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一条江河跨越国界,它便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地缘政治的镜像。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流域的奔流,串联起中、印、巴三国的生存命脉与文明基因,也映照出跨境水权博弈中的合作渴望与现实困境。
本期特刊中,特约评论员晓频以“三国演义”为喻,解码流域水权的迷局与破局之道。从能源开发的潜力到信仰与生存的重量,从外交博弈的暗流到合作共赢的曙光,文章不仅呈现了三国与江河的深度羁绊,更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共饮一江水”的命运共同体中,是让水流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还是化作和平的纽带?答案,或许就藏在放下猜忌、共护水源的共识里。
值此墨脱水电站开工之际,我们期待这篇评论能为理解国际水权治理提供新的视角,更盼望这条流淌千年的江河,终能滋养出跨越国界的文明新篇。
都市头条《国际时事评论》编辑部
2025年7月22日(351字)
【特刊:国际时事评论28】
天河之上的“三国演义”
特约评论员:晓频
当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第一次劈开喜马拉雅的褶皱,这条向西奔流3000公里的天河,便已写下跨越国境的命运伏笔。它不仅串联起雪域、平原与沙漠的地貌奇观,更将中、印、巴三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缠进了一场关于水权、利益与信仰的“三国演义”。从墨脱水电站的轰鸣声,到恒河岸边的晨祷声,再到印度河畔农民的叹息声,这条“天河”的每一次波动,都在三国的版图上激起层层涟漪。
一、一条倒流天河,系住三国命运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一条神奇的天河劈开群山,逆势向西奔涌,它便是神州唯一倒流的“天河”。在中国,它被称为雅鲁藏布江,带着雪域高原的圣洁与孤傲一路南行。当它流经印度,便化身成恒河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又以慈悲的姿态辗转滋养巴基斯坦大地,最终一头扎进印度洋广阔的怀抱。这条神奇的水系,宛如一条无形的命运丝线,将中、印、巴三个国家紧紧缠绕在一起,编织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葛。
对中国而言,雅鲁藏布江是藏在深山的“绿色银行”。它奔腾不息的江水蕴含着巨大的水能,经测算,仅其下游大拐弯处的水能储量就相当于6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堪称一座等待深度开发的能源宝库。如今,这份潜力即将被转化为现实——我国于2025年7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墨脱水电站,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 ,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高达6000万千瓦 ,年发电量预计达3000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三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它不仅能满足西藏全社会近20年的用电需求,还将为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此外,雅鲁藏布江滋养的河谷孕育着独特的高原生态,是守护西南边陲的天然生态屏障;同时,它更是藏区农业灌溉的生命线,让青稞能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维系着当地百姓的生计与希望。
在印度,恒河早已超越了普通河流的范畴,它是流淌在每个印度教徒血管里的信仰。每天,数百万印度教徒怀着虔诚之心,在恒河沐浴祈福,期望洗净今生的罪孽。恒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养活了超过4亿人口。它不仅承载着印度的精神图腾,更是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的核心命脉。可以说,恒河轻微的“波动”,都会让印度经济随之“震颤”。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印度河——作为恒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就是流淌的黄金。这个干旱的国度,80%的农业灌溉完全依赖印度河。每一滴水,都直接关乎小麦的收成、面包的价格,关乎无数家庭的温饱。巴基斯坦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印度河停止流淌的那天,就是巴基斯坦的末日。”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巴基斯坦对印度河的极度依赖与深深忧虑。
二、水权迷局中的主流与暗流
1、墨脱水电站引发的“下游焦虑”
随着墨脱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印度的“下游焦虑”达到了顶点。自2025年1月起,印度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要求中国“提高透明度”,恢复跨境河流水文数据共享,并称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利益” 。7月19日墨脱水利工程启动后,印度外交部立即抗议“中国未协商”,民间舆论渲染“水权被剥夺”的恐慌,部分媒体甚至炒作中国可能将水资源“武器化” 。印度还试图联合美日建立“流域安全监测系统”,并推动美国介入(如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年初访印时渲染“中国水威胁”) 。
事实上,中国在雅鲁藏布江的开发始终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墨脱水电站采用“引流式发电”设计,仅建50米低坝,90%的水量仍会回归河道,对下游水量的调控能力非常有限,根本不会对印度的水资源供应造成实质性影响 。中国建设墨脱水电站,纯粹是为了开发清洁能源,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来没有任何将其用于军事目的的意图。
2、印巴之间的“水武器”对决
在印巴边境,除了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还有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战争在持续上演。印度凭借占据上游的地利优势,将水资源变成了制衡巴基斯坦的“战略武器”。在印度河上游,印度如同一位冷酷的“水闸掌控者”,修建了30多座大型水坝,将水流牢牢攥在手中。巴基斯坦的农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水流充沛的灌溉渠逐渐干涸,肥沃的农田变得龟裂荒芜;而到了雨季,印度却会突然开闸放水,汹涌的洪水如猛兽出笼,瞬间冲毁下游的农田和家园。2025年4月,印度关闭杰纳布河水闸致巴基斯坦农田绝收;6月又开闸泄洪加剧巴洪灾 。这种充满恶意的“水恐怖主义”行径,让巴基斯坦既愤怒又无奈,印巴之间的水权矛盾也因此成为了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的催化剂。
三、破局之路: 希望与荆棘并存的未来
1、中国的“大禹智慧”与合作曙光
面对这复杂棘手的水权困局,中国提出的跨境河流合作倡议,核心围绕“数据共享、技术互鉴、互利共赢”展开。中国毫不吝啬地将水文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向印度、巴基斯坦开放,在防洪预警、生态保护等方面主动分享经验与技术。以墨脱水电站为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燃煤约9000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为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间接为高温频发的印度提供气候红利 。
2016年三国专家曾跨越重重阻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联合治理恒河污染问题。如今,墨脱水电站的建设又为区域能源合作带来新契机,其发电量以对外消纳为主,将通过特高压电网输往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等国 ,印度若参与区域电网合作,可缓解其东部电力短缺。
2、印度搅局下的重重阻碍
然而,现实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前行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印度在流域合作中频频扮演“搅局者”的角色。出于地缘政治野心以及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战略猜忌,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任何合作方案都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在印巴关系上,印度更是变本加厉,利用上游优势不断强化对水资源的绝对控制,在公平分配问题上态度野蛮强硬,这使得巴基斯坦对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了担忧与不安。
在墨脱水电站一事上,印度不仅在外交、舆论上施压,还在军事上有所动作,向中印边境东段增派苏 - 30MKI战机、布拉莫斯导弹团,并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新建7个水文监测站,配备以色列无人机侦察系统 ;拨款800亿卢比在下游修建12座哨所和雷达站,将第17山地打击军调往邻近墨脱的提斯浦尔地区 。真的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3、从“水战争”到“水联盟”的艰难历程。
如果中、印、巴三国能够摒弃前嫌,建立“恒河 - 雅鲁藏布江流域合作组织”,那么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多赢的美好局面。中国先进的水利技术、印度丰富的农业经验、巴基斯坦迫切的灌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就如墨脱水电站,若印度放下成见参与合作,不仅能获得电力供应,还能借助中国技术提升自身水利建设水平。
但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先跨越印度设置的重重障碍。只有印度真正放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参与对话,三国才有可能打破当前的僵局,让这条承载着无数恩怨的天河,不再是冲突的导火索,而是和平发展的纽带,重新滋养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之花。
天河依旧奔流,裹挟着冰雪的纯净与文明的厚重,不舍昼夜。它见证过冲突的硝烟,也孕育过合作的微光。中、印、巴三国与这条江河的羁绊,从来不是“零和博弈”的选择题,而是“共饮一江水”的命运共同体命题。当墨脱水电站的第一缕电流即将点亮雪域,当恒河三角洲的稻田仍在等待雨季的馈赠,当印度河的灌溉渠牵挂着千万家庭的炊烟,或许唯有放下猜忌的堤坝,架起合作的桥梁,才能让这条流淌千年的江河,真正成为滋养和平与繁荣的纽带。毕竟,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从来不是“争夺水流”,而是“共护水源”——这,或许正是这条“天河”留给天河流域三国最深刻的启示。(3013字)
共3376字 2025年7月22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