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之路(四)
王慧仙
一是精心呵护、充分理解并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由于我和老伴两地工作,孩子从出生到小学五年级的成长阶段都随我在学校生活,这段幼儿及儿童时期正是塑造一生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的孩子尚未形成强烈的反抗意识,在温柔呵护与理解中易建立深厚情感。比如幼儿阶段,我会轻抚孩子的头问:“宝宝渴不渴?饿不饿?”若几小时未见,便抱起亲吻:“想妈妈了吗?”这些亲昵举动让孩子对母亲产生依恋。
儿童阶段则抓住时机培养好习惯,发现点滴优点立即鼓励、表扬、奖励;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稍有不当便及时批评甚至惩罚。当时我最珍贵的物品是结婚时姐姐送的罗马表,却被儿子拆解得七零八落。初见时我怒火中烧,拉过小手打了两下,旋即意识到“打”绝非良策——表不会复原,只会伤害孩子心灵,留下影响母子感情的创伤。我强令自己冷静下来询问:“为什么拆妈妈的表?”孩子回答干脆利落:“想弄清嘀嗒声哪来的。”这回答让我心头一震:我打碎的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啊!为弥补过失,我特意买了带齿轮的玩具表供他拆卸。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明白:奖惩必须有理有据,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唯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让孩子明理守矩,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少年时期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受环境影响,思想波动较大,有自己的愿望,对家长的严格要求容易产生反抗精神和叛逆意识。家长不宜强行压制,应多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例如,儿子想和同学去游泳,那时我们刚从甘肃偏僻农村调到天津大港油田。作为旱鸭子,我对游泳本就不放心,何况《新报》上经常刊登孩子游泳出事的新闻,因此我和老伴坚决不同意。再加上我好胜心强,让孩子在短短暑期参加美术班、计算机班,又让他学小提琴,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他。孩子看到同学们自由玩耍,自己却学这学那,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为了拿到美术班结业证,他因忘了带照片无法领取,又怕我批评,竟在相距三十公里的路上,一上午骑车往返跑了两趟。此事令我感动,却也使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他开始从家偷跑、说谎、不学习、整天看电视。我发现孩子判若两人,又不和我沟通,一时束手无策。
后来,老伴以他一个工人的现实生活为例教育孩子,并指出我不该强加给孩子那些活动。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也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对立、不听父母话是不对的,很快便不再对立,远离了那些不务学业的同学。圣人无过,何况孩子?家长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家长,反省自身。家长也应自我反思。
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初中毕业时想报考医校,但我担心四年中专毕业后年仅十六岁就要行医,实在放心不下,便反复劝说孩子继续读高中。高一期间,他曾因叛逆心理导致成绩滑至班级中游,我唯恐其高考失利,终日忧心忡忡。所幸高二时他主动发奋苦读,成绩突飞猛进,最终跃居年级第二。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他所有志愿都填了医学院校。然而在提交表格前两小时,我再次说服他将第一志愿改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认为计算机是未来发展趋势的热门专业,加之西安有他姑姑照应,便以“男怕入错行”为由促成此事。如今想来,最令我痛悔的正是两次干预孩子的人生选择。这个懂事的孩子在我的建议下,接连放弃了挚爱的医学道路,错失了成为专业医者的良机。如今他虽已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日常言行却处处透露着对医学的眷恋:闲暇时总捧着医书研读,家人患病时能精准用药,孩子生病时沉着判断是否送医,俨然一副经验丰富的医师模样。
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答案。常有同事问我:“王老师,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每次我都简单回应:“一分的表扬胜过九分的批评,要多鼓励、多表扬。”但从未深究过这个问题。
最近带孙女去她小朋友家玩,每次去都看到她爸爸在电脑前忙碌。我怕打扰,总让孙女轻手轻脚进屋。两家大人熟悉后,对方奶奶感叹:“你儿子真好!我来你家这么多次,从没见他电脑上玩游戏。我儿子除了上班吃饭就是玩游戏,家里事一概不管,孩子发烧天天打针也不闻不问,为这个还总跟媳妇闹矛盾……”
据说她老伴去世前孩子就不听话,为学习没少挨打。老伴走时孩子才十三岁,她千辛万苦供孩子上学,拉扯到二十五岁结了婚。如今孙子都三岁了,儿子依旧不顾家、不体谅母亲。这样的儿子,叫人说什么好?反观我儿子,偶尔玩会儿电脑游戏,时间也就几分钟到半小时。我曾问他:“你怎么不沉迷游戏呢?”他说:“浪费时间,也没意思。”这让我开始认真回顾儿子的成长——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段时间,家庭及周围环境的熏陶至关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其成长环境。大人常看书读报,家里形成安静的学习氛围,远离麻将、吃喝玩乐、吵吵闹闹的场景;同时注重孩子交友,避免与不求上进、打架滋事的孩子厮混。因为坏习惯不知不觉就会沾染,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需要自我约束和努力才能养成。我老乡中有个孩子,比我儿子稍大,总因不学习、打架闹事让父母头疼。一次他来我家,竟教我儿子怎么捏紧拳头打架、如何抱头防卫,正巧被我撞见。我毫不客气地在儿子面前批评他,他还不服气:“阿姨,男孩子没这套本事要吃亏的。”我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好好学习,不招惹别人,谁会和你打架?”他走后,我问儿子:“他教你的那些,你学吗?”儿子毫不犹豫地说:“妈妈放心,我不会参与打架。学那些动作没用,就是看他做得挺好玩。”听了这话,我顺势点拨了几句关于学好、做人的道理。孩子大了,不能再像教育幼儿那样,直接地表扬可能显得无趣、效果不佳。要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严格要求,每件事落到实处、有始有终,让事实说话,使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相信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做事时会想到父母的教导,有自控意识,就不易沾染坏习气。
在西安读书的十年,远离父母,他的学习、生活和做人全凭自己努力。我刚到上海他们的新家时,一位大娘说:“你儿子真是好孩子!我老伴半身不遂坐轮椅在渠边晒太阳,突然下大雨,我赶回去时,你儿子已把他推到没雨的地方了。能这样关心素不相识的人,真难得!”
以上是我儿子成长过程中,关于努力学习和做人的点滴。遗憾的是,我们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未能为儿子的深造提供更多帮助。我多羡慕阿诺德·汤因比的母亲,将儿子培养成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因斯坦的父母,把四岁才会说话的儿子培养成物理学家……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