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省图书馆,聆听了一场由章海宁先生主讲的《从呼兰河到烽火中国——萧红笔下的抗战情怀》的文化讲座,感谢先生,为我们洞开了一扇看萧红笔下抗战情怀的独特视窗。
与章海宁先生结识于2017年,缘于他对萧红文化的执着传播和深度研究。萧红是我非常喜爱的现代女作家之一,她在《生死场》这部小说中,以笔为犁,掘开了东北农民从混沌麻木到奋起抗争的灵魂土壤。当烽火吞噬黑土,农民们挣脱“生老病死”的轮回宿命,把锄头换成枪杆时,他们的血管里奔涌的不只是愤怒,更有被唤醒的民族精魂。
在众多抗战题材的作品中,萧红的《生死场》犹如一座独特的丰碑。它不同于那些宏大叙事的抗战作品,没有将焦点单纯放在战场上的硝烟与厮杀,而是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与命运,从最细微处展现战争对普通农民的冲击,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的叙事,是将抗战的烽火埋进田野垄沟、猪圈、炕头,那些沾满泥土与血泪的生活细节描写,比任何呐喊都更沉重地叩击着每一个读者。萧红用女性独有的敏锐与细腻,将战争的巨痛,化入最卑微的日常。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正是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制造口号,而是唤醒民众的愚昧,从心底发出最本真的“我是中国人”、“我该怎么活?”的呐喊,让每个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当章海宁先生将萧红笔下战争题材的作品并置解读时,其深意豁然:萧红笔下的东北,早已超越地理疆域,成为民族精神的原乡。那些在废墟上依然播种、在炼狱中顽强生存着的人们,用最原始的生命力对抗着侵略者的铁蹄。听先生的解读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萧红抗战题材的经典之作,探寻其独特的写作特点,以及在抗战题材作品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先生的这场讲座,是一座连接经典与当下的桥梁。通过对萧红《生死场》中六个片段的纵深剖析,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着作品中的人物在生死场中的挣扎与抗争。讲座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萧红的卓越文学才华和她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沉痛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度叩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而这场文化讲座,就是那束照亮我们精神世界的灯火,它以萧红的文字为灯芯,点燃了一束照亮我们心魂的灯火,让我们在文学的滋养中,重铸民族脊梁,汲取前行之力。
从呼兰河到烽火中国,萧红的笔始终连着大地的脉搏。而一场有温度有内涵的文化讲座,恰是让这脉搏能在当代依然强劲搏动的生命律动。它提示我们:真正的文化绝非博物馆里陈列的标本,而是奔涌在血脉里的激流。它让每一个平凡的人,在触摸历史的沧桑时,都能感受到那份足以撑起民族脊梁的伟大力量。
2025.7.20
作者简介,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
