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金堂行(之四)
作者/尕圆
舒家湾教堂
同学所在的公司在舒家湾这一带种桑养蚕,准备搞丝绸产业。周边几个村子所属山地全被他们承包了。同学负责这一片的经营,地里的小桑树苗只有筷子粗细、一尺多高,但是几片叶子顶上却结出了桑果。同学说这是矮化了的新品种。在山间漫步,他喊来本村的老刘,带我们去淮口镇舒家湾的天主教堂。
老刘话不多,村子周边的相关情况几乎是无所不知。我所关心的这高山顶上为什么会有一座天主教教堂,当年法国教主又是怎样一个人等问题,老刘大部分都说不清或不知道。边步行边“百度搜索”,知道这里是川西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1895年,这里发生了震惊朝廷的“舒家湾教案”。当地民众与天主教传教士因宗教、文化冲突,引发暴力事件。说起“教案”,老刘话多了一些。他说听老辈讲过“洋人凶案”,村民冲进教堂,放一把火烧干净了,教民、村民死伤不少。那时候,清政府哪个敢和洋人争强啊?没得办法,只好派兵镇压民众,还给教会赔偿了不少银子。过了两年,那个法国人就用清政府赔偿的银子重新修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村里的小学,1977年后,学校搬走了,教堂又恢复原貌。
教堂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现存有石牌坊、礼拜堂、左右厢房及左右后厅,形成一个两厢相连的四合院。周围原有石筑围墙及几道寨门,断存高墙仍有两三米。原有的门楼、钟楼均已废毁,只有一座石牌坊,很是特别。三层三开间的中西合璧式石质建筑,门柱刻半圆形花边,柱头刻蝶形图案,左右两侧有葵花图案,门柱两侧有素面半圆柱。外边又有方形小柱,再两边为两侧门。这种布局在中式建筑中并不多见,排列整齐美观。礼拜堂紧挨牌坊建造,木石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墙基下层素面,上层内外均有彩绘,但看不清是中式还是西式。礼拜堂内装饰华丽,柱础均彩绘有云纹及莲瓣,檐柱上还有花果、云气、蝙蝠等纹饰。堂内石板铺地,还算平整,进口处阶梯踏道能看清有花、鸟及吉祥物浮雕。再往里面好像是祭台,有些昏暗,台上供耶稣圣像,后壁有五色玻璃。随行的本村老刘说,这是当时法国人最为珍贵的东西。堂内还悬挂着一口法国制造铜钟。
靠教堂大门一端的庑殿,檐下有石碑,碑帽是“二龙戏珠”图案,这可是典型的中式,碑面无文字。厢房前墙为槅扇式壁,木格花窗,裙板板壁;后壁则为石板墙壁。右边院落后面有一池塘,左边院落后堆 杂物,旁边有井,这里就是厨房院。后侧山坡上尚有一处四合院落,悬山式门楼,筒瓦盖顶,滴水有十字架纹。老刘说这里在那次“红灯教案”时驻过兵,俗称“兵房”。
教堂内有两块简陋的木牌,随意地立在地上,上面有教堂基本情况简介,分为“舒家湾天主教堂”“文物本体状况”“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四部分。上面的文字表明,在1988年和1997年,这里分别被列为金堂县和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眼下的现状却似无保护。大概全国县市级文物保护都如此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