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资源,不是环境,不是所谓的“起点”,而是藏在骨子里、代代传承、深入血液的“奴性”思想。它以各种冠冕堂皇的“智慧”伪装自己,让无数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被困了一辈子的呢。
我所在的村,早已被一种病根腐蚀了太久太深。这种病根被人们称作“处世智慧”,其实是胆小懦弱的代名词。更可怕的是,人们不仅不觉得羞耻,反而把这当成安身立命的信条,甚至把它当成人生成功学来传授下一代。
我们这个村,这块土地,真正难以改变的根源,不是在经济条件,不是在自然资源,而是在思想观念。因为几千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用“识趣”“看破”“不争”的逻辑来合理化自己的软弱和苟活,早已习惯了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争、不敢反抗美化成“聪明”“成熟”“有智慧”。
你会发现,哪怕贫穷可以靠勤劳改变,知识可以靠学习提升,技能可以靠训练获得,但唯有思想观念,要想撼动,几乎难如登天。
为什么?因为整个社会结构、教育体制、家庭环境都在加固这种枷锁。一个孩子一出生,耳边听到的就是:“少说话,不多管闲事”“枪打出头鸟,小心惹祸上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话从父母说起,从老师灌输,到社会层层加固,慢慢浸入一个人的骨髓里,等你长大后你以为这是你自己的“智慧”,却不知早已沦为了驯服工具的一部分。
所以,一个人想要从这种牢笼中觉醒有多难,可想而知。改变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从上到下的社会氛围。需要从教育制度开始,教孩子独立思考、捍卫权利,而不是教孩子“听话守规矩”;需要社会制度真正捍卫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不是动辄就以各种理由剥夺人们的劳动果实;需要从每一个人心里点燃对自由、尊严、权利的认知和捍卫意识。
昨天我写的那篇文章,主题其实就一句话:大多数人活在认知的囚笼中。而这种囚笼最大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铁链锁住你的手脚,而是用看不见的思想铁链,锁死了你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甚至锁住了你反抗不公的勇气。
人真正被囚禁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为什么我今天还会继续写这个主题?因为我生活中见得太多了,无论我做事、说话、写文章,都有人劝我“不要太出头”。有亲戚朋友说,枪打出头鸟,你小心;有熟人说,你这样发声没用的;有不熟的人直接提醒“少管闲事”。甚至有些好心人把这种“少言为贵”当成人生处世的金科玉律,仿佛只有不发声、不争取、忍气吞声才是聪明人的活法。
可是,别忘了,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些你今天冷眼旁观、事不关己的事情,迟早也会轮到你头上。你今天可以不发声,那明天你还能幸免吗?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出头鸟”,如果每个人都觉得“反正我改变不了”,那这个社会就彻底完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公平、自由、权利、公正,哪一样不是无数出头鸟争取回来的?哪一样不是一代代不畏强权的人用代价换来的?
出头鸟从来都知道自己冒的风险,但他们更清楚:不发声的代价,远远高于发声的代价。出头鸟不是傻,而是明白不争取只会让灾难持续,只会让奴役加深,只会让悲剧一代代重演。
这个社会真正该敬畏的,不是“少言为贵”的沉默者,而是那些敢为公平发声、敢于正义呐喊、敢于反抗不公的人。他们是社会真正的脊梁。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村、这个社会才有希望?答案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觉醒,但哪怕一百个人中有一个敢于发声,就有希望。就怕如今我们村这一万个人中都找不到一个敢于呐喊的人,这就是一片真正的死水。文明的未来从来不是靠沉默者成就的,而是靠敢出头的人撑起来的。
我常常看到有人洋洋自得地说:“你发声没用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你争取不了什么,何必自找麻烦?”我总想反问他们一句:你不发声,你到底得到了什么?你沉默几十年,你的生活变好了吗?你的权利增加了吗?你感受到更多尊重了吗?你不发声,你只得到了,物价飞涨、工资停滞、权利被剥夺、尊严被践踏。
这个社会最荒唐的事,就是一群被剥削到骨头里的人,还在劝告另一些人别去反抗。明明自己过得最苦、被收割最狠,却还害怕“枪打出头鸟”,甚至嘲笑那些敢发声的人。
真正可悲的不是被压迫,而是被压迫了还觉得“我活得挺明白”。我只想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请别嘲笑那些站出来的人,因为他们争取的光,也会照亮你。你可以选择苟活,但请别笑话那些想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环境的人,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有一点希望,也正是因为有人在冒着风险喊出真话。
如果你害怕出头,觉得自己没有勇气,那至少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有人出头。你不做那个出头鸟,至少别做压断出头鸟翅膀的人。
哪怕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发声,在争取,只要这道火种还没有被扑灭,这片土地终有一天会迎来光明。因为,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而不是继续习惯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