调令吧。”
杨泽被眼前这个漂亮女兵身上那股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仿佛看到了她内心深处那团渴望冒险与奋斗的火焰。他怀着敬意,为刘慧志开了一张去往辽西荣军农场的介绍信。望着刘慧志走出办公室那毅然决然的背影,杨泽心中满是敬佩。他低下头,轻轻翻阅着刘慧志的档案,那些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女孩不平凡的过往:刘慧志,女,汉族,辽西省台安县人,1933 年 7 月出生。1949 年 6 月,在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同年 12 月 12 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 年 12 月 -——1950 年 6 月在皖南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工作。1950 年 7 月 -——1951 年 12 月先后在皖南军区直属医院、皖南军区司令部等多个单位从事医护工作。
而如今,因对拖拉机的极度喜爱,刘慧志主动申请到辽西省最偏僻的荣军农场工作,开启一段未知却充满期待的旅程。
杨泽被这个个性极强的女兵深深触动了。他心想,一个女孩子都有如此勇气,自己又怎会逊色?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纸笔,如同一位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向所在的辽西省荣军办公室提交了到双辽荣军农场开拖拉机的申请。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办公室批准了他的申请。
在辽西省省会锦州的火车站,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不期而遇。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的相遇与前行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们乘坐火车,一路向北,来到了卧虎屯。而后,又马不停蹄地直奔哈拉巴山下的双辽荣军农场场部报到。在这里,他们有幸师从农场拖拉机队长张东祥。刘慧志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双辽农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在那个年代,会开拖拉机的人本就如稀世珍宝般稀少,而女拖拉机手更是凤毛麟角,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般珍贵。刘慧志对拖拉机的爱,就像孩子对最心爱的玩具,深情且执着。她更爱这片未曾开垦的黑土地,仿佛这片土地是她命中注定的舞台。她和师哥杨泽,驾驶着拖拉机,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纵横驰骋。那拖拉机的轰鸣声,仿佛是他们奏响的青春赞歌,在荒原上空久久回荡。他们就像一对勇敢的开拓者,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师兄师妹驾驶着前苏联的“斯大林 80 号”,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惊天动地的垦荒故事。他们的汗水,如同春雨般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滋润着每一寸希望的田野。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心间悄然种下,生根发芽。最终,他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妻,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刘慧志告别了拖拉机,转行到农场卫生所,先后当过护士、会计。她就像一颗螺丝钉,无论拧在哪里,都能坚守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她的师哥、丈夫杨泽,凭借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对农场事业的热爱,成为了双辽农场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农场副场长。他们就像农场的两棵参天大树,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守护着农场的成长与发展。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们都始终如一地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如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农场前行的道路。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们对农垦事业的热爱从未减退。直到离休,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黑土地,献给了他们深爱的农垦事业。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永恒的诗篇,被写进了《双辽农场场志》,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