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邑霓裳赋
文/代强(安徽)
晨光初染黛瓦时,我踩着青石板叩响千年时空。檐角铜铃轻颤,惊落几片沾着朝露的牡丹花瓣,恍若接住了盛唐遗落的珠玑。这座用沉香木般岁月雕琢的城池,将长安十二时辰的繁华凝成永恒琥珀,在洛水之畔日复一日上演着永不落幕的《霓裳羽衣曲》。
沿着阡陌交错的街巷漫溯,牡丹的暗香在砖缝里酿成蜜。朱漆门楣次第洞开,二重檐的唐风楼阁次第苏醒。转角处“天下第一笔”的墨香与擂台上抑扬顿挫的诗韵缠绵,忽听得铠甲铿锵,原是披甲将军在城楼下击节高歌:“云想衣裳花想容...…”,他的剑穗扫过青石阶,惊起满地诗行,引得异乡客执绢拭泪。这或许就是盛唐气象,连戍边将士的铠甲里都藏着半卷《全唐诗》。
市井的烟火在唐式铺面里流转。某坊青旗招展,金柿饼在桐木匣中泛着琥珀光,掌柜娘子鬓边斜簪牡丹,恍若周昉《簪花仕女图》里走出的仙子。邻坊农具陈列如青铜编钟,犁铧上犹沾着《齐民要术》里的春泥。转过垂花门,忽见满室流光,牡丹纹青瓷盘映着天光,釉色里似有杨妃醉酒的酡红。而最夺目者,当属那袭袭悬于雕梁的汉家衣裳,云锦彩绣在穿堂风里舒展成流动的《捣练图》。
日影西斜时,满城霓裳始盛放。曲江池畔的垂柳下,月华裙裾掠过青草,披帛逶迤如虹。执牡丹团扇的佳人莲步轻移,发间步摇惊起涟漪,恍若《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幻影。忽见金发碧眼的异域眷侣,着交领襦裙执手徐行,汉语清越如磬:“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他们的蓝眼睛倒映着灯笼海,仿佛丝路驼铃穿越时空,在二十一世纪的长安街上摇响文化的回音。
暮色将青砖染作黛色,八百盏牡丹宫灯次第绽放。潋滟水巷间,锦鲤衔着灯影游过石拱桥,恰似杜牧笔下“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倒影。画舫中传来箜篌声,穿襦裙的乐伎指尖流淌着《春江花月夜》,忽有穿圆领袍的少年郎临水起舞,广袖翻飞搅碎满河星子。此情此景,教人分不清是《韩熙载夜宴图》重现,还是今人醉入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本杀。
子夜打更声里,仍有不肯褪去罗衣的游人。他们提着牡丹灯徘徊在朱雀大街,任晚风将披帛送上九重檐角,与明月私语着千年前的秘密。城墙根下,卖花妪篮中残存的牡丹,暗香浮动如李白未干的墨迹。更夫沙哑的梆子声里,恍惚听见谪仙人的吟哦:“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这座永不谢幕的盛唐剧场,将时光淬炼成琥珀。青砖记得霓裳羽衣的纹路,牡丹藏着《霓裳曲》的工尺,河水沉淀着诗笺的墨香。当晨光再次爬上鸱吻,新一批汉服少年踏着露水而来,他们的织金马面裙扫过石阶,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朱雀纹砖——原来盛世从未离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在每颗向往盛唐的心里生生不息。
千年洛邑,用青砖黛瓦写就的《长恨歌》仍在传唱。那些穿梭时空的霓裳,那些流转千年的诗行,那些永不褪色的朱砂门扉,都在诉说同一个秘密:真正的盛唐不在史册泛黄的纸页里,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只要有人愿为一片月、一袭衣、一句诗而心动,长安的明月就永远皎洁如初。
原创作品
文中插图 作者/代强
作者简介:
代强,本科,党员,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十佳作家"。作品散见《中国矿业报》《三角洲》《中国乡村杂志》。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等21部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