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夏悠长
文/袁丹银
时光匆匆而逝,扑面的熏风翩翩而入,忽而又是一年入伏时。
年光过半。蝉鸣把小暑喂成了大暑,挺着啤酒肚打嗝的蛙鸣,撑破了伏天的背心。在这骄阳似火的太阳照射下,世间万物仿佛都被晒蔫了三分。唯有那生长在池塘之中的荷,不与万物争艳,当其他植物被这炎热酷暑的天气折腾的无精打采的时候,它却迎着暑气向阳而生。
“伏”,源自古籍《礼记·月令》中的“庚午”之说,也有隐伏不出之意,随着三伏天的大幕轻轻开启,我们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再看“伏”字是人字旁加一个犬字,可见伏天与狗有关系。古人认为“犬”可以保护人,这就是伏天的原意。
夏之盛极,亦是暮时。今日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所以说,“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因为今年伏天一共30天,俗称短三伏,上一次短伏天还是在2015年,整整隔了10年。古有俗语这样讲:“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由此可见,此话总有它的道理。
暑天漫漫,白日灼灼。且听窗外的蝉鸣一阵高过一阵,阳光白得晃眼,连风都带着闷热的。这样的日子,人容易倦,心容易浮。身在红尘中,人在流年里,不管季节的景色如何变幻,都要怀一颗宁静向美的心。有道是,大暑之时,天已入伏,只求风来雨来,清凉意来。
心闲则万物皆闲。其实,越是燥热的时节,生活越需要一些慢下来,午后小憩,任电扇摇着头转出一室清凉;傍晚煮茶,看茶叶在杯中舒展如初绽的绿意;深夜读书,让台灯的光晕温柔裹住疲惫的身心。
站在入伏的门槛回望,我们发现:那些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是生命在积蓄能量;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局,往往藏着柳暗花明的转机。如今我们有了空调,却丢了等风的耐心。其实,三伏天最奢侈的,不是空调房的凉爽,而是那颗能"闲看云卷舒"的从容之心。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我们总爱躺在竹席上,数着天花板的裂纹等风来。那时的风,总是很守信用,要么带着井水西瓜的凉气,要么捎来槐树花的甜香,最不济,也会摇动老蒲扇,送来母亲手心的温度。
时值三伏,不妨重拾这份天真。清晨推开窗,等第一缕穿堂风掠过发梢;正午拉上纱帘,看光影在地上跳舞;日暮时分,坐在阳台等晚风把暑气一寸寸揉碎。原来,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逃离炎热,而是学会在热浪里,打捞这些闪闪发光的幸福。
我们相信,所有值得等待的,都会如约而至。就像蝉等来了盛夏,荷花等来了蜻蜓,而我们,终会等来属于自己的那阵晚风。入伏时节,最宜修炼“静待”的功夫。静待一场雨洗净铅华,静待一朵云遮住骄阳,静待晚风路过窗前时,轻轻摘下你眉间的汗珠。
当我们学会以云的从容看待世事,以水的柔韧应对变迁,自能在炽热的夏日里,等来属于自己的清风徐来。我们不必与酷暑较劲,且学那荷叶上的青蛙,寻一处阴凉看云来云往,将灼热化作修行的道场。
林清玄曾说:“心若从容,日日都是好日。”三伏天最动人的,是那些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菜市场里,水灵灵的黄瓜顶着黄花;冷饮摊前,孩子们踮脚数着硬币;巷子深处,老人摇着蒲扇讲陈年旧事。
现代生活总被 “效率” 追赶,我们却在伏天里读到最珍贵的 “留白”:午后的雷阵雨会暂停工期,让写字楼里的人望向窗外出神;傍晚的晚风会吹慢脚步,让归家的人遇见卖西瓜的小摊。如是说,伏天的真谛,不是与暑热对抗,而是学会在炽热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近日,虽说下了几场雷阵雨,给我们带了一丝丝短暂的清凉。但我在建始花坪避暑的地方也一样,不过每次降雨带来的清爽,就如昙花一现,酷热仍是这暑热天气的常态。毕竟今年的三伏天来的晚,暑气却来的早。
当暮色染红天际,纳凉的老人们摇着蒲扇说:“伏天过一天,就离秋凉近一天。” 其实哪需要盼呢?看丝瓜藤在篱笆上悄悄结出嫩果,听蟋蟀在草丛里开始练声,便知光阴从不会辜负耐心。这暑热里的每一滴汗,每一阵风,都是时光写的诗——热烈,却也从容。
在这灿烂热烈的时节,人们都会寻得一处静谧养身,一隅独处修心,一方美景悦目,一种热爱追寻。毋庸置疑,我们要有闲心看云的变化,有静气听风的私语,更要有本事,把最燥热的季节,过成最温柔的回忆。
倏忽夏末,清秋在望。愿我们像看云那样从容,像等风那样耐心,让日子在蝉鸣与茶香里,酿出独属夏日的悠长滋味。
2025年7月20日写于建始县花坪镇新溪村锐锐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