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马仁平
我的老家坐落在陕西秦岭南麓洛南县石门镇张湾村,那里藏着父亲六十七年的情怀。我的父亲,就像村西头那片庄稼地,跟着节气轮回,把日子过成了春播秋收的循环。
父亲马英武,生长在土坯房连成片的年代,1958年冬月降生。18岁时,正值艰苦岁月,他一头挑着书本,一头挑着生活用品,翻山越岭往返于离家几十公里的华县(现华州区)金堆中学。那几年,酷暑寒冬里的求学路,他走得扎实,成绩始终拔尖。
22岁成家,娶了母亲张蜜蜂。先是有了姐姐,两年后我降生。也是那年,他参加了洛南书法培训班,得多位名师指点,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为精进书艺,他常背着干粮、提着水壶奔波于县城、商州、省城,一次次登门求师,笔力在辗转中日渐深厚。
三十多岁,是他肩上担子最重的年月。为了生计,白天在地里刨食,琢磨着挣钱养家;同时还担着村里的村长、支书,家里的饭常常吃到一半,就被村民叫去调解纠纷、处理琐事。年幼的我看着他那碗没吃完的饭慢慢变凉,心里又疼又急。任村干部二十多年,他练出了干练雷厉风行的性子,待人宽厚,一心为公,为村民办实事,赢得了镇里的肯定和乡亲们的口碑。
日子再难,他没丢下过书法。笔墨纸砚陪了他四十年,从青丝到白头,把大半生光阴都磨进了纸页里。商洛书画圈的朋友称他为草根书法家,还送他“青龙山人”“黄龙木”等雅号,既是尊重,也是对他书艺的赞誉。
父亲的大书房里,文房四宝齐备,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整齐悬挂,接待着四方来宾。这些透着正气的字迹,陪了他大半生。小时候,我常趴在门缝看他悬腕书写,笔锋在纸上游走,像老农用犁铧耕耘土地,笔笔稳健,入纸三分。有次我偷学他写字,墨汁溅在宣纸上,他不恼,反倒握着我的手一遍遍教,掌心的温度透过笔杆传来,比砚台里的墨还暖。
他教过多少学生,自己也记不清了。我和姐姐是他陪伴最久的两个——十来岁起,他教姐姐练启功体,教我学唐寅体。每年暑假,练字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出门玩耍的机会少得可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字总被老师同学夸赞。每年春节前,跟着父亲去集市写春联是雷打不动的事。十来岁的我们,跟着他在寒风里站了好些年,为乡邻写联成了年终大事。求联的人排着队,围观的人挤成圈,常常午饭拖成晚饭,手脚冻得通红,但就是这样父亲仍然年年坚守,他说虽然天气寒冷心里却热乎。
父亲总说:“习书要以古为师,取法乎上,切记读、背、临、对,还要讲究运笔的线条质感。”循着他的教导,我和姐姐如今都已长大,在不同岗位上立足,字也渐渐得到些认可。这都是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
如今,父亲的文房四宝摆在了我的书桌上。看墨汁在砚台里晕开的瞬间,忽然懂了:他的一生,就像砚台上的包浆,看似沉默,却是无数日夜研磨沉淀的光华;又像他笔下的字,笔笔有骨,藏着化不开的温厚。父亲一生对书法的热爱,为女儿点亮了人生之路。父亲,我们爱你,会陪着你慢慢变老。
如今,父亲已是商洛市榜书协会首届掌门人,也是国家、省、市、县四级书协会员。
赋诗:
一生辛劳未曾歇,
为养儿女鬓先雪。
背弯犹记肩头重,
岁月研磨皆是帖。
乙巳夏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