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秋莲叹.八拍蛮
(孙光宪格一)
李斌 (四川成都)
寒目逸秋该早还,而今身已似枯莲。
烈焰鸳鸯池浴抒,谁知何处可行船。
【译文】
寒目望秋早该归还,
如今身似枯萎莲瓣。
烈焰鸳鸯池浴舒展,
谁知何处可行舟船。
【疑难字词解释】
1. 寒目:清冷目光("寒"字通感,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寒意,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意象)。
2. 逸秋:隐逸于秋("逸"呼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的隐逸精神)。
3. 枯莲:枯萎的莲花(双关,既指植物,亦喻生命凋零,暗合《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的生命哲思)。
4. 烈焰鸳鸯:激情如烈焰的鸳鸯("烈焰"通感,将视觉炽热转化为情感强度,化用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爱情意象)。
5. 池浴抒:池浴舒展("抒"字拟人化,暗合《诗经·卫风》"硕人其颀"的审美意象)。
6. 行船:行舟(化用李白《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间意象)。
【意象与情感剖析】
1. 生命与时间的对话:
- "寒目逸秋"的清冷与"枯莲"的凋零形成对比,"烈焰鸳鸯"的炽热与"行船"的漂泊构建张力。
- "早该还"的时间焦虑与"谁知何处"的空间迷茫,暗含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现代诗意改写。
2. 孤独与救赎的隐喻:
- "枯莲"的衰败意象与"烈焰鸳鸯"的激情绽放,突破传统"独钓"的孤傲,展现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矛盾思考。
- "行船"的无向漂泊与"池浴抒"的短暂慰藉,构建诗意的存在主义困境。
3. 语言创新:
- "烈焰鸳鸯池浴抒"突破传统"鸳鸯戏水"的描写,以"烈焰"强化情感冲击力。
- "行船"的动词组合("行"字形容词动用),将抽象人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舟船形态。
全诗通过"寒目-枯莲-烈焰-行船"的意象链条,在传统秋日诗框架中注入现代生命体验,展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情感救赎的渴望,语言凝练而富有象征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