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的中国智慧》
林舒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收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流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歌》,像一串密码,把四季轮回、万物生长记录到中国人的记忆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收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是古人瞻天文,观气象,会时令,知服食,在方寸之地建立的一套“天人合一”的独特立法,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时间表的文明心性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古时人通过对太阳周年运行的精确测量产生的。古人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分为24等份,每份15°为一节气,以其“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骨干,用反映物候变化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三候”(如寒露初候鸿雁来宾、次候雀入大水为蛤、末候菊有黄华)作为辅助之法,这就产生了用节气纪月法以反映十二个月发展情况的这个体系。这一体系都是为黄河流域的农事生产服务的。“芒种”谐音“忙种”,正逢小麦收获季节,也是收获后刚开始插秧的忙碌时刻;“霜降”警示此节气已到寒冷时节,要抓紧时间把晚稻收起来。汉代《淮南子》首次完整记二十四节气,元代郭守敬编《授时历》对24节气再一次修正,其误差仅有2分钟,比欧洲还提前300年,这就是天文学与农耕文明的相互促进。
文人往往喜欢用某个节气作为切入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用“露似真珠月似弓”来形容的是寒露的清冷;用“昼出耕田夜绩麻”来说的是芒种繁忙;还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节气并非单单是指时间的一个点,它也是情之间的一个载体。清明时,扫墓、踏青、放风筝,构成了“慎终追远”与“生生不息”的两方;立夏时,江南小城挂“立夏蛋”,闽南人吃“虾面”,地域不同,风俗各有千秋;冬至时,南食汤圆北食饺子,在苏州则是坚持“冬至如大年”的传统……其中都是一份延续,也是对节气的呼应。
今天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是现代化农业靠科技做支撑,但是节气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北京郊区农民会通过“小雪封地”来确定大棚内气温的高低,云南的普洱茶也会根据“谷雨前茶”、“明前茶”等,由时节做出品质上的区分。“节气养身,顺时养生”,春天春分平肝气、夏天夏至养心阳、秋天秋分润肺燥、冬天冬至补肾精,如广东人夏至煲冬瓜薏米汤解湿、北方人立秋之后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储蓄能量,这也是节气与我们自己的身体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体现节气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新时代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范式,同时也是表明了中国当下对于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的创新表达。可以举出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故宫“二十四节气”系列胶带与传统的结合等等。
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一个认识,就是说人应该顺其自然、能够利用自然的一种生活智慧。现在的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二十四节气并不是说要复古,就是为了让现在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二十四节气,重建人跟自然界的关系,其实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的答案。
(指导老师:刘志永)
作者简介:林舒兰,女,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曾在青年文学家发表《麦穗上的年轮》《爱如春水满人间》《七月礼赞》也在中国文学发表了《亲情的温度》《中华龙脊,大美秦岭》以及梧桐学派发表了七一征文《勇担时代使命,续写百年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